修士修炼,可感受的境界都是什么?
不聊玄幻小说,谈谈实修实证修真炼气。同境界名词有其它解释,这里,唯实修实证论。 修炼境界,境,是讲水平的范围;界,是讲水平的界限。超过阶段水平的界限了,进入更高水平的阶段(题主的突破境界)。如此,修炼,有“炼精、炼气、炼神、炼虚”四境;有“化气、化神、还虚、合道”四界。比如,炼精化气突破化气界限后,再深入的修炼就自然进入炼气化神,而化气之前都是炼精,化神之前都是炼气,放弃和停滞不前勿议。修炼的过程与最终目的密切相关,合道,是修炼的目标,在每个阶段中都有局部的体现,最终的积累与道相合,在道的认识上,开始趋近(而非背离)于道。下面结合个人修炼体会来详解。 “炼精”——无为的虚静心态下发现被思想“屏蔽”、“掩盖”的人体先天感受(气)。与道关联的是对个体认识的狭隘与肤浅的批判。 “化气”——有为地,对“先天”进行初步验证(气行任督)。道,是物,是识,是幻?物,为“气通”,以意(或识)领气,对气的走行导引并纠正;识,为“意通”,仅有意和思维的导引无纠正;死守而“通”,为“幻”的幻想猜想,仅有意无导引纠正。道先于天地,识与幻,没有物的感受和认识,其格局的孤立片面决定了对道认识的狭隘。其中之道,“真”的是识与物的相互作用。 “炼气”——有为地,扩展感受的人体位置范围(导引气感的经脉走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下,验证修炼方法的规律性。体会道具备普遍性和共性,对局部与整体的辩证有所认识。 “化神”——有为地,完成最低限度的已有经脉认识(正奇经)内气感受实践。该界限是道中的量变转化为质变的体验。初步勾勒出元神的三维形体。仅“意守”不具备实现条件。 “炼神”——有为地,增加感受的人体属性范围(气由走行进入余感维持)进行多次多条件验证。再一次,更高层面地进行自我批评,尝试验证以往知识里没有的那些整体的可能局部存在,是道的否定之否定体会。验证识的作用范围,否定“出体”的意识第一性。 “还虚”——无为地,将意念超前的导引返还滞后的余感维持,对身体气的感受进行总体和局部的观察。此时已进入了思想认识“致虚极”、效果预期“守静笃”的无为“观复”状态。在物质第一性的观念下逐步减少思维的参与并变更参与时间顺序,品评品鉴为主。发现意念导引的偶然中,存在气行经脉的必然。从而在道的认识上,进一步辩证。“意通”,没有意就无所谓通,这个界限,实质地对其存在壁垒。气通继续。 “炼虚”——无为地,重复无为的观察,以归纳其运动规律(包含与主观意识的联络关系)。再一次否定之否定,更深层次的建立物与识的辩证关系。从导引的辩证进入信息传输的辩证,物与识不是割裂,存在联系;对谁是第一性进行体会,元现识退。 “合道”——对自然运动规律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结提纯。对整个修炼路程进行道的提炼,从朴素的局部体验归纳出系统的方法论;对已有道的认识进行参照对比,对不同观点进行实修实证修炼的再验证。如此,得到“物质第一性”与“辩证”的可描述表达。我的修道路,天可怜见,有“唯物辩证法”供我抄袭,漫漫合道路,更多的是学习与践行,善! 合道后,世界观和方法论已经成熟,下面是以此为前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修炼了。偶然看到《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感触良多,修真无止境。以“炼虚”的独立守神为命修主体,人生观价值观为性修方向,是目前境界的“真人”的返璞归真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