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37辑) 怀念我省早期的一批女大学生

2023-04-01 07:55 作者:俺们地球村那点事儿  | 我要投稿

作者:沈滋兰 甘肃教育落后,女子教育起步较晚,一九一九年始开始保送女生上大学。甘肃省教育厅第一批保送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上学的,是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6名女学生,以后还陆续去了几个。她们曾经激励过我奋发,她们坎坷的生活道路,也给了我许多深刻的教训,我深深的怀念她们。 田维岚,是甘肃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田太朴的女儿,身体健康匀称,学习出众。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为了深造,又考入北京法政大学,与吴瑞霞所写的诗词,受到于佑任先生的赞许,督促她们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并题书名《松芸诗集》,吴鸿宾在扉页上题“艺术天才”四字,署名“横宾”。毕业后在北京晨报社工作,与昔日法政大学同学,后于黄埔军校毕业的贵州施秉县人潘某结婚,生两女,七·七事变后从北京迁居南京,不久,他的大妻带长子来同住,她从此不见笑容。南京快要沦陷时,全家迁回施秉。1951年,潘因里通外国罪被逮捕,死狱中,田于同年忧郁而死。长女当了小学教员,三女做了服装工人。二女潘文丽独幸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礼士路建筑设计院工作。经过联系,她与吴鸿宾见了面,以舅甥相称。 吴瑞霞,是我的小学老师,和田维岚交好,同上北京女高师,并同上北京法政大学,她们经常以白薯、烧饼果腹,有时做临时工挣学费,生活很艰苦。她患了肺结核,在法政大学时上时辍,1930年我和魏佩兰怀着景仰的心情去看望她,相见之下,她竟成了一个衣着入时、但脸气苍黄、皮包骨头、呼吸困难的人,她给我们送了一本《松芸诗集》。是年夏,应宁夏教育厅刘保锷(甘肃陇东人)之聘,去宁夏任宁夏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1932年病逝,终身未婚。刘保锷、康屏侯是1919年护送她们去北京的人,整理了她的著作,刊印为《梦芸女士遗著》。 韩玉贞,因对婚姻不满,从武威来到兰州她叔父韩子瞻家,上了甘肃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被省教育厅保送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幼稚科学习,毕业后与邓春芩回兰州母校教书,1922年共同筹建母校复附设的蒙养园(幼稚园),邓春芩离职后,她任该园主任,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去西安参加了革命工作,与邱纪民结婚。 邓春芩,由于对婚姻不满,从循化来到兰州他叔父邓宗家,上了甘肃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被省教育厅保送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幼稚科学习。毕业后与韩玉贞回兰州母校教书,共同筹建了母校附设的蒙养园(幼稚园),1923年约王静婉自费去北京求学,但没有考上大学,穷、病而死。 孟自芬,1919年被省教育厅保送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幼稚科学习,能歌善舞,成绩优良。毕业后留为该校附设的幼稚园教师,在北京与农业大学毕业的甘肃通渭人牛海秋结婚,生二子(牛汝龙、牛汝提(子是)),因病逝于北京。 邓春兰,是甘肃教育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创始人邓宗的女儿,与省政府秘书、进步青年蔡晓舟(安徽人)结婚,生子蔡心鉴。后蔡晓舟去北京,1919年她以自费留学,与其他五位同行,入北京女高师补习班。邓春兰第一个上书北大校长蔡元培,请求开放北京大学女禁,准许北大男女学生合校,当时名噪一时,是甘肃女学生的骄傲。蔡元培批准了王兰、邓春兰等几名。女学生入北京大学学习,并受到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的称赞。但她们后因各种原因辍学。1924年前后,她携幼女蔡心铭离别有病的丈夫,远道回到兰州,与娘家人及其儿子团聚,并在甘肃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教书。在欢迎她的大会上,她穿着墨绿色的小方格半开襟上衣、黑绸裙、一窝丝的发髻,神态可敬,但她只讲了很短的几句话,使我们失望。她给我们初中班教理科教学法很新颖,曾和王文华等人出刊过小册子《妇女之声》几期,她常阅读《国文同报》等杂志,以后逐渐沉默。因久不去北京,蔡晓舟另得伴侣,并生女蔡心镒。邓春兰决定不再去北京了,邓宗于邓园之南,为女儿盖了一小院,另建新屋。建国后,邓春兰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甘肃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82年6月9日,逝于兰州,终年八十四岁。 王静婉,1923年前是女师附小的主事(附小校长当时称为主事),工作严肃认真,是我高小二年级的理科教师。她跟我们讲了花岗岩是长石、石英、云母合成的,我就死记硬背地记住了(原来兰州随地可以找到花岗石,但当时老师和学生都不认识)。她和邓春芩赴北京时,我们几个同班同学步行送他到东岗坡依依惜别。她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在北京时,邓春芩介绍她同自己在美国留学的堂弟订了婚,因“八字”不合,邓家虽向王家送的金如意禳解不祥,但后来还是解除了婚约。她与同班同学安徽亳县人吴某结了婚。1931年,我曾在北京的一间很清冷的房子里拜访了她,当时她情绪不好,说是“在法政大学毕业后,在亳县教了几年书,现在带着孩子想在北京找个工作”。1935年暑假,在我毕业回兰州的火车上,突然看到了她,气色不佳,默默地坐在一个角落里,身旁坐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她对我说:“孩子的爸爸病重,要我们回亳县去看看,你大学毕业回兰州,为我们妇女争光,可我再也回不去兰州了。”我听了这些话,无言以答,甚为凄然。在盛夏的车厢里,离开了她回到自己的车厢,我还打着冷战。我无数次地想着:我曾钦佩、敬爱过的王老师,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哪一步走错了? 韩树梅,是甘肃女子师范学校学习、讲演、容貌等方面的佼佼者。与其妹同时考入北京女高师体育科,毕业后共同经兰州(约1928年)回西宁,在青海省政府当了科员。她与青海省教育厅厅长张爱松结婚,1929年张爱松调甘肃省人民教育厅厅长,她随同到兰州。是年冬,我和魏佩兰去访问她,她却冷淡地、拐弯抹角地阻止我们去北京上学,以致我们连教育厅的一张纸(去北京的通讯证明)都未得到。抗战期间,她只身带子女从南方回到兰州西果园住家,解放战争期间,去青海西宁,病殁。 韩树兰,韩树梅之抹(妹),身才高大健壮,与姊同赴北京,同回西宁,同在青海省政府任科员,闻曾担任过西宁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文革后期病逝,终身未婚。 魏佩兰,是一位没有小姐气息的官宦小姐,一位勤能补拙,“人一为之,己十为之”的实践者,孜孜不倦,不落人后。她和我是初中同班、兰州中山大学同学,曾一同冲破兰州和宁夏两地不让我们去北京上学的阻力,在北京补习一年。后入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共读两年,又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四年。1937年回兰州,任兰州女师的语文教员、平凉女师校长。1947年当选甘肃省女立法委员,解放前夕,留二子二女在园内,携丈夫佟迪功和一子去台湾,仍然立法委员。又生一子,有二子在美国。她多年研究《诗经》,1986年2月21日,因患脑血栓、心脏病,逝于台北。佟迪功先她三、四年去世。 柴木兰原(名柴之澄),兰州柴家台人。因祖父及父亲在外地为官,1911年出生于外地,自幼在北京上学。性格活泼大方,为人直爽、畅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期间,与在北平大学法学院上学的兰州人孙汝楠结婚,1934年毕业后,她才和丈夫回到兰州。在几个中等中等学校教音乐,并担任甘肃省妇女工作委员会总干事,建国后任甘肃文史研究馆馆员。 范毅,靖远人,是甘肃著名书画家范振绪(禹勤)的独生女儿。因父亲在外地为宦,出生在外地。在北京上中学,1936年考入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历史系,1940年夏于陕西城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毕业,与该校生物系毕业的兰州人王汝绪(赞侯)结婚。回到兰州后,任兰州女子中学教员,建国后任小学教员。 纪新青,山西阳高人,1931年夏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因与在南京工作的甘肃天水人和何履亨(礼丞)结婚,取得了甘肃天水籍,并领取甘肃留学官费。毕业后在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随丈夫回到兰州工作。曾任天水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80年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甘肃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乔松库,山西人,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英文系上学时,与当时在北平大学工学院上学的兰州人梁勉结婚,取得了兰州籍,并领取甘肃籍留学官费。梁先回兰州,她毕业后未回兰,两人离异。 马礼常,南京人(母亲是甘肃临夏人,久居兰州),兰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随家迁居北平。1931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教系,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因与抗日烈士宿汉民(洮沙人)结婚,回兰州定居被认为是兰州籍人,曾在兰州女子师范学校教书,擅长山水画。1986年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上述各人,特别是兰州女师的同学,她们的雄心壮志,激发我冲出兰州去北京上大学的勇气。去北京上大学,遭到了周围许多人的反对,榆中县大兴营沈家族人派专人到兰州找我父亲:“说十个好女子,不如一个孬侄儿,不能让你的女子去北京上大学。”1930年春,受我父亲的支持,我和魏佩兰取道北路赴宁夏。当时魏的父亲任宁夏建设厅厅长,在宁夏我们又受阻拦,约居三月后,魏母陪送我们登上了阎锡山的运货木船,顺黄河而下至归绥,换乘平绥铁路火车,端午竞舟之日到北京。我们补习了一年功课,魏佩兰考入了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我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1935年暑假毕业前,曾随学校组织的教育考察见习团赴日本月余。毕业后,回到兰州,在兰州各中学教书,后任兰州女子中学校长九年。1946年曾兼任甘肃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6年任国会国民大会代表。建国后在兰州一中、兰州女中、三十三中教地理,1984年参加了五十年教龄老教师庆祝会后退休。历任兰州市政协委员、执委;兰州市和甘肃省妇联委员、执委;第三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甘肃省地理学会理事;全国地理学会第四次大会代表;甘肃省民革委员、常委;甘肃省政协委员、常委。著有《中学地理教具制作及使用》一书。 (沈滋兰口述,牟玉琴记录)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37辑) 怀念我省早期的一批女大学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