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燃烧,呐喊的人性——一同走进韩国电影《燃烧》
近年来世界影坛上获奖的韩国影片始终热衷于开展对于韩国国内政治人伦与社会发展的剖析,以此探讨存在主义哲学中探讨的最核心问题——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李沧东的作品也基本上是在探讨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而《燃烧》这部电影,思索着不同阶级的人在当代社会下的孤寂与困惑,展示出人的存在困境,凸显出人们力比多的缺乏,无以言说的压抑与虚无的精神生活,思索人类生存的意义。而进入电影《燃烧》的存在主义展示,有利于我们思考当代人的存在困境。
进入21世纪,困扰大多数人类的或许不再是饥饿,人类的社会文明与科技技术已经满足了极大多数人类的生存需要,于是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多地探讨着人类存在的意义,思索着存在主义哲学。
李沧东的《燃烧》便有深刻的体现,他用存在与虚无作为线索,串联起社会的异化,人们的阶级矛盾,个体如何存在意义等问题,勾连出了一张反映当代人存在困境的网,通过人们对于电影的观看,弹射出人们内心对于美好人生的向往以及自我存在的思考。虚无的燃烧,呐喊的人性,让我们一起走入李沧东的燃烧。
一、缺乏力比多的社会边缘人
荣格认为,在自然界中,不管是物种的保存本能还是自我的保存本能,都是一种没有差别的持续的生命的欲望,这是一种心理能,而整个种族的持续通过个体的保存来得到保证。因此我们的力比多概念作为一种对外界感知的运动仅能被理解为一种内部愿望或需求的显示。我们被迫把所有努力和所有需求,以及饥饿,都包含进这个概念。我们不再有任何理由在原则上区分筑巢的需求和吃东西的需求。
简单地理解的话,可以想象成一棵植物,有着繁衍的欲望,渴望阳光与水源的欲望,就像一个人想要快乐,想要幸福。对应到《燃烧》里,就像Ben,有的室内植物有了充足的生存的资源,却变得无比脆弱,精神层面是空虚的,有的植物想要生长,却不断遭受打压收割,就像惠美一样,她她在夕阳下裸舞布希族的大饥饿之舞。可看出惠美在贫困失落中还在寻求人生的存在意义。

这里我们可以用“Little hunger”( 小饥饿 ) 和“Great hunger”( 大饥饿 ) 来理解,谈到影片中的人物,他们和植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存在,却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得压抑,叶片枯黄,精神困顿,难以生长,甚至枯萎后兀自燃烧。就像展示枯萎的植物一样,《燃烧》展示了缺乏力比多而精神萎靡的现当代韩国人,人们的确存在着,却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那么关于存在与虚无的存在主义思考便展开了,《燃烧》影片通过韩国当代年轻人的阶级问题,体现出韩国当代年轻人正体验着一种界限消失,成长于社会却无所适从,看不到生命的意义,陷入一种虚无,然后慢慢那被挤压到社会边缘,就像茂密丛林里树冠底部无法享受阳光的树叶,感受到了被抛弃,无比愤怒,看不到希望,于是伴随着枯萎熊熊燃烧。
缺乏力比多的社会边缘人是无所适从的,他们看到朝韩分离,政府的依附性,阶级的鸿沟,财阀的黑暗,自身的无力。他们突兀地出现在世界上,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这不仅是韩国年轻人人拥有的存在困境,他们被抛入到环境中,所做的一切仿佛没有意义,一种虚无的水浸泡着他们,就像植物活着,不因为缺水而枯萎,却因为在这种虚无的水中,根部发烂而枯萎。影片里的人物也是因为存在而困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影片中的故乡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地方,外面回响着韩朝边境的广播,反复暗示李钟秀处于没存在感的边境。而自身的家庭也是简单的,他与父亲的感情不浓厚,除了惠美以外,他无法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被看到。

而惠美的出现,让钟秀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这种被看到唤醒了主人公钟秀内心的力比多,唤醒了他对于生的欲望。故而惠美她的存在就显得非常重要,仿佛阳光给了一株孤独的植物成长的欲望。这里可以联系主人公的自慰来理解,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主人公自慰的画面,两次都和惠美有着联系,一次是女主人公惠美消失前对阳光的享受,另一次是女主人公惠美消失后对阳光的回味。

主人公的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他无意义的存在的在外展示。惠美作为他成长的阳光,忽然间消逝,光影斑驳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似乎只存在于他荒诞的记忆里。惠美的消失反映了他的虚无。
他是一个缺乏力比多边缘化的人物,是一个孤独的底层青年,是一棵挣扎于生命边缘的植物,徜徉在现实与虚幻中。大多数人在孤独的生活中往往会借助自杀逃避或者选择放纵自己逃避,也有的人会回归生活逃避现实。而主人公李钟秀逐渐的枯萎迷茫,他生命的水分慢慢消失,最后在惠美消失后,生命的燃点到了,他选择杀死Ben,他熊熊燃烧着,最终用这种方式释放了自己的虚无孤寂。边缘人的存在与虚无到达了温度的最高点。
二、存在与虚无的探讨
其实影片一开始,惠美自己表演的戏剧“剥橘子皮”就已为我们展示出整个影片所要探讨的存在与虚无。
惠美谈到“关键是别觉得这里有一个橘子,忘掉这里没有橘子,关键是要想着自己真的很想吃,那么口水就会自己流淌下来。”这里仿佛就像换了一种说法解释力比多这个概念。
钟秀就是因为惠美而产生了力比多的欲望,他在虚无中看到了自己的存在。于是,随着惠美的消失,他开始作为边缘人确认自己的存在。
钟秀跟踪着Ben, 他追查惠美的存在,亦是寻找自己的存在,但寻找存在之旅毫无进展,但导演为了展开存在的思辨,使得钟秀的找寻之旅反而变得诡异。在他找寻过程中零碎不完整的线索,比如猫,虽都为存在或不存在提供了辅助证明,但相比真相,电影的目的不在于展示结果,而是反映过程中有关于存在的思辨。

《燃烧 》想展现是过程所带来的有关于存在的思考,钟秀找寻的不仅仅是表象上惠美的踪迹,他的追寻,就是在寻找一个哲学问题的答案,在寻找人们的存在意义,他探寻惠美和自己存在的痕迹,就像一只飞蛾在黑夜中找寻光亮般查找证据。或许这些光亮就如“剥橘皮”表演一样都是一种想象的存在,似乎存在又似乎虚无。
《燃烧》仿佛飞蛾寻找火焰证明自己,最后却变为灰烬。电影中的惠美或许便是如此,消失前,她是努力生存的毛毛虫,跳着向往的舞蹈,希望变成蝴蝶,最后却飞蛾寻火成为了消失的灰烬,吸引着钟秀来寻找她,来寻找那一团火焰。惠美的化为灰烬,让我们想象存在的边界在哪里,这世上或许只有钟秀知道她的存在,她存在于钟秀的记忆里,因此她存在,而钟秀又因为她的存在而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那微弱的光芒仿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彼此看到。他们俩如果和世界的羁绊只有彼此,那么他们的确存在,可是对于世界的其他人,他们又是消失的,多么的空寂与孤独啊。
现代社会很多国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拥有着互联网,人们仿佛彼此链接,可是内心却无比空虚,人们知道自己来过这个世界,可是自己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呢?部分人似乎在互联网中成为了孤岛。存在还是不曾存在,消耗着人们的精力,现在年轻人似乎比过去生活更有保障,可他们却更加寂寞痛苦了,他们有着孤独,空虚和对现实无力感,他们看社会上的人,看身边的人,却发现自己存在的意义难于找寻。就像钟秀和惠美,他们大口呼吸,大叫舞蹈,但燃烧过后,他们仿佛从不曾存在。

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是伴随当代社会发展下产生的幽灵,而“当代虚无主义,乃是在现代资本主义及在其物化状况下欧洲传统的虚无思想的复活。”马丁·海德格尔支持了尼采的见解:“虚无主义是一个过程,是最高价值贬黜、丧失价值的过程。”因而,海德格尔认为,因对存在的屏蔽与剪切,使得作为一种存在的虚无便成了虚无主义。如今人们的生活空虚而无意义,正如庄周梦蝶一般,可是存在与虚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人都会有虚无的时刻,只是电影利用了戏剧化的冲突与限定,将虚无放大了,如同白素贞水淹雷峰塔,虚无的海洋被放大,让观众们也能感受到那层窒息与愤怒。人们也会意识到感叹人生的虚无或许不是无病呻吟,拥抱生命的真正价值才是人生的意义。
三、阶级矛盾下的存在主义
一直以来,韩国电影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而且韩国电影尤其喜欢探讨阶级矛盾,以阶级矛盾来凸显当下韩国社会中人的异化与虚无。
韩国社会阶级矛盾之间的剧烈冲突正好可以展示整个社会的错乱,体现人们如何存在。正如韩国电影《寄生虫》、《小姐》、《分手的决心》等作品,都展现了看似平静的生活中戏剧性的一面,将基于人的存在思考放置于冲突的阶层矛盾中,仿佛一潭压抑的秋水,下面暗流涌动。
通过展现阶级矛盾,一方面呈现了阶层对个体所造成的压抑与剥削,另一方面又揭示了现实生活的冷漠和荒谬,将人性的复杂维度在激烈的矛盾中展现,也让人们开始思考自身的存在意义,这是电影探讨阶级问题的重要意义之一。
《燃烧》展现出了韩国底层边缘人阶层的存在困境以及各阶层之间关于存在的冲突,它用戏剧化的冲突展开社会激烈冲突问题的讨论,虽然最终主人公仍是在追求社会秩序与伦理关系中走向燃烧消逝。影片中的Ben有着财富,有着良好的物质财富,可是他的灵魂是空虚的,如同早已被物质侵蚀的空壳,所以他的内心变态而扭曲,他仿佛就是工业化和消费时代下恐怖的行尸走肉。

影片显然将他所代表的这一阶级夸张化,戏剧化,冲突化以此反映人存在的虚无。他伤害底层的对人生意义有向往的惠美,就像他所代表阶级的行尸走肉将底层的人们对于生活的理性与意义杀死。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矛盾,人的存在异化是社会异化的体现。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后逃脱不了的需要直面面对的问题,就是每一只飞蝶都是死去枯萎的花朵,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艺工作者可以通过阶级矛盾全方位的还原社会的冲突与人们对于存在意义的思考。或许这便是立足于实际,思辨看待社会。
李沧东的电影如同沧浪之水,裹挟着时代与人性的思考,反映出商业社会下人们内心的变异,他电影里轰隆隆的水声是人们内心的呐喊。而《燃烧》熊熊燃烧着的火焰既是人类的虚无与孤独 ,亦是人类对于异化社会与空虚人生的壮烈宣告。
人因何而存在,人来自大自然,既是需要阳光与雨水的植物,亦是向往美好的毛毛虫,人们渴望着健康的生活,希冀着美好理想的实现。人天生就含有力比多,渴望着生命的美好延续。可是这个社会却异化了,变成了一把剑,斩断了人们的联系,产生阶级,产生空虚,产生无意义,产生对于人性的怀疑与排斥。

探讨电影《燃烧》的存在主义展示,要让我们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当然也要明白人生是可贵的,是美好的,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应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