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抑郁的成因||《我抑郁了吗》读书笔记2

2021-05-11 21:06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在谈及成因之前,需要清楚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相关不等同于因果,生化物质的水平和我们的主观体验相关,但不意味着是“生化物质决定了我们的主观体验”。

在解释抑郁的成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利益的影响(解释的获益)。比如药厂倾向于将抑郁解释为生化原因,这样便能够通过药物获益;认知治疗倾向于通过“错误的思维方式”解释抑郁,于是便能够通过调整认知来进行干预带来自身的发展。所以,应当尽可能获得全面的视角,防止被某一领域垄断解释。

有不少抑郁的人因为无法面对“家庭的不完美导致自己的糟糕现状”而否认,一旦他们承认是父母的原因时,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承认世间可能没有人能够无私地爱自己,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所以他们选择其他角度解释抑郁,为的是保护自己不绝望(也是一种获益)。

有不少父母也不喜欢原生家庭的解释,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担责(一些社会机构也是如此,不希望为员工的状态负责),于是常常说“就是因为你的日子过得太好,抗压能力太弱,以前我们可不是这样的”、“就是你自身的原因,不要再向外推卸责任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抑郁的原因:

(一)丧失

分手、失恋、离婚、亲人离世、重大财产损失、失去优势(青春、能力、地位)、失去重要角色、失去稳定生活、失去可能性等都会成为丧失体验。丧失体验不必然导致抑郁,但是没有被充分哀悼、接纳的丧失就很容易导致人抑郁

1分手

分手导致的丧失之所以会让人痛苦,是因为这段联结是独一无二的,当对方离开以后,那份和他建立的情感也无法复活。寻找替代品来处理丧失的人,容易迷失自己,丧失建立情感联结的能力,将关系物化。

2财产损失

财产损失带来的痛苦是因为我们所接受的文化暗示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财富全权负责,生活的安全感也很大程度上由积累的资源给予。因而当财产遭受损失时,基本的安全感会被破坏。

3身体部分的丧失

当个体失去身体的某个部分时,虽然自己能够在时间的流逝下渐渐接受,但是周围的人会不断用言行举止提醒你这种丧失,因为他人将对残缺、丧失竞争力的恐惧进行了投射,认为只要远离或者打压,这样的糟糕事情便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4失去优势、角色

女性身上,丧失的高峰是在30岁前后和更年期,因为其在社会中作为女性的“价值”在这两个阶段最容易贬值,前者是婚恋市场的贬值,后者是生育价值的贬值。在男性身上,由于被赋予的社会价值主要是事业成就,所以角色丧失感多发于退休、失业或职业转换期。

当这些丧失超过了心理的调节范围时,人生就容易陷入停滞。

(二)分离

古人没有当代便捷的通讯方式,因而分离常常会让人非常想要感慨。而今,打开手机便能够让相隔两地的人产生联络。虽然互联网能够让我们随时随地联络对方,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在身边也仍然难以满足情感联结的需求(网上的千言万语,抵不过现实中的一个拥抱)。

在小时候,孩子很容易受到分离的影响,他们较难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或表征应对分离,父母不在身边的分离将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当人长大,接受了很多教育,越发地习惯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可以通过抽象的内心表征缓解分离的孤独感。

综合而言,在人格尚未发展成熟、孩子身上,以及经历分离的人身上,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丧失感、空虚感。

(三)持续遭受伤害且无法反击

在年幼的时候,孩子无法理解那些抽象的“规矩”,但是一些家长在其身上持续不断地实施着的“管教”被孩子真真实实地体验着,孩子很可能因为无法理解“管教”而将家长的行为理解为一种持续的且无法还击的暴力。以下是常见的暴力类型:

1躯体暴力

在关系中,意见相左,而有一方执着于话语权威而不顾情感时,便可能产生肢体暴力,希望通过暴力行为让对方顺从自己。力量上的不均衡容易让受暴力对待的一方慢慢地消极适应着被暴力对待这件事,久而久之变得无法反抗,逆来顺受。

2言语暴力

从原始的肢体暴力发展到“文明人”的言语暴力,算到上是一种“进步”。当你没有达到预期时,很可能遭受被父母骂、被老师贬低、被上司指责的言语暴力……

持续遭受伤害且无法还击,会通过过度内归因、愤怒指向转移、习得性无助、价值贬低、孤立来导致人抑郁:

1过度内归因

当个人想从这种无法还击的受伤中获取一点点掌控感时,很可能就会内归因。通过将责任归咎于自身——“是我自身造成了问题”来增加自己对情境的掌控感。当然,在言语暴力中,个体也会因为时常被灌输“是你的错”而内化他人的责任,觉得是自己的错。

2愤怒指向的转移

由于无法还击,愤怒无法指向施暴者,无去处的愤怒便可能转移到自身身上,产生自我谴责或让自己的躯体产生问题。

3习得性无助

长时期无法反击的受伤,会让个人渐渐地认识到自己在这样的情境中无能为力。

4价值贬低

言语暴力时常带着对个人价值的贬抑,让人形成低自我价值感。

5孤立

暴力施加者喜欢暗示被暴力对待的人“你是一个人”/“你是少数”,从而让你更为脆弱,达成对心理的进一步控制。

(四)自我苛责和自我强迫

1内化的自律

主流文化告诉我们,一个人勤奋刻苦,努力拼搏甚至是996才是“好”的:父母、老师甚至是学校告诉我们,“要把作业做完才能去休息”;领导告诉我们,“要把任务做完才能下班”。当你产生质疑时,他们会说,这是为了你好,为了你能读好大学有好前景、为了你能在这个更有效益的地方工作、有更多收入……

于是,我们可能会觉得过分努力所产生的“崩溃”和“抑郁”才是问题,想要努力地解决“崩溃”和“抑郁”让自己重新回到那种“拼死奋斗”的“正常”。但其实,过度勤奋才是一种会让人心理耗竭的“病态”。而那些让你觉得温暖的,也是那些能够感受到你的“辛苦”而不是总强调“你的自律很好”的人。

2创伤产生的自我强迫

迫使我们的还可能是内心“创伤”分化而来的动力。例如生活在贫穷中的创伤,为了让自己不再体会到贫穷的痛苦,让自己变成金钱的奴隶使劲赚钱;例如被看不起、被欺凌的经历,可能让一个人努力将自己变得优秀、上进,让自己不再被人“瞧不起”。在这种创伤产生的“完美自我”的强迫性追求中,虽然让人的某方面发展得很极致,但是却使得自己生活失衡,如只顾及金钱而忽略了情感生活,只关注事业追求而忽视了家庭生活。

(五)长期被忽视

身体层面的忽视是在衣食住行上得不到满足,这种情况较少。情感忽视是在情绪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更为常见。不少人大半辈子都活在情感忽视之中,无法“看见”并“回应”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忽视很可能是代际遗传的,没有被养育者“看见”过情绪情感的人,自然也很难期待情感被看见、照顾,很难给予他人情感回应

情感忽视的结果是,很多感受遭到了掩蔽、转移和压抑,只留下一种不知名的痛苦。这种痛苦可能是空虚的,因为自己内心的丰富情感没被体察、“镜映”所导致的“自己的存在”很“虚无”(在最开始时,我们需要有人认出自己的情感并反馈给我们,让我们能够认识到情绪体验);这种痛苦可能是孤独冰冷的,因为没有人能在“情感”上和自己在一起,觉得周遭世界很冰冷;这种痛苦也可能是被抛弃感,情感上的忽视让人觉得自己被世界遗弃,让人无奈地形成“强迫性自我依赖”。

 

来源:《我抑郁了吗 抑郁者自救指南》(于玲娜)


抑郁的成因||《我抑郁了吗》读书笔记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