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戏词谈开来
近看一些评论,某些人因李世济老师八十年代初复排【文姬归汉】等剧时对部分戏词进行增删修改一事颇有微词,有的年轻戏迷也跟着一起附和着对世济老师进行嘲讽。这个现象让人担忧。我认为此事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来看,如果以现在的眼光去评判当初改词的目的,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其中一些唱词的修改,并不是为改而改,而是当时为了恢复上演这些优秀的程派传统戏,不得已而做出的妥协,李世济老师在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不应被抹杀。
(此处李世济老师修改剧词的内幕记述省略780字,否则文章通不过) 历来都是政治都决定艺术的命运。伟大艺术家如程砚秋先生,建国之初也经历过这样的困扰。 首先,一些过去创排的剧目的立意已不符合时代要求,比如把农民起义塑造成反面角色的【陈丽卿】【费宫人】【沈云英】等,一些表现二女一夫、三妻四妾的剧目如【玉狮坠】【赚文娟】【玉狮坠】等,都不能再演了。 到 1953年戏曲研究院通知的准演剧目中,程先生能演的剧目只剩【文姬归汉】【朱痕记】【审头刺汤】和【窦娥冤】四出,这让他无比郁闷。这其中还包括了刚改了一些戏词的【窦娥冤】,是程先生请剧协的领导马彦详给改的,骂官员黑暗的词给删了。 对这种对文艺工作一刀切的粗暴做法,程先生很不满意,发出了戏改局是戏宰局的愤怒呐喊,在戏曲界引起震动。在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时,程先生演出了【三击掌】,选择这个剧目参演固然是为了配合新婚姻法的颁布,但更是程先生的一种无声的抗议——因为有人批评【三击掌】里的王宝钏是为封建阶级守节——那时,凡是出现忠孝节义的词句都被认为是宣传封建道德。更有甚者,为了突出反抗阶级压迫,很多戏都做了“荒诞”修改,比如【拷红】里出现了红娘夺过棍子把老夫人打了一顿,有人还把【玉堂春】结尾改为苏三率领群众攻入都察院,斗争了王金龙。 程迷耳熟能详的【碧玉簪】原本剧情是张玉贞和赵启贤和好后,为感念小蕙的帮助,张玉贞让赵启贤把小蕙收为二房,做了姨太太。有一次吴富琴先生对程先生说,干嘛非得一定要让赵启贤把小蕙收房啊,不收房就不行了吗?程先生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于是改成由老夫人把小蕙收为义女,免了做妾的命运。否则,按老本的情节,49年后也会不适宜再演出的。 还比如,众多周知的【锁麟囊】有段时间也被扣上了宣传阶级调和论而被禁演过。其实在此之前程先生为了能保留该剧,也对唱词做了部分修改,突出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赵守贞女士的高洁,三让椅唱完“数宝”后,加了一句“轿中人志高洁世俗不染,留下了锁麟囊把珠宝送还”——无产阶级看不上你地主阶级剥削来的珠宝,我不要。估计唱这两句时,程先生也会感觉很别扭吧。 所以说,有些时候,艺人不得不在时代面前低头,那些骂李世济老师乱改戏词的年轻程迷们,应该多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避免被人带节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