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知识点|京杭大运河、晋祠

古建筑
名词解释
来源:《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王巍著
NO.01
京杭大运河
古称“邗沟”、“运河”。春秋至清代水利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接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47千米。最早的运河河段是春秋时期吴国为征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加以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北上涿郡,形成运河全线。当时开凿的主要河渠有: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等。元朝翻修时放弃洛阳,取直至北京,先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与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与江南运河,直达杭州。又新修通惠河连接北京与天津。沿线发现有历代水利设施遗址和码头、古沉船等众多文物。
考查院校:2023东北师范大学、2022中国人民大学、201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NO.02
晋祠
宋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水源头。据说最早是纪念周成王弟晋侯唐叔虞的祠堂,在北魏前就已经兴建。北齐天统五年(公元569年)被北齐后主改称“大崇皇寺”,唐贞观年间仍名“晋祠”。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改为“兴安王庙”。北宋天圣年间在祠内为唐叔虞之母邑姜建造了圣母殿。现存圣母殿仍保存着宋代建筑的特征,为重檐歇山顶七开间大殿,斗拱形制多样。殿内有经过明代重装的宋代彩塑,包括邑姜坐像与42座宫女、宦官像,形态生动逼真,除两座侍女像外,均为宋代雕塑杰作。殿前建有鱼沼飞梁,是在方形水池上建造“十”字形的石板桥,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仅有。另有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金代以来的古建筑。明代新建有水母楼,重新称作“晋祠”。祠内还保留有传说的周柏、唐槐、唐太宗书《晋祠之铭》碑与宋代铁铸武士、铁狮等珍贵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祠经多次整修保护。
考查院校:2013武汉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