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官场微小说:丸子汤

2023-01-24 10:41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从鼓楼门洞子穿出去,远远能望见那棵久违的槐树。槐树太老,在昏黄的灯光下微微颤动枝条,跟当年讲台上捏着粉笔的老周有几分相似。枝条下是一带青瓦,其中一间挑着黄边红底灯芯绒的旗子,不用看也知道,上面写的是“古槐丸子汤”。

半个钟头以前,周新伟发微信过来,说是要请董继宣吃饭:

“望海楼吧?三文鱼刺身?”

“别,丸子汤最好。”

电话那头的周新伟尬笑了一声,发了条语音,说你们纪委的人都神经过敏,放心,我懒得腐蚀你,说完就撂了电话。

董继宣知道他说的是实话,不管周新伟对别人什么样,对他总是很实在。早些年,两家在鼓楼东街住对门,只隔着六米宽的青石板路。早上雾气没散,开门倒尿盆的就是他俩。小孩子瞌睡大,拐到公厕门口还哈欠连连,有时不小心撞了肩,都大呼小叫的连连跳脚,躲闪着荡漾而出的金汤,饶是如此,还免不了沾一两滴在鞋子上。

上学放学自然也在一起。天色傍黑,老董家要是还没见到继宣,准儿到老周家找。继宣也一准儿在周家吃油馍,喝蜀黍糁汤,或是嚼民主街买来的芥菜疙瘩。有时也轮到周老太来董家,天若是晚了,俩人就拱在一条被窝里,蒙头大睡。周老太也不叫新伟起床,只是跟董老太聊会儿天,独自个儿举着手电筒摸回对门家里去。

初二那年,弹棉花的段家搬到了周家隔壁。段家的闺女燕子加入了一同上学的队伍,三人形影不离,照样是谁家饭好就去谁家,好得跟一个人似的。懵懵懂懂的年纪,谁也没多想,但也都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意思。直到有一回,周新伟攀到古槐上摘槐花,一脚踩空,摔在了青石街面上。一片慌乱之中,继宣跑去屋里找大人,回来后看见燕子搂着新伟,瘫坐在当街,哭得像半截子融化的蜡烛。

新伟头上留了疤,心里却甜得很。

打那以后,继宣总是早上学半钟头,晚下学一个钟头,整个心思都放在了功课上。三人行渐渐变成了双飞燕,一晃就到了高中的门槛上。继宣如愿被保送,上了省重点高中;燕子考上卫校;新伟成绩不上不下,在家里大闹一场,闷声去上了中师。

编辑

三人再聚的时候,新伟已经拿工资了,接他爸的班进了学校,燕子在口腔医院实习。单位离得不远,两人言来语去都是社会话题,显得继宣很是局促。他还在上高三,憋着劲儿要考大学。新伟说:“我和燕子请你搓一顿,你说,想吃啥?”

继宣吭哧了半天,说:“丸子汤吧。”

燕子噗嗤就笑了:“你还给我俩省钱呢,丸子汤就丸子汤,一人加十块钱剔骨肉,吃美。”

隔着汤碗氤氲起的白雾,继宣分明觉得新伟和燕子离自己有点远了。

一碗汤喝了俩钟头,喝得街头人流散尽。跑堂的闲得刷起了手机,不时从一篷亮光里抬起头,看看槐树下这小方桌边,默默无语的两个男人。

离开这条街,也有十六七年了。十多年里,新伟竟从没有回来看看。从一个普通教师,到教育局基建办主任,他一直在忙碌中度日。三年前,燕子得了尿毒症,他一面张罗透析,一面等待肾源,还要兼顾上高中的儿子,生活的五味杂陈过早染灰了他的头发。

青石街道微微泛着光,继宣踩着这些石头,耳边就响起了核桃落地的噼啪声。那一年他爸扛着从老家弄回来的五十斤核桃,深夜敲开老周的家门,直撅撅跪在老周面前,说是无论如何,请老周把保送名额给继宣:

“今后,继宣就是你儿子。”

老周一语不发,示意他把核桃扛走。

老董放下核桃,转身回屋,拴上了院门。

瘦如槐枝的老周不知哪来的力气,举起麻袋扔在了青石大街上。袋崩开了,核桃溪水样流淌得满街都是,噼里啪啦的声音在夜色里传出很远。

街坊们都说,老董是糊涂蛋,就那一个保送名额,老周能不留给自家新伟?

结果太出人意料。

老周家的门风,自此传遍了整条大街。

想到这儿,继宣推开汤碗,低声问新伟:“是不是想说说那五十万?”

新伟捂着脸,狠劲儿地点头,有泪水从指缝里流出来:“我太难了,燕子每星期透析三次,孩子正是花钱的时候,家里已经扛不住了·······这个肾源我等了三年,如果错过,可能再也不会有机会了······那是燕子的命啊!”

继宣低声说道:“要说难,谁家没有难?男人就是要扛难事的,你是党员干部,不能因为难就收别人的钱,那是违纪、是犯法。”

“新伟,我和你嫂子合计,先给你凑了些钱,你拿去给燕子治病。那五十万,该退就退,该上缴上缴,想通了明天去纪委找我,争取宽大处理。”

继宣从兜里摸出一个东西,塞进新伟手心。

打开一看,竟是一枚磨得发亮的核桃。


官场微小说:丸子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