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附近的消失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再不依靠来自他人的知识,技术或工具的情况下,要怎么去制作一个汉堡?首先我们需要一个肉饼,那么你可能需要找到一头牛,因为我们不能依赖其他人的资源,所以我们不能从农民那里买。我们需要找到一头野牛。如果你找到了一头野牛,那么你还要想办法杀死它。如果你侥幸杀死了这头野牛,那么我们还需要一些工具去加工这些牛,比如说我们需要一把刀等等。最后,我们需要把这块牛肉磨碎,然后我们就获得了一个生的汉堡包馅。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煮熟它,这时候你可能会想到钻木取火……我们再来看其他的部分,我们还需要一个面包,就最简单的配方来说,我们需要面粉,水,盐,油,糖,酵母…我们还需要一些调味料,当你准备齐了所有的调味料之后,我们还需要一个烤箱把它烤熟。但实际上的情况是,我们可以在食堂很轻松的买到一个汉堡包,因为我们人类相互依赖,协同生产。通过构建无数个小任务的网格才提供出来一个汉堡包。 在以前的传统的作坊式的小农经济中,人们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但是现在如果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我们甚至点一个简单的汉堡都做不出来,所以我们比以往更依赖他人。但是在精神上,我们又越来越趋向于独立。我们呈现出一个人均社恐的状态,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更少的愿意与其他人接触。著名学者项飙把这种状况称为—附近的消失。这里的附近既指物理上的附近,也指精神上的附近,物理上的附近就是指我们周围四五平方米这一片周边的区域,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就是:我们会发现,虽然在同一个小区里,但是我不知道我的邻居是谁?我的楼上楼下住的是什么人?可能平时碰到了,我也不会跟他们打招呼。而精神上的附近是指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越来越冷漠。 附近消失的原因 一、生产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加。 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但是,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现在我们的生产越来越呈现出去专业化的特征,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专业壁垒越来越厚。因为资本家们发现,如果让每一个人只负责一个生产环节中的一小部分,工人对工作就会越来越熟练。因为工人对一个工作的熟练程度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增长。而且每个工人只负责一小部分工作,这样培养工人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因为每个人都不用负责完整的生产流程,而只用负责一小部分。这也使得每个个体在生产环节中的重要性减弱,因为工作很简单,所以很容易被替代。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就揭示了这一社会问题:社会就像一个大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部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文中得主人公林震仅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改变组织部这个整体的风气。所以麦加在《人生海海》里面也说:“社会是一部榨汁机,会把人榨成渣子”。这个例子放在现代的一个公司里,就是在同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之间之间可能完全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比如说运营的人完全不知道产品开发部门的人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同时我觉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努力提高学历?因为学历的提高,意味着你从事的生产的专业性程度高,你所从事的工作就更不容易被代替。 二、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转移 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发明,使得机械化的生产代替了农民的工作,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同时,工业化也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家庭手工业,离开的农民都进入了工厂,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化。这就是中国过去20年间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劳动力转移。数以亿计的劳动力离开家乡,来到城市求生,城市地区的关系变得更加表面化与匿名化。人们从周围都是熟人的农业社区和家庭作坊中脱离出来,走向在城市中心建立的工厂,和陌生人一起坐着受限制的工作。一方面,工业革命代表了进步和希望,另一方面,它也代表了混乱和失望。这一过程反映在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三、时代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 以前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我们会赶大集,会有很多人一起坐着三轮车,然后赶到一个集市上去买东西,走到村口可能还会和村口小卖部的大爷。但是现在我们的购物、休闲娱乐呈现出很强的规划性,而不是像以前那种民间自发形成的。政府会在一个区域划定一个大商场,比如说万达,吾悦广场等等,商场里一楼二楼是卖衣服的,三楼四楼是吃饭的。我们在进到这种商场里的时候,我们不会像在赶集的时候一样,跟商场里的人打招呼。再比如以前我们吃饭的时候,在以前,我们去家附近的餐馆里吃饭,我可能跟饭店的老板和伙计,我进去和老板打个招呼,寒暄几句。拿过来菜单和老板一对一的进行沟通点菜。而现在,我们进到大商场,一般就是扫码点餐,我们全程封闭的完成点餐,不会跟服务员有太多的交流。所以即使我去过那家店很多次,我可能跟那个老板还是不熟。这些都导致了附近的消失和我们这一代人原子化的生存状态。 四、附近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淡化。我们越来越少的感受到附近的温暖,但有时又会被强行拉回到一个附近中。 在《平凡的世界》中,生活在农村里的孙少安第一次进城,花18块钱的房费住了昂贵的宾馆。他第一次用水龙头,第一次见到沙发…他感受到了面对未知时的焦虑与迷茫。当我们面对生活和未知的世界带来的焦虑、困惑时,附近可以在个体和一个更宏大的世界之间提供一个沟通的桥梁,起到一种保护膜的作用,帮助我们抵消掉一部分这种焦虑和不安。提供一种归属感和价值感。但是现在我们更多的是以一种原子化的形式生存,我们越来越少的感受到这种附近的支撑和保护作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到放假回家,我就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拷问。七大姑八大姨:“哎呀!学的什么专业呀?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在业内算是什么水平?社会地位高不高…学这个有什么用呀?你应该去学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专业专业等等,这些才是未来的大趋势……他们把在互联网上看到的观点不加思考的施加给我,并对我横加指责。所以,一方面我们没有感受到像《平凡的世界》中那样的附近带来的温暖和支撑,另一方面,我们又时长被拉回到附近,受这种来自附近的指责。这就导致了我们对附近的厌恶与恐惧。而更加愿意个人的,原子化的方式去生活。 马克思的论断 上面所说的,不管是这个专业壁垒的增高,劳动力迁移,还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的附近消失等等,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水平发生了变化。而提到生产力,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马克思。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分析生产组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918年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的特利尔城,1848年工业革命在欧洲爆发,马克思去了很多工业革命爆发的地方,并把这些经历和好友恩格斯一起,写成了《共产党宣言》。在这个宣言中,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将会灭亡。要理解马克思的论断,首先要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劳动力和技术革新。劳动力就是指人们生产的能力或把原材料转换成商品的能力。原材料如果不经过劳动力的加工,就只不过是一堆原物,是劳动力赋予了商品价值,因此,工人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技术革新是指人类会永无止境的生产和开发新的技术和工具。这些新的技术工具引发了中国过去20年间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有5G在过去20年近催生了的互联网业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理解了这两个关键概念,我们来看贯穿马克思提出的的五个基本预设。第一个预设:人类必须生产,我们人类缺乏维持生存的本能,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生产与自然建立联系。第二个论断是生产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能力必须得到保护,珍视、赞扬和肯定。因为这是我们的根本,我们通过生产了与自然界建立联系,虽然动物也会劳动,比如蚂蚁会造蚁巢,蜜蜂会采蜜,但是这与人类的劳动存在根本的区别。人类在生产产品方面极有创造性。第三个论断是我们把自己投入产品之中。在进行生产的时候,我们会在这个产品中投入自己的精力。就是商品的价值—凝聚在尚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第四个预设是经济决定社会。它还有另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组织生产的方式提供了整个社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了政府,宗教,教育等上层建筑。但是从长远来说,生产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时,就会发生技术革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这时候,那些控制资源的人,例如:以土地为核心进行生产的时候,上层建筑就是奴隶主,当社会生产力提高,通过技术革新,国王逐步取代了奴隶主,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国王又逐渐被其他的上层建筑所取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就会出现引导建设新的社会关系的革命。马克思把人类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原始共产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及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最终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马克思的最后一个论断是短缺和分配,是实现美好社会的障碍,这个论断涉及资本主义与社会的关系,涉及许多方面。(笔者能力有限,所以这里就不做展开。) 如何应对附近的消失 一、构建一个围绕在身体和精神周边的安全区域是至关重要的。多斯托耶夫斯基有一句名言:“要爱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在解构与消解一切意义的后现代社会中,反而一些最基础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切切实实的沟通和交流,更能我们带来安慰和力量。 二、阅读经典,与人类伟大的先贤对话。这句话是罗翔老师说的。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使人类在实践中的经验得以流传下来,我们把这些经验称之为知识。这些知识在后来逐渐发展成的各个学科。所以,这些经典中蕴含着我们人类对这个世界的原初性的一些思考,我们可以回到所有问题最开始的地方,看看我们人类的先贤是如何认识与思考这些问题的。而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恰恰可以穿越时空,给人以永恒的力量。例如屈原的《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再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的什么是正义?我们为什么要追寻正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发展出了存在主义哲学,认知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犬儒主义等等。再比如经济学,可能一开始就是人们发现,我们通过合作进行交换,可以让彼此的生活都变得更好。就算一个人的绝对效率很高,通过相对效率的生产进行交换,进行贸易依然可以使整体的状况变得更好。随着贸易的进行,人们发现:需要一个人们普遍乐意接受的一般等价物,于是就产生了货币。使用货币后人们发现,如果货币太多了,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市场上的货币少了,就会产生通货紧缩(这里的“通货”就是指一般等价物),导致物价水平上升。那么,市场上应该有多少货币呢?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次数。再比如,人们发现,随着贸易的发展,我的货币的购买力好像下降了,每个单位能买到的货币变小了。所以产生了通货膨胀率的概念:通货膨胀率等于现期物价水平减去基期物价水平,再除以基期物价水平。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回到这些困扰我们问题最开始的地方,从中汲取力量。让我们脱离单向度的思考,从各种社会准则和无休止的社会竞争中获得喘息。 三、超越生而又后回归生活。在文艺复兴之前,人们的意义世界被一个确定的东西(例如宗教、神明)所主导,即使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也通过“先定论”的主张划分了选民和弃民,人们的意义世界依然有所支撑。但是在文艺复兴之后,神灵死了,大家族解体。我们的意义世界不再有一个确定的东西所主导。于是,个体的命运不可预测,宏大的远方难以把控,就产生了所谓的信仰危机。在这个时候,需要找到一个你所坚持和相信的东西,一种向内而生的东西作为锚点,这样我们才不会为所谓的消费主义,知识焦虑等新概念感到困扰。形成一套自己的认知体系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判断。 最后的话 让我们人类做出的行动原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欲望,一种是恐惧。这两种方式一正一反构成了我们的决策模式。当我们得到的越多,我们就越害怕失去。正如《明朝那些事儿》中对魏忠贤结局的描述:“得到之后再失去,远比原本就一无所有要更加痛苦”。得到的越多,越是拼了命的想要守护,最后被恐惧所异化,忘了一开始为什么要获得这些事物。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的恐惧似乎是普遍大于欲望的。人们普遍在焦虑一些事情,与此同时又不太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对于个人,我更希望我的绝大多数的选择和行为,是出于热爱和渴求而做出的。我希望在吃东西的时候,是因为我想吃;去一个地方,是因为我想去;做一件事,是因为我想做,而不是出于恐惧和担心而被被迫去做。当然,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没有一个人的建议是你可以拿过来直接用的。我们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实践,与他人的观点进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前方长路漫漫,一山放过一山拦。愿你:赶风追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