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侵,歧视,暴力 一 一鲍毓明案引发的思考
我想,我们应跳出具体事件,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减少强奸和性侵等类似事件的发生,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幸福。①首先,我想表达一个观点--我们应该改变对一些词语的认知(具体参见视频BV1Bs41197Yo)。比如通奸,比如妓女,我们之所以这些词对有一种普遍的反感和厌恶,一是因为潜移默化的思想观念,二是因为这种行为破坏了稳定的家庭和社会结构,所以舆论媒体不得不打压,三是我们反感或鄙视的其实是参与者内心世界的空虚(比如金钱至上,不劳而获等观念)。但是,随着婚姻形式越来越多元(比如欧美选择不进入婚姻的人口已经达到了50%),性的观念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思考如何生活得幸福,如何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传统的观念也会越来越弱化,如果真的是这样一个趋势,那么传统观念上所说的“妓女,通奸…”又有什么呢,如果他(她)们也能通过阅读和心灵体验获得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她)们正在追求的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又有什么不妥呢?(前提还是如李银河老师所说,未来家庭化结构被打破,婚姻形式走向多元)(仅仅是举了一个例子,之所以选择这两个词,是因为我们看似随口说出的这样两个词,却足以杀死一个人,毁掉一个人的一生。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舆论的“荡妇羞辱”和作为女性生来就有的自尊心,才让“房思琪”们不敢去报案;正是我们关注的这个明星与那个明星结婚,才让很多明星生活得提心吊胆,备受煎熬。低贱和高贵从不是财富的多寡,也决不应谁与谁谈过恋爱,而是心灵上的是否富足。如果我们评价一个人,看的是他(她)的本性和本心;如果当下一次我们听到某某说“XX太贱了”“XX太骚了”之后,也能够“看破红尘”地会心一笑,而不是出于本能的鄙夷和歧视,我想我们的思想就足够成熟了。②其二,是关于未成年人。我想说的不仅仅是强奸,更多的是一个人从童年,成长到青少年,再成长到成年,他的性格的形成与价值观念的架构。我们可能小时候都有这样的一个经历,大人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看一些杂志,偷偷在电脑上浏览一些图片,XX小说或者视频,然后再删除浏览记录,我们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也都会经历家庭暴力或者与父母、长辈,同学的关系中的种种问题,这也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我们之后的行为习惯和性格。我们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暴力倾向和边缘化的人格都来自于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暴力,父母的控制欲和在小时候经历过的灾难或打击;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有赖于天眼系统,DNA等技术的日加完善,另一方面需要我们通过教育,(不仅仅是性教育的普及)让一个孩子知道,生活不仅仅是他(她)眼前的世界,还有更多精彩等待他(她)们去追求,让一个孩子懂事,学着珍爱自己的身体,学着去体会别人的痛苦,同时自己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我想未来我们的下一代:吸毒,蓄意犯罪,校园霸凌…的这些现象可能就会不攻自破。③三是关于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智力障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LGBT,甚至罪犯等等的去污名化一一我们永远不能完整的体会到别人生活的痛苦与不易,也永远无法保证这辈子,这些疾病和遭遇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试想如果我们是当事人,我们承受的不仅仅是疾病带来的困扰,更有媒体铺天盖地的指责,周围人的歧视,那我们该怎么活?之所以我们认同《我们有恶的距离》里的王赦律师,不仅仅是欣赏他面对着众人的唾弃却依然不屈服、不放弃的品质;之所以我们看完《我们的幸福时光》觉得温暖甚至美好,也不仅仅是母女之间,或是一个罪犯心灵的救赎,还有我们在他们的身上、从他们的经历中看到的一种希望,看到不论是做了什么错事,或是遭遇了什么,一个人都有重新去追求尊严和幸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