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八极拳科普问答系列-----第二问,八极拳技术及其演化

2018-10-29 20:16 作者:知乐庵主人-知了  | 我要投稿

2.有多少支系

 在现如今,有高人前辈的,就要在拳前加姓,没有高人就编故事,创造高人也要,在拳前加姓氏的情况。

外加,学两天就敢独立门户的。

 这么算的话支系的话,大概可以出本百家姓了。

 然而实际就是两支,孟村系和罗疃系。

 山东后庄科的,慢慢就失传了。

 ==============================================

山东后庄科吴钟的衣钵,弟子吴荣、吴永、丁孝武。

 三大贤在后庄科、孟村镇传播八极拳。

弟子有后庄科、孟村镇、罗疃村。

 后庄科到了第六代失传,八极拳的传播中心就剩下孟村镇和罗疃村。

 到了三代时代,孟村八极拳和罗疃八极拳两个支系逐渐确立。

 

孟村八极拳------三代宗师

王世同、王长锡、焦文明、丁怀德、丁占田、吴连成、吴梅、吴坤、吴恺、丁尚坡

 罗疃八极拳------三代宗师

李大忠、张克明

 

 孟村镇为中心的沧州北部地区-----流传孟村八极拳

 罗疃为中心的沧州南部地区-------流传罗疃八极拳

 ==========================================================

3.两种支系的区别

原版的八极拳,其实看着跟现在的六合拳、燕青拳差不多。


 罗疃三代,应被张之万,聘为武师,所以有机会跟各地武师交流,之后在战场上提升了自身的技术。

 清咸丰六年(1856),当朝清末大员文达公张之万(晚清状元。其族弟清末大员文襄公张之洞是探花),回乡省亲,听说两人武功高强,聘请两人为武官和府中护卫。

 清咸丰九年(1859)清江之役,张克明师徒屡立战功。

 同治七年(1868),大忠率弟子、乡亲帮助挚友李云表率领民团在盐山抗击捻军进犯,浴血奋战伤亡殆尽。盐山民众为纪念保卫家乡的民团义举,建“昭忠祠”以纪念勇士之功德。

 

罗疃的八极拳,改变了原来的十字路线,变成三角路线,把几个打花的动作都厘定成更实惠的技击动作。

 对接的上手豁打顶肘奔中堂练起,原来的八极拳是从下手抱肘练起。(老架从抱肘起势,先打下手架,)

 小架受吴荣二世祖传授,开门直接顶肘。

 

李大忠是一步顶肘,张克明改成是两步顶肘。

李大忠是勾手当阳炮,张克明改成是按掌当阳炮,后面的大同小异。

 

罗疃的八极拳,变得更实惠暴烈刚猛松放。。。

 孟村系,由于很多家都是戏班世家。吴家(吴连枝)丁家等家族。

所以就走了,戏曲动作融合武术,变得十分好看。


 当阳炮
李大忠系-----李安侠

 

张克明系-----魏九成

 

 


=========================================================================

 

4.梳理八极拳技法演化,分析技法演化原因和各个时期的技法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其实上个问题已经说了些了。

 当然还是在这里细细的捋顺一下。

 八极拳之初的样子,其实是没有那么刚猛爆裂了。

器械上也就六合单刀,和六合大枪。

 吴钟时期的八极拳是很柔很软。(可能相对其他拳种,就算是刚猛了。)

 那时候的人,也没有现在这么壮,基本都能透着皮看到肋骨的。

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极端的营养不良。

 

所以基本上打起来,就跟现在两个小学生打野架一样,就是看谁下手狠。

 

三代时,罗疃开始当保镖,当武馆。入部队,去战场。

 能吃好喝好。

同时在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将拳法提升了。

 

罗疃八极拳,改变了原来的十字路线,变成三角路线,把几个打花的动作都厘定成更实惠的技击动作。

同时劲道开始刚猛起来。

 对接的上手豁打顶肘奔中堂练起,原来的八极拳是从下手抱肘练起。(老架从抱肘起势,先打下手架,)

 小架受吴荣二世祖传授,开门直接顶肘。

 李大忠是一步顶肘,张克明改成是两步顶肘。

 李大忠是勾手当阳炮,张克明改成是按掌当阳炮,后面的大同小异。


之后罗疃 张门(张克明)李门(李大忠)

从黄四海(张克明徒弟)、李贵章(李大忠儿子)一辈就分野了。

两家都有些家底(武术底蕴),黄爷随师走的是货卖帝王家之路,贵章爷走的是游猎(打猎)之路,自然两家的拳也不同了。

目前罗疃李门,还保留了很浓郁的三代时期的风格。

 

李大忠、张克明和劈挂拳宗师铁臂燕子李云标交好。

开始了八极,劈挂互参合的历史。

 四世黄四海在传授五世李书文,以张门硬架为主。

 张门小架的提升,黄四海在“开弓势”之后补“罗汉打虎势”,

 黄四海、张景星与黄林彪(李云标弟子)结为友好,后来是互换弟子深入学习。

李书文八极拳大成后,被送到盐山黄龙潭黄林彪处专门学习劈挂拳;马凤图劈挂拳有一定成就后,黄林彪把马凤图送到罗疃北把式房黄四海、张景星处学习罗疃硬架和六合大枪。

 

劈挂拳的加入,弥补了八极拳远距离攻击的薄弱。

 四世张景星(张克明之子),与李瑞东交好。

 两家弟子,互换技艺。

 八极门吸收的金刚八式、五路佛拳、太极原架、揉手功、易筋洗髓经、罗汉拳、纯阳剑等,均李瑞东技艺也!

李瑞东及弟子,吸收八极拳、六合大枪等技艺

 五代李书文时期,就完全建立了八极拳的训练体系和技击体系,使八极拳更加科学完整地进入巅峰时期。

 李书文先生将八极拳的“刚”、劈挂的“活”、易筋经的“柔”三种特点结合在一起。

将八极拳的“近距离”、金刚八式的“中距离”、劈挂的“远距离”三种技击拳种结合在一起,这是八极拳又一次质的飞跃。

 

同时李书文通过不断的实战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方向是可行的。

 继李书文先生之后,罗疃八极门人皆沿此途。

 到光绪末年,经过投师、访友两个阶段的锤炼,“神枪”李书文技艺日趋完善,进人化境。

 

李书文在小架的“凤凰双展翅”后加“回身撩阴腕”,使架子更加严正。

此时在李书文手里的八极拳,风格可以说是刚猛爆裂。

同时在与各路高手的交流中,与三代、四代一样,继续改进练功方法,器具等,提升练功理念。

 器械上,罗疃李门还保留着原传的二十四枪点。

罗疃张门,将二十四枪点,发展成了三十六枪点。

 刀法,上李书文没有传骠摇刀(六合刀),而是传了夜战十三刀(李书文定名为定唐刀)

 

 六世霍殿阁时期,依旧按照厘定好的框架进行。

同时吸收了,如吊球在内等,很多练功方式。

 

而因为霍殿阁本身性格的原因,八极拳的风格没有那么刚猛爆裂了。

明显柔和下来了。(即使柔和下来了,也比一般拳法要爆裂的多。)

 至于刚猛爆裂的风格,在霍殿阁早期弟子身上还能见到些。

 霍传弟子,刚猛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例如:

陈金才所传刚猛细致,

尹庆和所传的刚猛爆烈,

宋碧山所传的刚猛松脆


 七世开始,到现在,因为传武的没落,所以很多新的理念,方法等都没有紧跟时代。

但也有些变换。

比如,以前练功,一个时辰内就练这一个。

现在,都是按照组来计算,一组多少,练几组。

 霍传因为类似八大招这样的招式太多,所以也改叫单式子了。

 其他的变化【数据删除】

 

 5.和劈挂的关系

可能了解传武的人,都听过一句【八极参劈挂,神鬼都害怕】、【劈挂参八极, 英雄叹莫及】。

 至于八极拳为什么加劈挂拳,可能只是两家交好,就学了。

之后发现,互补的很好,就一直这么练了。

属于典型的技术补充。就像现在打MMA,一定要学地面技术。

八极拳的“近距离”、金刚八式的“中距离”、劈挂的“远距离”

要注意的是,八极拳是八极拳,劈挂拳是劈挂拳。是分开的。

 

6. 六大开 八大招

 先说六大开,六大开孟村系的说法是,六种力的方向,加上阴阳变化,便形成了八大招。

一招在阴阳变化中产生八招以上,即出现八八六十四手。


 罗疃的说法是六种技法,六个单招。

 八大招,八招就在小架里,八大招无所不用其极。故曰八极

(后来太多了,就叫单式子了。)

具体都是什么每家都不一样。

 

 7. 传武的拳劲(内劲)是什么?八极拳的有那些拳劲?

 

拳劲就是,【多个大肌肉群参与,按一定动力链次序快速发力(收缩,做功),最终形成对外的一次发力总和的发力形式。】

 

拳劲有那些?

十字劲 沉坠劲  缠丝劲

 

 

8.素质训练(包含体能、耐力、爆发力等)对于传武的意义?

 你要听说,谁跟你说,内家拳不用练肌肉,练出劲自然就厉害了。

请你,把我上面说的拳劲定义,在读十遍。

然后你就知道为啥劲的力量,大于你单个肌肉群做功的力量了。

 至于素质训练(包含体能、耐力、爆发力等)意义是啥。

 借我师爷的话说:

在某种程度上,素质训练(身体素质的训练)要超过技术训练,素质是技术的基础。任何绝招,在没有可以支撑它发挥的身体素质下,都是花拳绣腿。所以过分看中招式是没有用的。

 

9.传武 表演 套路 实战  三者关系。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取决于你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我估计想知道三者关系的,都是以实战为目的。

 我个人来说,在以实战为目标的情况下,传承不失的情况下。

传武是没有任何表演的东西的。

打个比方,你找个练散打的,跟他说你给我表演个直摆勾拳呗。

 至于套路

所谓现在说练武术比赛的,都是只练以高难雅为标准的套路舞蹈演员或是体操选手。

 这种套路以实战为目的是不需要练习的。为啥?没用。

 至于传武留下的套路是啥?

就是为了方便记忆的招式组合。

直摆勾拳这就是一个小组合,小套路。

 所以其他套路也是可以不用练的。直接一个式子,一个式子的练就好了。

 当然,对于传武来说,套路的演练也是很重要的传统。

是可以保留的。

 

10.武术分 演法、练法、打法 

 

八极没有练法、用法、演法那种说法。

练法就是用法。练就能用。

 

11.各种绝招是什么?现代人还能训练出来吗?失传了吗?

 

绝招是啥?举个例子,泰拳,低扫加直拳。

其实就是你用的最好最顺手的攻击模式。

 东西都没失传,练是能练出来,问题是这招一定适合你吗?

人都是找最适合自己的来。

不一定非要,一成不变。

12. 传武的技术体系。八极拳内容体系。

 拳法上来说,其实主要是,各种的核心套路,加各种的身体素质训练。

 器械上,因为有拳法锻炼出来的底子,所以基本都是专项训练。

 还有一定的简易医疗内容,正骨啊、跌打损伤等。

 八极拳的内容体系

拳法上,八极拳(小架,对接) 

劈挂拳也称抹面、慢套(一趟拳)

 金刚八式。

 器械上,骠摇刀(六合刀)、六合大枪(冷兵遗风,注重大枪和刀法)

(这是最主要的,当然其他器械也不乏精品,但是根基是这两个。其中八极拳以六合大枪立门的。这是看家绝技。)

 

 医疗上,现在有三甲医院。

 

13.武术是杀人技。不可轻易传授。

不学,也能杀。如果是职业屠*夫或是外科医生,更厉害。

不轻易传授的,现在基本都快失传了。(无论是曲艺还是武术)

 当然拳种还是有地域性的。不可能,那里都有。

 至于不传,这是一个传承理念问题。

保有老观点,寻找各方面都合适的弟子,觉得自己的东西独步天下。

现实来说,徒手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很多东西都更加科学,深入的应用了。

说白了,小农思想严重。

 就罗疃八极而言。

 之前技法演化问题上,细心的人可能发现了,有很多师承是不同的也学了也教了。

这是罗疃系非常好的一个门风。就是互相之间不保守。

只要是自家人,去了,都教。

 打个比方;我去找我的师伯师叔,都是会不保守的教我。

 

14. 传承模式演化

 

八极拳,在三代以前(吴钟到,李大忠,张克明。)都是所谓的乡下土把式。

在罗疃两位先贤开设,把式房之前,都是秉承着小农意识的精英传承。

当然基础理念是有教无类,不会分什么民族信仰的。

 我戏称为精英模式。就是挑选最合适的。(当然,沧州那边每家都会点武术,都有些家底。)

 按照严苛的标准。不是随便来一个就行的

必须要,从小练或是有童子功的底子。

必须要有什么样子身体素质。

能吃苦耐劳。

有孝心、懂感恩。

 来了一位孩子,先去练基本功三年。剩下时间就是在师父家干活。

你练功的时间,跟其他通过初步考验的弟子的训练时间,也不是同时。

即使同时,也不会同地。

 通过这三年的时间,观察你的品行如何。

有没有坏心眼,是不是白眼狼。

有没有恒心毅力坚持。

 

三年之后(或是更长),各项都比较满意之后,然后在教点其他的东西。

但是也不全给,都是蹦星给点,或是师父心情好了,教点。

等师父已经要不行了,最后才告诉最后绝技之类的。(为了养老。)罗疃三代开设把式房之后,这种模式慢慢被摒弃了。

主要是在一群练的小孩子里,挑选好苗子。作为预备役。

同时,门风开始开明。之前也说了,互相教学。

至今也是很多罗疃老前辈,在各支系都学过,

 总的来说,自一代吴钟开始,到七代为止,传承模式变化不大。

 

15.死肌肉、活肌肉。

我看了一个十分专业的回答,所以直接转过来。

作者:za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554409/answer/18609383
来源:知乎

首先「死肌肉」和「活肌肉」是伪概念

 

在权威的运动解剖和生理学上是找不到死肌肉和活肌肉这两个概念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健美训练之后,爆发力和敏捷度下降却是确有其事的。

  • 肌肉的爆发力下降的根本原因不是某块肌肉的收缩速度变慢,而是肌肉之间的协调能力下降

 

根据肌肉在同一动作中的不同作用可把它们分为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

1.  原动肌:以主动收缩直接完成动作的肌肉。比如拳击手出直拳的肱三头肌。

2.  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直拳时与肱三头肌起相反作用的肱二头肌。

3.  固定肌:将原动肌定点骨加以固定的肌肉。直拳动作中的三角肌、胸大肌等。

4.  中和肌:当原动肌对定点骨有两种以上的功能时,为了有效发挥其中一种功能,需借助其他肌肉抑制另外的功能。这里的其他肌肉就叫中和肌,起着抵消(中和)某种功能的作用。

 

在完成一个动作时,不同的肌肉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离开或缺乏这种协作关系,动作将难以完成或者极不协调。

比如在你出直拳时,原动肌的肱三头肌收缩,使手臂由屈到伸,肱二头肌作为对抗肌,使手臂由伸到屈。如果肌肉之间的协调能力差,出拳时对抗肌用力过多,也就是肱二头肌紧张,就会对手臂伸展产生阻力,导致出拳速度的下降。 当然,如果固定肌和中和肌不协调,也会影响到出手的速度。这种现象的外在表现是爆发力下降敏捷度降低。

 

原因:
其实在大多数训练中,比如田径,游泳,体操,自由搏击,往往都是充分发挥全身的力量来完成动作,尤其是核心力量,这本身就是锻炼肌肉协调性的运动。
为了尽可能的刺激局部肌肉,使肌肉充分疲劳,我们通常使用孤立训练,强调不借力完成动作,尽全力使一块肌肉的收缩完成动作,所以孤立训练必然导致肌肉之间的协调性下降。

  • 锻炼肌肉并不会使某一块肌肉的收缩速度下降,只是破坏了肌肉间的协调能力,使得完成动作时的阻力增加了,所以外在表现为爆发力和敏捷性下降。

 

所谓「死肌肉」的形成,往往是由于锻炼之后肌肉紧张的收缩在一起,聚集大量乳酸却长期不放松不做拉伸的结果。只要在锻炼间隙和锻炼之后予以充分拉伸以及放松即可避免上述状况。

 

传武,是通过全身性的拉伸运动。来避免这个问题的。




八极拳科普问答系列-----第二问,八极拳技术及其演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