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和《日本沉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袭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拉开了14年抗日战争的序幕。 (删减) 回到上世纪30年代初,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日本也陷入了极端困境,加快了”九一八”事件的进程。可侵占东北后,补充了钱粮和地盘,依旧不满足,6年后,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意图占领整个中国。 如此看来,日本帝国主义和其它帝国主义一样,都是永远不会满足和克制的,资本输出和武装侵略是它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我以前一直将日本帝国主义等同于日本右翼,直到看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评价才恍然大悟。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 如今的日本很难再做出武装侵略的行为了。今年4月自卫队中将坠海后,还赶忙发文澄清:“此事件为意外,与中国山东号航母无关。”虽然武运不再昌盛了,但帝国主义的幽灵还在日本徘徊,用另一种形式对外侵略。无论是经济输出、文化输出还是移民输出,表现手段更温和,但是危害性同样巨大。 虽然日本人用经济援助和移民“殖民”巴西,妄图复制以色列侵占巴勒斯坦的行为有些夸大,但足够引起警惕。中国沿海地区大量的日本学校、来华日本人、商业街上的日式店铺和酷爱日本影视文化的二次元“殖人”也确实不少。 这几年随着国货兴起、文化自信提高、影视和国漫相继崛起,越来越多的商铺不再以日本元素点缀自己,日本动漫和影视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拥有现象级的统治力,日本文化在中国逐渐式微。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软侵略,中国又扳回一局。不过这一次,中国不应该安逸地躺平,幻想着日本不攻自破,而是应该鉴于历史事件更深层次地思考中日关系。日本战犯已经被物理消灭了,但是它们的遗毒还留在日本人的脑袋里。 表面上看,日本屡次对外侵略都是因为资源匮乏,“不得已”采用战争手段“赌国运”。实际上,还是小国岛民的劣根性在作怪:搞不清自己的政治地位,在大国间摇摆不定、耍小聪明,没有战略定力,功利的机会主义者以下克上,国家命运也像失控的过山车起伏不定。 《日本沉没》这部小说出版于1973年,半个世纪以来先后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1973和2006年翻拍成电影,2020年被改编成动画还出了剧场版,1974和2021年两度被拍成电视剧。 相同的题材,不同的时代,折射出日本文艺工作者或日本民众不同的心境。 我选取1973年的原著和2021年翻拍的电视剧作为对比,管中窥豹,当作观察日本人心理变化的窗口。 2021年翻拍的电视剧中,得知日本要沉没了,首相和副首相分别提议找美国或中国接收日本难民,同时封锁消息,一定不能让全世界知道,否则日本经济立刻崩盘。结果却耍小聪明,同时接触中美驻日大使,各自试探反应,并许诺将日本的核心科技“生岛汽车”进行转移。 美国人相对冷酷,直言美国看重的是日本的经济利益,假如日本沉没了也就没有利用价值,只能接收50万移民。当得知日本要转让“核心科技”,美国大使赶紧向领导请示,给出的条件是:“生岛汽车”要与美国企业合并,接收300万移民。
中国大使得知日本沉没,首先关切的是海洋污染问题。在回应接收人数方面,没有西方人那么直接,但足够真诚、充满人道地表示:“接纳人数有限”。得知“核心科技”转让,中方也很感兴趣,但没有要吞并的意思,还可以让日方保留企业的独立性,接收200万移民。 接着日本又开始作死,向中美双方透露对方的交易条件,试图刺激双方加大筹码,让日本多获得些利益。于是美国增加移民至600万,中国增至1000万。戏剧性的是,日本首相的暧昧态度让美国信以为真,于是抢先公布了日本向美国转让“核心科技”的消息。中国看到后,立刻发起反击,外交部发言人狠狠地批评日本:中方至始至终都秉持着诚意,而日本没有珍惜,还顺道向全世界公布了日本要沉没的秘密,报复了一把。
原著小说中,作者的格局更宏大,出场人物众多,思考层次更丰富。 当日本高层得知日本要沉没,外务大臣当即表示:从国际道义上讲,要通知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 原著还说:“日本运力有限,能去的地方也不多。如果能早点与中国、苏联和朝鲜搞好关系,现在有求于人也不会这么被动。以前太短视了,只知道与西方交好。还有右翼分子造谣移民到苏联和中国会过的很惨,要把它们抓起来!” 至于接收人数,中方给出的答复是先接收200万人,然后共接纳700万人。日方还想要更多,另一个官员摇头说要考虑粮食问题。对于70年代的中国,粮食产量不高,不能要求太过分。可见在当时的作者心里,虽然把中国看作是落后的农业国,但认可中国是友好的,会竭尽全力帮助日本。 更重要的是,当时负责解决问题的组织是联合国,日本是在联合国框架内活动的,这是原著作者又一个清醒的地方。 总之,无论是早期的原著还是最近翻拍的电视剧,日本人对中国和美国的道德认知还是一致的,中方讲道义更仁厚;美方讲利益更现实,看到地震后地貌被改编,立刻想到的是可以建新的核潜艇基地。日本也知道自己处于大国博弈的阴影下,虽不甘心被操控,但又搞不成大事。最终也只能向美国靠拢,消耗中国的善意。 除了这些,最大的不同是原著里讲求的是国家层面的道义,而电视剧里流露的是基于国家层面的利益。
1973年的原著,作者还有勇气鼓励日本人走出战败的阴霾,以沉没为契机,重新思考日本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以更多元的形式重新融入世界。到了2023年,我觉得日本经过美国半个世纪的驯化,已经被打断了脊梁,彻底丧失了民族自觉性,对待中国和整个世界已经没有太多的敬畏和责任感了。 (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