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木管五重奏,Op. 43
尼尔森的木管五重奏,Op. 43,包括五种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和大管。它最初是题献给于1922年组建的哥本哈根管乐五重奏团。尼尔森在听了该团排练的莫扎特交响协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 K297B后,激发了创作灵感。越写却越投入,最终写出一首相当复杂而完整的杰作,连西贝柳斯听到都称赞其为“深奥的逻辑”。五重奏完成于4月底,在尼尔森的朋友曼海默家里中进行了一次私人试演。 1922年10月9日,作品由哥本哈根木管乐五重奏组首次公演。创作完这首曲之后,他计划为五件管弦乐队的乐器分别写一部协奏曲。不幸的是,在他于1931年去世之前,他只完成了五项中的两项,即长笛和单簧管协奏曲。
这首五重奏是尼尔森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展示了他具有现代和新古典元素的泛曲风创作能力。展现不同管乐器音色特征的能力。它展示了他对奏鸣曲形式和主题及变奏形式的材料进行处理和重新发展变化的能力。具有尼尔森后期的一些现代风格,同时仍然非常丰富,并为广大观众所接受。首演即非常成功,从那以后一直是五重奏曲目的经典曲目主要内容。它不仅是尼尔森的主要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创作的主要木管作品文献的珍品。



全曲三个乐章:1、中庸的快板2、小步舞曲3、前奏曲:柔板.主题变奏:稍激动的小行板

第一乐章类似于第六交响曲的开始乐章。节奏大致相同,旋律材质也有些相似。第六交响乐团的第一乐章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多,更多地使用了不谐音和其他现代和声手法,并且更全面地找出了对立点。
这是奏鸣曲的快板,首先是对E中巴松管上简短的主要主题的陈述,并在高音管乐器对该主题的“回答”。圆号重复了A大调的主题。在我们到达第二个主题之前,通过E小调,G小调和A小调以规范的方式介绍主题的雏形(我称之为“线性音调主题”)。 D小调中抒情的第二个主题首先出现在圆号中,然后出现在双簧管和大管中,两次都由长笛和单簧管交替出现三连音。
在重复主题之后,开始展开部。发展主要是基于乐章开头中简要介绍的过渡材料和“鸣叫主题”。从D小调到升F小调,然后进入D大调的圆号新乐思。经过一些色调上的徘徊之后,首先是抒情的升F小调,然后是双簧管的D小调(基于乐章开头的“答案”),然后回到B大调,进入再现部...
再现从对主旋律的E大调陈述开始,抒情圆号主题现在在B小调中,而在大管时则调低三分之二。简短的尾声使乐章在轻柔的E大调上结束。
第二乐章:Menuett
第二乐章是一首 A大调的新古典主义小步舞曲。在这里圆号没有太多表现,除了对其他乐器演奏的主题进行附和之外。最初,该主题是单簧管和大管之间的二重奏。第二个主题基本上也是长笛和双簧管之间的二重奏。当主题再次出现时,所有乐器都会加入。这个小步舞曲是尼尔森的一个示范,即如何通过这种简单的旋律材料获得丰富的表现力。
F大调的三重奏段是非常经典的,涉及高音木管乐器和大管。复杂的对位手法把欢快的主题和小步舞曲形成了很好的对比。
第三乐章最为复杂,包含引子、主题和11个变奏。尼尔森在每个变奏中带出不同乐器的特征,为五重奏的演奏家尽情展示。
引子:忧郁的C小调的引子由双簧管演奏家演奏英国管开始, 长笛、英国管、和单簧管在这里可以很好地表现,这是展示这些乐器无伴奏声音的绝佳机会。 这是变奏中即将出现的预兆。
主题:这里尼尔森用了自己写的《少校》中的合唱曲,名为《小耶稣》,小伙子米特·赫耶特·法阿(我的耶稣让我爱你)。 尼尔森(Nielsen)在1916年将这首曲调用作路德会赞美诗的背景。 合奏中的主要声音是长笛(第一部分)和英国管(中部)。 在合奏的中段高潮处,有一些不错的英国管演奏。
变奏1:圆号和大管以问答形式演奏,这一变奏具有宽广而高贵的特征。
变奏2:此时,英国管转为双簧管,长笛在其它管乐的和声背景上演奏的陈述性的圣乐曲调。
变奏3:暗哑的双簧管主题再次响起。大量半音的运用使得大小调的调性的界限变得模糊,具有典型的卡尔·尼尔森风格。
变奏4:所有五件管乐器都参加了简短而生动的谐谑曲。
变奏5:大管作为单簧管独奏的唯一伴奏,它依靠乐器的表现力,几乎像爵士乐一样弯曲音符,听起来好像大管正试图用其高贵的严肃态度来驯服古怪的单簧管。
变奏6:乐曲重新回到a小调,简短重述了合奏。
变奏7:是大管在a小调上的独白。
变奏8:高音域的双簧管在3/4拍子演奏中几乎可以算是“葬礼哀歌”,在长笛和单簧管的衬托下,圆号和大管带来了第五变奏的开始部分。这种变化具有东方风味,让人联想到尼尔森的《阿拉丁组曲》
变奏9:另一个独奏变奏,这次来自圆号。在变奏6至8的伤感之后, F大调带来了一些光明的气象。
变奏10:长笛以源自A大调三重奏的降调引导圆号,这一次阳光再次从云层后面完全射出。起初伴奏只是大管,而其乐器加入伴奏,最终担负着旋律的职责。
变奏11:进行曲风格(Alla marcia),这是一个欢快而复杂的主题音乐旋律概念的总结,所有五个乐器势均力敌的表现。主题已改头换面,回到了A大调。 有趣的是,这次的旋律是4/4拍,而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它时是3/4拍。 好像我们在经历这一系列变奏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东西。 这种结局的方式有些幽默,一种带有古典情趣幽默。乐曲带给人们的有趣时光就这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