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27手册上的空速-过载曲线,你需要知道的

问题的提出
考虑到网上转成word的电子版曲线细节稍有误差,本文以纸质原版为准。
苏27俄文手册上有一些空速-过载曲线。比如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网友狂喜:按照圆周运动公式,给了向心加速度和速度,岂不是能直接求出角速度?于是经过计算后得知,瞬时角速度妥妥达到30度/秒,持续转弯角速度妥妥超过23度/秒,简直天下第一高啊!
奇怪的是,苏霍伊的航展的宣传册上,持续和瞬时盘旋角速度并没有这么高。在空载轻油(飞行重量19吨)的前提下,持续转弯角速度21度/秒,瞬时转弯角速度28度/秒。


所以,网友计算角速度的方式是否有误呢?
2. 向苏27的研发机构请教
苏27气动布局的研发机构,俄罗斯中央流体研究院(TsAGI)恰好去了笔者的一个朋友所在的大学办一个讲座。演讲人是Michail Zichenkov博士。讲座和演讲人信息如下(为了当事人隐私,抹去了部分信息):

趁此机会,笔者特意委托这位朋友,就这个问题专门问了这位演讲人:网友读图的方式是否正确呢?
这几天得到了答复,总结如下:
网友计算角速度的方式为: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线速度,然后把空速-过载图的纵轴当成向心加速度,乘以9.8作为分子,以横轴为真实线速度,换算为米/秒作为分母,结果为弧度,乘以57.3换算为角度。
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分子和分母是否正确计算。如果不正确,误差会让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先说分母:苏27手册横轴为指示空速,马赫数也是指示马赫数,而非真实马赫数。在低空平飞状态下,经过校准的空速管能保证指示值非常接近真值,但是在有攻角的机动状态就很不一样了。空速管的测量方式是让气流流入管内冲击薄膜,根据形变反推来流速度。如果有攻角,气流流入后必然经过管壁偏转,速度下降,指示值必然是偏低的,把指示值换算到真值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不做换算,差异会比较大。有多大呢?以苏27手册上的这张图为例:

21400千克的苏27,过载系数拉到2.5g时,指示空速为0.2马赫。根据著名的升力公式:
重力 * 过载系数 = 1/2 * 升力系数 * 大气密度 * 空速平方 * 机翼面积
(我这位同学眼尖,专门问了一下这张图里是否考虑了发动机推力的法向分量?结论是没有,因为如果考虑法向分量,0空速对应的过载应该大于0,然而实际是等于0。大师就是牛啊)
可以得到:空速 = 根号下(2 * 重力 * 过载系数 / 升力系数 / 大气密度 / 机翼面积)
重力为21400 * 9.8牛顿,苏27的最大可用升力系数小于2.0,海平面大气密度1.225kg/m^3,机翼面积62平方米,用上式可知2.5G需要的真实空速大于0.25马赫。然而图上是0.2马赫。别看绝对差异不足0.1马赫,相对差异居然超过了25%!当然,随着空速增加,攻角减小,相对差异会逐渐减小。但总之,即使是海平面高度,只要有攻角,指示空速会低于实际空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并不是用简单的换算曲线就能够换算的,手册上的换算曲线只适用于小攻角平飞情形。
实际科研试飞中,为了补偿大攻角对空速测量的影响,通常使用下倾的空速管,比如X-31使用的:

量产型飞机显然不能使用这个装置,因为平飞测量又不准了。
那么,苏27手册上的横轴使用换算前的数字,是否合适呢?当然是合适的,因为这是飞行员通过平显真正读到的数字。这不叫误差,这只是不同物理量之间定义的差异。在这位大师眼里,这也是俄式飞行操作手册比西方手册更实用的特征之一。
说完了分母我们说分子,过载系数。这个比较简单:这个过载是飞机气动力的合力对过载的贡献,而不是向心加速度,二者其实是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如果不做换算,分子会高估。
换句话说,爱好者计算角速度时,低估了分子,高估了分母,导致角速度被高估。
3. 换算后图片是什么样子?
以持续盘旋过载那张图为例,如果把横轴从指示空速换成真实空速,纵轴从总过载换成向心过载,那么曲线应该是向下-向右移动,示意图如下:

换句话说,如果不经换算,虽然高估了苏27的低速性能,但也低估了高速性能。看来苏27所谓的跨音速过载陷阱缺陷也没那么明显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