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的意义
所谓变式教学,指在教学中使学生确切掌握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即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哪些是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从而对一事物形成科学概念。
变式教学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种。一种是教陈述性知识(即概念),另一种是教过程性知识(即过程)。
概念性变式教学中,要注意概念语言表述的精准性,通过概念的语言表述,可以让学习者清晰地界定陈述对象的特征,从而准确的做出判断,并且能在更广阔的外延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由于数学语言的精练简洁,往往令学习者把握不准,常常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常用“非概念变式”来优化训练的效果,也就是把跟概念类似但又不是概念所指对象的特例逐一列举出来,在直观中强化概念教学。

如果概念是通过一系列过程的发展而形成的,那么对过程的理解也是掌握概念的重要方面。为了掌握概念,允许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是很有帮助的。
过程性变式在经历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体味前人认识的发展历程,从而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任何一个知识的得来,都必然经历粗糙的初级阶段,深入探索的中级阶段和简单而成熟的最终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孩子们完成不同阶段的经历,必然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数学课应该适当的有所改变,从一味地教授成熟的数学知识和技巧,稍微向数学发展史和应用史适当靠拢。在从原始方法到成熟方法的过程实践中,体会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强化知识内涵的同时,准确其外延。从而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无论是概念性变式还是过程性变式,最终都服务于概念的教学。前者的目的是提供逐步形成概念的过程,而后者是为了从多种角度来解释某一概念。
几乎八到九成的数学课都会涉及到“划归与转化思想”,而该思想的精髓就在于把未知问题一步步转化已知问题的过程,有时需要一步化归即可解决,有时需要多步化归。而化归的过程,恰恰是不断运用变式的过程,一个老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其化归能力的强弱,而每一次化归到学生们已知的知识时,老师都可以设置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而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追问的过程,当老师们引领者学生们把一个个问题串成功解决后,新知自然生成并发展为学生的元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