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游记
(谨以本文,记录在登封 三天的见闻)
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包含了科技(周公测影台、郭守敬观星台、沈括刻漏)、祭祀(中岳庙、启母庙)、教育(嵩阳书院)、宗教(嵩岳寺、少林寺、会善寺)等多样传统文化元素 (以下按游览顺序介绍)
一.观星台
“
禹居阳城”
。上世纪末,终于确定了夏都阳城遗址,正是在登封。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没有大面积挖掘。 周公旦为了提升周王朝的合法性,自称为夏之后人(周人之前被认为是白狄之后),同时也便于扩大管理控制区域,在三叔之乱后,迁都至夏旧都阳城,并在此建立
圭表
测影台
,测定一年四季和
二十四节气
。 周朝初期的认知边界,大致方圆三万里。西至陇右,东抵东海,南到洞庭,北及大漠。“敬天保民”的周公认为,阳城位于这方天地之中,且地偏千里,影差一寸(同时测量了五个地点的影长),此处影长一尺半,正对应半径一万五千里,正是“
天地之中
”。
(图为周公测影台) 此地还有一个沈括(《梦溪笔谈》作者)用水记录时间的
刻漏
模型(应该是现在复制的)。 元代的郭守敬(《授时历》作者,测定的一年与格里历相当)也在此设立
观星台
,留下
量天尺
,白天测量日照影长确定节气,晚上配合
窥机
来观测星象,还展出了
仰仪
的模型(仰仪不是此处出土的文物)
(图为郭守敬观星台,延伸出来的即为量天尺)
二.启母阙
公元123年(东汉),立启母庙之神道阙,位于太室山下(因汉武帝在此祭祀,听闻山下群众三呼“万岁”,又称万岁山)。 启母阙上的文字主要歌颂了
大禹功绩
和
启母功德
(几十年后又补了一段请雨铭)。 4100多年前,发生了一场持续20年的大洪水。大禹化能( nai四声,似熊的三足鳖),获得神力以治水,给他送饭的妻子涂山氏化石,石破启生(启就是夏朝的开国皇帝)。能和山石其实应该是双方部落的图腾,也许处在母系社会和母系社会的交替期。 阙上还有很多图案,大多数是动植物, 有辟邪的柏树、威慑的貊, 也有狗逐兔、龙逐鹿、鸟捕鱼等打猎图, 还有畜牧图、宴饮图、表达
繁衍愿景
的游龙戏凤图, 最震惊我的两幅,一个是
魔术表演团
(120年来自缅甸),一个是
女子踢蹴鞠(
被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选作重要素材),太有穿越感了
(图为启母阙的保护房,里面不让拍照)
(网图)
三.太室阙
立于公元118年(东汉),其实是
中岳庙门前的神道阙
,位于太室山下,为登封汉三石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河南文物编号前三把交椅,都是成对的)中最早的、也是唯一能找到明确历史记载的,上面的铭文内容主要表现了
祭祀太室山神
的情形。 因此太室阙在三阙中名声最响,民国时有人在太室阙上刻字,1936年常凯申在飞抵西安前来此一观,命人搭建保护房(防止露天日晒雨淋)并批示不得在该文物上刻字,经西安一劫,此事就拖到了1942年,才草草盖起保护房(另外两阙的保护房是新中国盖的) 三阙的图案多有重复之处,太室阙图案重复出现了熊(nai,三足鳖)和龟(玄武),还出现了不同形状的柏树(辟邪之外也许另有目的?)。
(图为保护房,里面不让拍照)
(网图)
四.中岳庙
中岳嵩山,古称嵩高山,
中岳庙为秦朝祭祀太室山神所设
(秦称太室祠) 景点的牌坊(
中华门
)、进去先入眼的八角亭(
遥参亭
)和庙门(
天中阁
)是明清甚至民国重建的。 (抗战时汤恩伯麾下13军石觉部在此驻扎时拆毁大量古建筑当柴烧,在此严厉批判!)
汉武帝、唐玄宗都搞过扩建 扩建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因宋真宗(泰山封禅终结者)偷懒想一次逛所有庙,大臣就满足他,统统都浓缩进中岳庙中,搞大扩建。后来明末经历一次大火烧毁,中岳庙仅剩余三分之一
(图为
八大将军铜像
,宋代顶级科技,摸一摸消灾祈福,现在就留存四个了) 北魏时的
《中岳嵩高灵庙碑》
隶楷皆有,因北魏拓跋焘大战得胜归来 感谢道教庇护和道士寇谦之指点而作
五岳真形图
,道教用以辟邪 繁体字“岳”是山下镇狱,尤其泰山底下有些传说。 图看似平面,实则是立体的,也能对应人体结构,传闻其中包含了修炼功法
进去正遇见道教的拜斗仪式(在九月初一至初九,当日是第六天武曲星君) 庙的正殿
峻极殿
明显却是明清复建的(重檐式歇山顶)。脊两端设龙吻,下设六只小兽。 (崇高山、峻极峰正是成语崇山峻岭的出处)
之后再往上2km还有女娲庙,通行不便、人迹罕至,赶时间也就没去了
五.嵩阳书院
作为
程朱理学发源地
,名列四大书院之一 古代的书院7000多所,有自娱自乐的著经书院、招童生考秀才的考科书院 而传承理学的高等书院招生起步是举人,有讲学、藏书、著书等多重目的
嵩阳寺伦统碑
立于东魏,本来自嵩阳寺,先转移到会善寺,现转存于嵩阳书院。 碑文记载了生禅师开辟嵩阳寺、建造佛殿塔庙的故事 后来被外国游客盗取部件、破坏过
大唐碑
唐玄宗得病,请人去嵩阳观(当时这里还不是嵩阳书院)求长生不老仙丹,大病得愈,宰相李林甫在此立碑,为唐玄宗祈福百日(碑文是李林甫亲自所书) 后来遭遇雷击,图右上的碑脊和云盘掉落,砸坏碑座一角,上面也是上世纪后期修复的
(嵩阳书院四个字是从苏轼《嵩阳帖》里抠下来的)
大、二将军树
两颗都是距今4500多年,汉武帝时封为将军树
清代有几位理学名师在此讲课,把他们的讲义立碑于此,供学子学习 周围也留有一些名人留字(黄庭坚、文彦博等,还有冯玉祥的)
六.嵩岳寺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后经唐开元、清康熙年间两次大型修复。 寺以塔为中心。
嵩岳寺塔
属于典型的
密檐式塔
(中印结合) (唐代风格,一般寺庙往往不再以塔为中心,而是移到了中轴线的高处 宋代风格,明确以大雄宝殿为中心)
中岳寺进门就看见的这座
大证禅师碑
,是王维之弟王缙所作 王维在年少轻狂后初遭仕途打击,也在此居住两年,并留下诗作一首。
北魏的佛学曾何其辉煌,为鲜卑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也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时人纵情挥霍,繁华易逝 搭配《洛阳珈蓝记》,bgm再选上烟花易冷,观看效果更佳
七.法王寺
建于东汉,与白马寺、慈云寺齐名(仅比白马寺晚三年)
嵩门待月
每年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晚八点,月亮穿过天马金之间,照亮整个法王寺
高处有几座
法王寺塔
,是一些高僧圆寂后的墓塔。看到这里我就明白了,北魏时塔在寺中心,在唐代为何要偏离中心了。 佛塔、文昌塔除了本身的功能外,还有塔的两个常见作用:
补峰
和镇水口。 这里显然是补峰的作用。因为后面的山起码是父母山,寺所倚的后靠穴星山其实是靠右的蛇形山(上山蛇还是下山蛇得到下面去仔细看)横龙结出,白虎方向比较空旷,用墓塔来补这里缺的峰 但后人不懂,把粗恶的父母山当后靠来复建,其实后面是空窝,所以门口的路才反弓…血压上来了
嵩岳寺到法王寺是有小道可行的 白居易曾做诗,名“夜从法王寺归岳寺”
八.会善寺
始建于北魏 隋唐时期,出过道安禅师,活了120多岁 门口现存有《中岳嵩阳寺碑》(隋朝曾赐名嵩岳寺)和《会善寺碑》 一眼看上去罗城周密,导游介绍以前也是曲径通幽 搞旅游开发,门前修路才直通上来的
大殿是元代的(只有元代的梁才不太工整…咳咳),内部本该有八个柱,但巧妙的受力结构让大殿最后只用四个柱(前面立两端、后面立中间),腾出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九.南岳庙
《岳飞传》都看过吧。金兀术南下,五岳尽得四岳,南岳衡山他还没看过 气不过,于是在登封又搞了个南岳庙,表示也去过南岳了 年代考证是清代的,但建筑沿用了宋代风格(河南特色)
这里游人少(“佛狸祠下”没人来…咳咳),就在此学习了怎么画三视图 左上写项目名称, 中下写图名称,第一副 画平面图(俯视图) 右下标准绘图、测量、天气、日期 中间部分作图 首先走出步数,横是18步,纵是15步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每根柱子之间再走走 就能以柱子(画小圆圈)为中心作图了 (大致比例先走出来,精确测量是后面的活) 墙柱再往外突出半格 然后画门窗(画扇形,要考虑留出打开的空间),门是M、窗是C 里面画完,再画外面的台基、散水、踏道等等 (画的俯视图太丑了,就不放上来了)
(盗来的正视图)
十.少林寺
首先是环境不错(这次太赶,没时间细看,等下次水平提高了再来) 其次善于经营,很会炒作话题,有大有小、有点有面 比如达摩祖师一苇渡江,达摩面壁(达摩洞太远了这次没去) 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立雪亭就在正中间) 紧那罗忠义、不受皇恩(不仅有单间供祭拜,有块“那罗爷灵”碑,这是后人表达感谢的?) 然后会站队(救李世民),很有正能量(施粥、行医、平倭),任用贤能…
初祖庵
北宋末年(公元1125年),为纪念初祖而建。《营造法式》刚出炉,这是保存完好的标准范例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剪边顶,出檐深远,檐下置硕大斗拱,明间安板门两扇,两侧次间辟直棂窗
前檐下立六根满雕卷草、飞禽图案的石柱
东、西山墙和后墙壁上均有彩色壁画
碑林:有赵孟頫等人的作品 塔林:历代高僧的墓塔 唐正方形,宋八角形,元喇叭,清六角形 单数为主,最高七层(七级浮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