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飞机空气动力学(三)

2023-01-21 22:40 作者:天津市第一中学国知社  | 我要投稿

喷气引擎的叶片隆隆旋转,燃料在上千度的高温下释放出它的能量,这是钢铁、火焰与气流的交融。当刺耳的尖啸划破天际,澎湃的激波冲击着蒙皮,音障的大门被粗暴地攻破,我们进入了音速时代。

1、 跨音速面积率

气体是可压缩的,这种可压缩性导致空气可以传导扰动,比较微小的扰动在一定状态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固定的,我们称之为声速(a。虽然你有时会听到震耳欲聋的响声,但声音还是一种弱扰动,强扰动我们称之为激波(冲击波),它的传播速度就可能会大于声速。

我们把气流速度与该气流中的声速之比称作马赫数(Ma),马赫数可以很好地表示气流的性质,马赫数相同的气流,很多性质都相近。从动量守恒出发,在经过一些推导后,我们得到了以下的式子:


左侧的的式子是密度变化率和气流速度变化率的关系,在马赫数较小时,气流密度随速度变化小,可视为不可压缩流体,在马赫数较大时,密度变化大,必须考虑气体压缩性。右边式子中A为流管截面积,从右侧式子可以看出,在马赫数小于1时,压缩流管,流速增快,但当马赫数大于1时,要使流速增快,我们反而要扩张流管,这就是著名的跨音速面积率。

制造超音速风洞时,我们需要运用面积率,先用面积逐步减小的管道把气流加速到1马赫,再用面积逐步增加的管道使气流进一步加速,这种面积先减小后增大的喷管称为拉瓦尔喷管,它的截面最小处称为喉部,火箭引擎上的喷管就是拉瓦尔喷管。还有,在设计飞机时,通过在机翼处“束腰”等方法使飞机总截面积近似不变,使亚音速和超音速气流都能平缓通过,可以有效降低飞机跨音速阻力。


 

2、 膨胀波与激波

我们把一个物体放入超音速气流中,这个物体会对气流产生扰动,扰动分为膨胀扰动和压缩扰动,我们先看膨胀扰动的传播,即膨胀波。

如图,超音速气流在物体表面流动,绕过一个小角度后,流管膨胀,由于超音速面积率,流速加快,同时,这个膨胀的扰动强度较小,在气流中以音速传播,由于来流速度高于其中音速,该扰动不可能相对于物体向前传播,只能局限在以L1为锥面的圆锥里,此时称L1圆锥面为膨胀波的波前。


真实的情况往往是b图那样,每绕过一个小角度,气流速度增加一点,同时形成一道膨胀波,这些膨胀波相叠加,形成了扇形的膨胀区。


   激波则与之不同,它是一道压缩波,传播速度与激波前后的压力差有关,压力差越大,激波波速越快,在前后压力差很小时,激波退化为声波。当超音速来流遇上飞机头部的阻碍时,压力急剧增加,形成一个强扰动源,发出一道激波,激波后方压强大于前方压强,向前传播,传播得越远,前后压强差越小,激波速度越慢,直到某一时刻,激波波速等于来流速度时,激波相对于飞机静止,形成飞机的头部激波与机翼产生的前缘激波。激波传播方向不同,向正前方传播的激波称为正激波,而有一些激波偏离方向向侧方传播,就形成了斜激波。正激波与斜激波共同构成了飞机的激波锥。气流在通过激波后,法向(垂直与激波)速度减小至音速以下,由此可以看出,正激波对气流的阻碍作用大于斜激波,所以,在设计飞机时,要把翼面尽可能藏在飞机头部激波锥里,利用激波对气流的阻碍作用,减弱机翼前缘激波;还要把机头设计得尖一点,使正激波更多的变成斜激波。

 

3、 机翼的跨音速特性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过气流密度变化率与气流流速的关系:流速加快,密度减小。这一点在低速下不明显,但进入亚音速(0.3马赫)后,我们必须考虑它。同时,伯努利方程不能再使用了,我们有高速能量方程:。之前的文章讲过,飞机升力来源是机翼上表面管减小,流速加快,压强降低,下表面与之相反,上下表面形成压力差,产生升力。而气流的可压缩性会导致上表面流速加快后密度减小,密度减小与速度增加均会导致压强减小,双重作用下,压强减小得比低速时更加明显。下表面同理,压强上升也会更明显。所以,在亚音速区,升力系数会随速度的上升而上升。

 

 当飞机速度进一步上升后,飞机速度虽然未达到音速,但上表面气流最快处速度已达到音速,我们称此时飞机马赫数为临界马赫数,此时机翼上表面流管最窄处为音速,气流再向后流动,流管扩张,流速本应见慢,但由于跨音速面积率,气流速度不减反增,一举超过音速,压强急剧降低,但由于机翼后方压强为大气压强,气流受到阻挡,形成较强压力波,该压力波为激波,波速可以大于音速,于是这个局部激波在上表面超音速气流中向前传播,直到某一点局部激波波速与气流速度相等,局部激波静止在机翼上,它前方的气流为超音速气流,后方的气流受到它的阻碍为亚音速气流,该局部激波为超音速气流与亚音速气流的分界面。它前方的超音速气流区压强极低,可以提供额外升力,飞机在超过临界马赫数后升力系数再次上升。 

随着飞机速度进一步上升,机翼下表面也会出现局部激波和超音速气流区,而且由于机翼下表面更加平缓,使得在飞机速度上升时,下表面超音速区扩张比上表面更快,下表面吸力增加也比上表面快,升力较快下滑。直到超音速区覆盖了整个下表面,升力才有所回升。而飞机超音速后,升力又再次下降,这个我们下期再说。

注:本专栏中所有升力均指升力系数

 

 

 

 

 

 

供稿人:可控猴聚变

参考文献:【1】柳文林,康小伟.飞机空气动力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22.

 


飞机空气动力学(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