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笔记第二季(杨宁老师相关课程)Part 4 文学的文本视域
Part 4 文学的文本视域
Chapter 1 抒情性作品的形式问题
Chapter 2 抒情性作品的审美问题
文本主要分作叙事性文本和抒情性文本,代表是小说和诗歌,分别倾向于再现和表现。不采用四大文体作为区分的原因是,四大文体之间的界限是相当模糊的。
弗罗斯特曾描述,诗歌的本质就是翻译之后失去的东西。
一.抒情性文本的形式问题
诗歌的独特性在于语言,而诗歌语言的一个重点特性就是语言的音乐性。音乐性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形态,这几乎是被绝大部分哲学家承认的。因为音乐是纯形式,这就意味着音乐的主观性极弱。因此对于诗歌,形式第一位,内容第二位,虽然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割裂的。
1.抒情性文本的外在形式
①韵律
对于韵律的追求可能来自于人类早期文学作品主要依靠口传,而有韵律的文章较为朗朗上口。同时,押韵有别与日常语言,尤其是在宗教祭祀的时候,从而塑造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在宗教活动中又可以孕育一种敬畏感。(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祭祀过程中的祭词往往是三字一组押韵,这种做法使得其听起来近似儿歌,而小孩子说的话在传统观念中最接近神明说的话的。)
美国新批评学家布鲁克斯认为,韵律有以下几种效果,
(1)整合功能:即通过反复出现诗韵,使得诗歌呈现了一种完整的结构。
(2)记忆功能:便于传播。
(3)平衡功能:创造诗歌语音的平衡和对称。
(4)强化功能:强化主题和情感。
②平仄(主要是汉语诗歌)
平仄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生一种期待。人们对于节奏变化,音的高低都会有一种期待感。有时这种期待仅仅源于人的一种生理性的本能,一种对平衡性的本能,这也是诗歌形式重要性的体现。
(2)产生语音变化,形成一种韵律美。
③节奏
节奏是所有诗歌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由两个外在形式产生的独特效果。节奏的存在表明了诗歌富于变化和某种规律性。而且有些时候,节奏的变化和规律性具有某种功能(节奏与意象与主题与情感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1)增强诗歌表现性。表现性体现在作者和读者的心理状态,思想情感。某种意义上,对于诗歌等抒情性文本而言,抒什么情不重要,怎么抒情重要。
(2)强化语音。
(3)构成结构上的完整性。
(4)容易记忆,朗朗上口。
节奏分为两个部分,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前者更多体现在语音的变化上,后者更多体现在一种情感的变化上。换而言之,诗歌可以没有外部节奏,但是内部节奏必不可少。
④韵律节奏的起源问题
从古到今,所有尝试将韵律从诗歌中剥离出去的尝试基本都是失败的。这就意味着,可能韵律是植根在诗歌这样一个文体的深处的。因此,我们需要研究韵律节奏为什么会给人带来美感,这是一个值得深究,而且目前没有明确答案(只有假说)的问题。介绍几种主流的假说。
(1)与早期诗歌形式有关。早期作品诗乐合一,音乐是要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因此诗歌也顺带有了节奏和韵律。但这种说法本质是没有解决问题。
(2)与诗的起源有关。诗的文学起源起源于劳动,劳动过程中需要喊号子,这种喊号子渐渐蜕变成了诗歌。这种说法目前历史证据并不充分。
(3)生理角度考虑。个体在生理上存在对于节奏的需求,因为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有节奏的系统,例如呼吸,心跳。背后体现出了人生命的一种周期性。再往大里说,宇宙自然,世间万物,都是有节奏的。这就产生了对于节奏的偏爱。
(4)格式塔理论入手。强调人对于节奏的喜爱来自于人内心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导致了对某些具有共同结构的事物感兴趣,例如对称。而诗歌的押韵,平仄,对仗甚至更为复杂的内在对称关系等,就是因为符合了人的这种心理结构,所以让人觉得愉悦。
当然,如果再往下追问,人为何喜欢对称的东西,有一种假说(进化论美学)从进化论提出的。一个人越“对称”,就说明这个人越健康,进而在进化中被保留下来,连带着对于对称的喜爱。
2.抒情性文本的内在形式
诗歌之所以是诗歌,在内在上必须有一个东西。某种程度上讲,诗歌的内在形式中最重要的是意象。
①意象及其结构
意象的本质是一种主客统一,主客交融的结果。同时在本质上,意象是一种语言符号,这就意味着意象有着能指和所指。
(1)意象符号的独特性
意向符号的独特性体现在其私人性,内指性,指向情感,具有某种主观性,同时具有时空的唯一确定性。
(2)意象的结构(关系)
这里指的是意向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意向本身的结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向的组合结构为并置,将若干个意向全部堆在一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意向并置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体现了一种意向的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即意向是分主次关系的。
朱立元在《略论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中,对文学作品内在结构做出了所谓的“五分法”。分作语音语调层,意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向意境层,思想情感层。前两个层次更多偏向于语言层面(外在形式),后三个偏向于文学层面(内在形式)。
②诗歌语言的修辞系统
修辞可以说是诗歌中必然使用的手法。而且某种意义上讲,诗歌也是使用修辞最多的地方。然而修辞实在不想多说了,一方面小学初中高中讲了太多,另一方面非专业人士不必了解太多。
③诗歌中的绘画因素和视觉美
诗歌的视觉美最直接的体现在分行上,而最具体的体现在其所体现出来的所谓的“诗画美”(通过语言符号来呈现视觉效果)。具体体现在诗歌内部的一些线条的营构(用语言勾勒线条),色彩的描绘(调动读者视知觉),以及更深层的视觉形象。
深层视觉形象分作两种,平面的视觉形象和立体的视觉形象,前者通常单纯,透明,缺乏层次,而后者体现出一种立体的层次感,呈现出多侧面性。
二.抒情性文本的审美问题
诗歌三要素:意向,情感,韵律。
1.意向: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①意象的概括性问题
诗歌的目的是抒情,抒情的一大局限在于不太能描绘生活场景。这就使得诗歌在抒情时容易出现两种情况,即过于具体和过于抽象。过于具体虽然显得有个性,但是容易显得情感是个人化的,难以产生共鸣。过于抽象虽然强调了情感的共性,但容易诗歌缺乏个性。因此,如何通过具体而又有某种抽象感的意象来寻求平衡,就是诗歌创作的一个核心问题。
②意象的独特性问题
诗人在描绘的时候,必然会选择一些独一无二的意向,追求个性,特殊,甚至是某种不可重复。如果一个意向被反复使用,就会形成一种通用符号,所承载的个性情感效果和诗歌情感的真切性就会大打折扣。
③意象:凝聚与扩张
一方面意象要凝聚,要呈现细节,突出个性。但同时又要让意向不断的扩张,让意向体现出扩大的整体,突出共性。凝聚往往是通过某种不完整来呈现某种完整,从而强化特征。拓张则通过放大特征,激发作者的思想情况。
2.情感: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①情感的层次性问题
我们通常认为情感的感性的,但是在诗歌抒发感情时,情感的深层是孕育着某种理性的。如果情感只是感性的话,抒情就不能称为抒情,而是宣泄了。
表层上,情感体现为一种感觉。中层上,体现为一种感情。而在深层处体现为一种理性。“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尔华兹)(浪漫主义的口号),这句话的重点不止在于强烈情感,更在于自然流露。所谓“自然流露”,就是理性审核。感情不是纯粹的感情,而是渗透着思想。纯粹的感情是肤浅的,而纯粹的思想是抽象的。而这种理性,往往体现在一种意象的选择和整个诗歌的结构的安排。
②直接抒情与情感表现
直接抒情的名诗是有的,例如《登幽州台歌》
直接抒情往往表现的是人类共性。抒情与对生命的思考相联系,而对生命的思考是人类最永恒的共性之一。但是创作这种诗歌非常困难,容易缺乏具体的感觉而走向空洞。
直接抒情最大的好处是自由且容量大,而缺点在于,当从情感出发的时候,可能会导致理胜于情(诗歌一直都有所谓的“无理而妙”的说法)。
③诗歌的审美形态
不同的文学作品会形成一个整体上的风貌,这就是所谓的风格。但问题在于如何概括这种风格。至今在学术界没有非常清晰的概括,这里只给出一些提示。
(1)平易之美
一种平和简易的审美风格,经常和典雅相对。八十年代有许多的实验诗人,掀起了所谓的“诗歌的口语化”原则,试图通过民间俗语与口语等来进行诗歌创作。这种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反对对于诗的过分提纯,应该他们认为,高度规范化,高度典雅的语言,会麻痹诗人和读者的审美。
注意,口语化不等于肤浅,而是追求通过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这是在对其进行评价时的一个重要标准——不要上来就从语言上否定它,而是考察其是否有深度。
(2)空灵之美
空,就意味着虚无,静;灵,就意味着灵气,生命。所以空灵就意味着无和有的联系。这种类型的诗歌常常出现一种宇宙,大自然,太空等宏达场景,并且常常运用以动衬静。
(3)朦胧之美
体现出一种混沌,迷离状态。具体而言往往体现在描写的事物不确定和情感的模糊性。
(4)荒诞之美
荒诞即为不合规,不合常理,不合逻辑。荒诞感往往出现在20th后的诗歌,尤其是在西方。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荒诞正式被视为一种美学的表现形式。这种荒诞主要源于个体对于现实生活的荒诞性的深切体会,以及现代社会的某种无意义感的反馈。通过荒诞感,实现了一种惊奇感,在诗歌中体现为一种超现实的变形,一种意象的奇特组合。这一切体现出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除此之外,还有静穆之美,变异之美等等之类,便也不再多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