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学专家教爸妈一个满分做法

2023-11-22 11:02 作者:好心情健康  | 我要投稿


生活中见到很多“狠心的父母”,当孩子摔倒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时,他们在一边持续使用鼓励法:“孩子没事,你站起来,自己可以的。”


曾经我也是这样“狠心”的妈妈,直到孩子4岁学骑车时的一次经历改变了我的看法。当时儿子学骑车时从一个斜坡冲下捧倒,胳膊被擦破了皮,他哇哇大哭。


我没有第一时间去扶起来他,而是在旁边说:“鑫鑫,没事的,自己站起来,妈妈在这呢。” 儿子听完很委屈的说:“妈妈,怎么就没事了呢?我皮都破了,我很害怕,我想你抱抱我,你说没事就没事啦?”


儿子的一番话大概代表了所有孩子的心声,他们不是不勇敢,不是不会自己站起来,在面临突发状况时,他们很害怕,希望得到安慰和鼓励。



但家长鼓励孩子站起来是为了让孩子直面困难并且尝试自己解决,那么,到底怎样正确对待孩子摔倒是否要扶起这个问题呢?其实爸爸妈妈们只需保持以下3个基本原则就足够了!


01 及时觉察


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在阅读了各种育儿文章后认为,孩子跌倒了不要马上扶,却忽略了一点,大人可以不主动上去扶他,但不要为了锻炼孩子,故意装作没看见。


如果坚决不扶、装作没看见,可能会让宝宝感觉到非常不安全,这时他就会想办法「重新建立联结」,比如通过哭来引起爸妈的注意。


如果尝试多次都没有效果,他可能就会放弃,形成过度好强、冷漠的性格,拒绝别人帮助,也不主动帮助别人。


所以,宝宝摔了跤、撞了头,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及时觉察,要让宝宝知道「爸爸妈妈看到你摔倒了」,理性的父母会在第一时间查看孩子们是否有受伤,父母的这个动作其实给孩子传递了一种信息:我被爸爸妈妈关心着。


同时,家长这时可以轻轻地问一句「你还好吗?」这句话表明两个态度:摔跤很正常,我并不会因此生气或责备;摔跤不可怕,如果需要安慰和照顾,我都在这里,让孩子们获得安全感。


02 适度反馈


及时觉察后,适度的反馈也很重要。所谓「适度」的一个基本评估标准就是,家长有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和孩子进行「同步互动」。换句话说就是,家长要让自己和宝宝的情绪,保持匹配。但很多时候,家长常常做不到。


有时候,宝宝跌倒后不觉得痛也没哭,但大人的过度关注和干预却先来了,很夸张的说「我看看我看看!哎呀,这磕坏了,以后可怎么办啊!」,家长过于恐慌的态度,反而把宝宝吓得嚎啕大哭,这样不利于有效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与安全意识。


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摔倒后,开始责备孩子,如用很愤怒的语气说「你怎么又磕了?教了你多少遍了」,这可能会让宝宝过度谨慎,越来越不敢参与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互动。


还有的家长,尤其是老人,看到宝宝摔倒后,上来就会「打地板」「都怪地板不好」。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养成,以后孩子遭遇挫折时很有可能就会把责任推给他人或物品,甚至大发脾气,不能从经验中总结教训、评估风险。



03 鼓励孩子「再走一次」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说,小成功能帮孩子找回自信,如果一个刚学步不久的宝宝被小石头绊倒,鼓励他「再走一次」,这是重拾自信心的最好办法,帮助他下一次再走同一路段时摆脱犹豫。目的是让孩子们获得这种心理感受:我犯了一次错误,不过现在我找到可以避免错误的方法了。


所以,试着平时这样教育孩子: 要注意安全,但摔倒难以避免,要第一时间告诉爸妈;如果没有受伤,爸妈希望你能自己站起来,因为这也是长大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和挫折,如果想找人安慰,爸妈比谁都愿意;如果觉得自己还好,爸妈希望你再次尝试,因为每一次挫折后的成功果实会更甜。


总之,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难免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当一个孩子摔倒或遭遇挫折,父母需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站起来」,培养自我效能高的孩子。


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学专家教爸妈一个满分做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