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立陶宛史》个人翻译 第零章 介绍

2023-08-13 00:04 作者:K_Vilkas  | 我要投稿

写在最前:

1.个人渣翻+机翻战士,水平有限,若有错误还请各位多多指正

2.仅作为个人学习及交流讨论所用,源书来自互联网

3.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译者观点,中译者注释为*标注

立陶宛-中欧的一部分


欧洲地理中心

如果你在欧洲地图上画一条线,把直布罗陀和乌拉尔山脉的北部、苏格兰和高加索山脉、希腊南部岛屿和挪威的北部连接起来,几乎所有这些线都会在立陶宛相交,那里是欧洲的地理中心。1989年,法国国家地理研究所进行了计算,确定欧洲的地理中心位于54°55′N 25°19′E——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以北约26公里(16英里)。计算这一点所用的方法是欧洲几何图形的重心。立陶宛与它西面的瑞典南部、丹麦和苏格兰处于同一地理纬度,与它北面的芬兰和南面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处于同一地理经度。

立陶宛位于东欧和西欧之间、德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十字路口。过去,德国人向东走这条路线,俄国人向西走这条路线。虽然立陶宛是欧洲的地理中心(且考纳斯是汉萨同盟的一个城市),但它通常被认为是东欧而不是中欧的一部分。这是由于该国的地缘政治局势,而不是其地理位置,因为在19世纪和20世纪,立陶宛不止一次被其东部邻国占领和吞并。

然而,就文明而言,立陶宛属于中欧;它处于西方文明的边缘。在立陶宛,就像在其他中欧国家(波兰、捷克、匈牙利)一样,与东欧有着明显的不同:早在中世纪,就形成了个体农户,而不是村社或公社;形成了贵族的市民社会,而不是东方的中央集权和专制;西方文化和天主教占主导地位,而不是东正教。有人试图通过一个新的希腊天主教会(“联合教会(Uniates)”)将天主教和东正教结合在一起,这使得我们可以把立陶宛称为罗马中欧和拜占庭东欧之间的纽带。


立陶宛国名的由来

立陶宛的名字最早在1009年的书面记录中被提及,尽管它的出现比那要早得多。立陶宛部落在几个世纪前就与东波罗的海人区分开来。语言学家已经确定,立陶宛语与拉脱维亚语在大约10世纪开始分化。然而,说立陶宛语的人并不一定称自己为立陶宛人或他们的土地为立陶宛。

到目前为止,最被广泛接受的假说是,立陶宛的名字来源于一条河的发音——一个位于克尔纳韦(Kernavė)*在维尔纽斯西北附近的一条小河(只有11公里长)的名字,利托卡(Lietauka*也叫lietava河。根据传统,在早期的历史时期,立陶宛国家的核心,即立陶宛地区,位于涅曼(Nemunas)河和内里斯(Neris)河之间。利托卡河是内里斯河的一条支流,流向立陶宛境内,但不全在立陶宛境内。既然如此,这条河的名字更有可能来源于这块土地的名字,而不是反过来,这就使人们对这种传统的解释产生了怀疑。

今天,一些学者假设立陶宛的名字来源于立陶宛的民族名称,因此他们把注意力转向了立陶宛以外的地名,这些地名的词根是leit和liet,这些地名可能来源于立陶宛的民族名称lietuvis。他们的假设是,在格迪米纳斯(Gediminas)和维陶塔斯(Vytautas)统治时期,或许早在明道加斯(Mindaugas)时期,效忠立陶宛统治者的人就定居在非立陶宛人居住的地区——鲁塞尼亚人居住的地区以及萨莫吉希亚人居住的地区。当地人称这些定居者为leitis (复数为leičiai),或许也称lietis (复数为liečiai)。因此,立陶宛的名字可能源于民族名lietis或leitis,与被征服领土的军事功能有关。

Vytis(骑马骑士)纹章,摘自1531年《立陶宛第一法令》劳伦修斯(Laurentius)抄本的扉页。

1009年立陶宛的边界比立陶宛现在的东南边界更东更南。立陶宛人在建国时居住的领土,或多或少与今天立陶宛的边界一致,被称为立陶宛民族。立陶宛民族的一部分在今天的立陶宛边界之外;另一方面,古代萨莫吉希亚人(Samogitians)的领土以及西部约特温人(Yotvingians)、塞洛尼亚人(Selonians)、塞米利亚人(Semigallians)和普鲁士人的部分领土,所有与立陶宛人有关的部落,最终都被纳入立陶宛,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早期立陶宛国家的核心是涅曼河和内里斯河之间的领土,但明道加斯很快就吞并了立陶宛人居住的其他领土,并扩大了他在波罗的海部落的影响。有人推测,如果不是日耳曼人从西而来的进攻和斯拉夫人的扩张,立陶宛国家的版图可能会更大,可能包括其境内所有的波罗的海部落。

*波罗的人分布,译者自己补的图,原书没有

最终,说立陶宛语的人以及后来发展出立陶宛民族意识的人所居住的领土在东方和南方缩小了。与此相反,立陶宛的名字与立陶宛大公国的边界一起延伸到遥远的东方,包围了东斯拉夫人的广阔土地。这个前国家的全部领土(不仅是今天的立陶宛,还有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后来被称为立陶宛,立陶宛历史学家今天称它为历史上的立陶宛。

在16 - 18世纪,立陶宛大公国(GDL)的贵族,不论其种族出身,都认为自己是立陶宛人。甚至国家的官方书面语言(用于编写立陶宛法规和其他文件),即今天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斯拉夫祖语,也被莫斯科编年史家称为立陶宛语,因为它与莫斯科俄语不同,并纳入了一些立陶宛词语。19世纪杰出的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成为历史悠久的立陶宛的吟游诗人,诺贝尔奖得主Czesław Miłosz认为自己是立陶宛大公国的“最后一个公民”。这种与GDL的认同是所谓的“老立陶宛人”(senalietuviai)的特征。然而,在19和20世纪之交,他们开始面对来自“新立陶宛人”(jaunalietuviai)的反对,对他们来说,语言和种族认同是最重要的,并在不久之后创建了立陶宛共和国。

立陶宛的名字也成为犹太人的一种身份。在整个历史上的立陶宛(GDL)时期,居住在那里的犹太人称这个国家为Lita,而他们自己称为Litvaks。因此,立陶宛这个名字是由旧立陶宛国家立陶宛大公国传播的。1795年波兰立陶宛国家被瓜分后,立陶宛大公国的土地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直到1831年反沙皇政权的起义,立陶宛这个名字仍然存在于行政区划中,之后被禁止使用。

立陶宛的名字也向另一个方向传播。15世纪,在条顿骑士团的战役中变成荒野的土地,曾经属于波罗的海部落约特温人、斯卡尔维亚人(Skalvians)和纳德鲁维亚人(Nadruvians),开始被这些部落的后代重新定居,甚至更多的是立陶宛人。他们不仅在边境线立陶宛一侧的荒原上定居,在边境线另一侧也定居了下来。(1422年立陶宛和条顿骑士团之间的边界建立后,只有一部分旧约特温领土归还给立陶宛)。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在这个由条顿骑士团建立,后来更名为普鲁士公国,再后来更名为普鲁士王国,开始被称为lietuvininkai(立陶宛的另一种形式),他们的土地被称为普鲁士立陶宛或小立陶宛。后来,大概在19世纪,立陶宛正式开始被称为大立陶宛。

这是一个矛盾——小立陶宛是外国的一部分,但正是在那里,立陶宛的书面语言第一次发展起来。正是在那里,第一部用立陶宛语写成的重要文学作品诞生了——克里斯蒂约纳斯·多内莱蒂斯(Kristijonas Donelaitis)的《季节*Metai》(约1765-1775年)。虽然立陶宛的名字在18世纪在普鲁士官方使用-建立了一个立陶宛人部门,其中心在贡宾嫩(Gumbinnen (Gusev))*东普鲁士东北部 -立陶宛语在普鲁士的使用最终由于日耳曼化和立陶宛被同化而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鲁士的老居民被俄罗斯人杀害或迁移,只剩下少数说立陶宛语的人。立陶宛的名字也在这片领土上消失了。

大立陶宛的历史则完全不同。在旧立陶宛国家被俄罗斯摧毁后,立陶宛的名字在1831年起义镇压后不再被官方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西北地区。立陶宛的名字有了新的含义。与立陶宛(前大公国)的历史概念一起,将立陶宛的名称与立陶宛语的使用联系起来的现代语言学概念越来越强大。后一种概念被新立陶宛国家——立陶宛共和国的创建者作为基础,他们渴望将小立陶宛并入立陶宛,但他们放弃了对历史上从未说过立陶宛语的立陶宛土地的要求。

以语言为基础的现代立陶宛的概念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在20世纪初,在立陶宛民族的东南部(维尔纽斯地区),立陶宛语被波兰语和白俄罗斯语(或当地人称之为tutejszy,即当地人的语言)所取代。可以肯定的是,在立陶宛的那一部分,随着它失去了它的民族身份,一些贵族仍然称自己为“Litvins”*东斯拉夫人用法或“老立陶宛人”(senalietuviai),但大多数人越来越认同波兰,并认为立陶宛是波兰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以语言为基础的立陶宛国家概念,在波兰-立陶宛1920年的维尔纽斯冲突,当时波兰当局在占领维尔纽斯地区成立了“中立陶宛共和国”。基于这种波兰人对立陶宛的概念,立陶宛共和国被称为“考纳斯立陶宛”,而萨莫吉西亚方言则是立陶宛语。要理解“中立陶宛”的含义,必须牢记东部的旧鲁塞尼亚立陶宛大公国土地被称为“明斯克”或“鲁塞尼亚”立陶宛。这种立陶宛的三方概念,表面上是为了恢复立陶宛大公国的传统,只是一种宣言,不再符合历史现实,但它实际上是波兰人的立陶宛的概念。

1922年,在卢茨扬·热利戈夫斯基(Lucjan Żeligowski)将军占领的立陶宛领土,即所谓的“中立陶宛共和国”,波兰颁布法令举行了维尔纽斯瑟姆选举,投票结果压倒性地支持兼并主义者。维尔纽斯地区将成为波兰的一部分。但是,观察这些选举的国际联盟军事委员会报告说,鉴于立陶宛人、犹太人和大部分白俄罗斯人正式弃权不参加选举,选举是在军事占领下进行的,波兰当局拥有一切政府施压手段,因此对选举结果“严重怀疑”。该委员会的结论是,选举结果不能被认为是该领土全体人民的“真实和真诚的表达”。

就立陶宛人而言,他们决心基于种族理由建立立陶宛国,不再对“明斯克立陶宛”提出要求。然而,他们无法想象他们的国家没有历史上的首都维尔纽斯。此外,现代立陶宛国家的缔造者对小立陶宛的土地也有要求。只有小立陶宛的一部分,克莱佩达(Klaipėda)*德语的梅梅尔地区,在凡尔赛合约(1919)上从德国分离出来,但它没有割让给立陶宛,而是成为协约国的保护国,由法国管理。顺便说一句,并不是所有的克莱佩达立陶宛人(lietuvininkai*小立陶宛人)都想加入立陶宛——一些人寻求类似但泽(今格但斯克)的“自由市”地位。


立陶宛大公国纹章:来自16世纪中期的纹章书Stemmata Polonica的Vytis(骑马骑士),作者Jan Długosz(保存在巴黎兵工厂图书馆)。

立陶宛历史概论

考古证据表明,波罗的海文化在公元前3000 - 2000年左右出现在东欧森林地带的史前文化中。从公元1世纪开始,它就为罗马和其他文化所知。一般认为,文化属性,如立陶宛语言和民间传说,以及立陶宛异教徒宗教,在这些史前时代发展,尽管宗教的全面发展现在可以追溯到国家形成的年代。

国家——立陶宛大公国——是在13世纪中叶建立的。它的第一位统治者明道加斯不仅接受了罗马天主教的洗礼,而且在1253年被加冕为国王。虽然他的统治只是一个短暂的历史事件,但他建立的异教国家逐渐成为一个地区强国或帝国,征服了以前属于基辅罗斯的大片东正教土地。1387年,立陶宛接受了罗马天主教,1413年,其民族地区之一萨莫吉希亚成为欧洲最后一个被基督教化的地区,基督教欧洲的形成完成了。

条顿骑士团对其西部边界的侵略促使立陶宛大公国逐渐加强与波兰的联系,在15 - 16世纪期间,立陶宛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在16世纪中叶,与波兰王国联合,建立了一个二元国家,波兰立陶宛联邦。这个国家为17 - 18世纪的欧洲和全球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贡献可以简短地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词:面包、宽容、民主、宪法和巴洛克。


格迪米尼迪柱和约盖拉的十字架(立陶宛大公国纹章),出自16世纪中叶的纹章书Stemmata Polonica,作者Jan Długosz(保存在巴黎兵库图书馆)。


波兰立陶宛联邦:

•向西方提供粮食(通过格但斯克到阿姆斯特丹)

•开创了宗教宽容和贵族民主的传统,这在当时几乎是闻所未闻的

•在16至18世纪,维尔纽斯成为唯一一个位于两个世界边界的欧洲首都,这里有十个宗教派别和睦相处;在犹太人的世界里,它被称为Vilna Goan*犹太人领袖的城市和“北方耶路撒冷”

•发展了著名的维尔纽斯大学,这是中欧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有其独特的传教士、烈士和圣徒、诗人、修辞学家和逻辑学家传统

•培养了维尔纽斯巴洛克建筑学派,在欧洲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了一个法律传统,在16世纪产生了欧洲最系统的法典——立陶宛法,并于1791年制定了一部宪法,这是欧洲最早的书面宪法。


维尔纽斯巴洛克建筑学派最东端的例子(维尔纽斯以东500公里)- 位于Mstsislaw的Glaubitz的Discalced Carmelite 教堂。Alfredas Bumblauskas摄影。


18世纪最后25年,联邦被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分三次瓜分。立陶宛被俄罗斯吞并。然而,即使在随之而来的困难条件下,以亚当·米基凯维奇(Adam Mickiewicz)和尤利乌斯·斯沃瓦茨基( Juliusz Słowacki)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也出现并蓬勃发展,维尔纽斯大学也保持了它的声誉。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文化传统从未成为俄罗斯帝国文化的一部分。相反,由于联邦分裂时的主要语言是波兰语,诗人米基凯维奇和斯沃瓦茨基用波兰语写作,他们激发了波兰人和立陶宛人的爱国主义和反俄情绪,他们的作品成为波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世纪早期,维尔纽斯被认为是波兰民族边界之外的波兰文化之都。


立陶宛艺术家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纳斯·丘尔廖尼斯(Mikalojus Konstantinas Čiurlionis)的作品
最著名的画作之一《国王的故事》,1909年。



1795年联邦分裂后,立陶宛一直处于俄罗斯的统治之下,直到1918年宣布独立,在新的民主和民族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国家——立陶宛共和国。民族复兴运动中导致独立的主要人物包括伟大的立陶宛艺术家、画家和作曲家米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纳斯·丘尔廖尼斯(Mikalojus Konstantinas Čiurlionis),民族复兴运动的吟游诗人和诗人麦隆尼斯(Maironis*原名约纳斯马丘利斯Jonas Mačiulis),以及后来被称为民族主组长的约纳斯·巴萨纳维乌斯(Jonas Basanavičius)。他们之后是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作家和建筑师,他们在20年的时间里成功地改变了立陶宛的面貌和景观。

今天,年轻的立陶宛人半开玩笑地列出了立陶宛第一共和国的成就:黄油、安博飞机(ANBO*Antanas Nori Būti Ore,安塔纳斯想上天)和篮球。他们想到的是独立后的立陶宛取得的农业进步,以考纳斯设计和制造飞机为标志的技术进步,以及立陶宛男子篮球队在1937和1939年赢得的两次欧洲冠军

苏联在1940年和1944年先后占领了立陶宛,抹去了这些成就和骄傲的源泉。尽管立陶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为立陶宛大屠杀,苏联大规模驱逐到西伯利亚,1944年向西方的移民,它仍然设法站起来,发动了一场反对苏联统治的游击战(“战后战争”,从1945年到1953年)。这有时被认为是立陶宛对20世纪欧洲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贡献。但是今天还有其他卓越贡献者:立陶宛改革运动的组织者萨尤季斯运动(Sąjūdis)(1988 - 1990)和波罗的海之路(1989),立陶宛的《独立宣言》的签署者的3月11日,1990年1月的英雄事件(1991)。他们都帮助立陶宛在被苏联占领半个世纪后恢复了独立,并促成了苏联的垮台。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于2004年成为欧洲联盟(EU)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成员。


立陶宛历史上的里程碑

97AD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在他的著作《Germania》中第一次记载了Aesti(波罗的人)

1009年,圣布鲁诺的立陶宛之行-立陶宛统治者“国王Netimer”的洗礼;在《奎德林堡纪事》中关于布鲁诺的任务的书面记录包含了已知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到立陶宛(Litua)。

1236年,异教的萨莫吉希亚人击败了利沃尼亚宝剑骑士团的苏勒战役(Battle of Saulė)。

1253年,明道加斯加冕为新成立的立陶宛王国的国王。

1260年,异教的萨莫吉希亚人击败条顿骑士团和利沃尼亚骑士团的联合军队。

1316年至1341年格迪米纳斯统治,格迪米纳斯王朝以他的名字命名

1323年,格迪米纳斯将立陶宛首都从特拉凯迁至维尔纽斯

1385年,克雷沃联合;立陶宛大公约盖拉成为波兰国王;立陶宛和波兰共同历史的开端。

1387年,立陶宛基督教化。

1392-1430年,立陶宛最著名的统治者维陶塔斯统治时期。

1410年,格伦沃尔德战役(Battle of Grunwald);波兰和立陶宛的联合军队决定性地击败了对两国生存构成威胁的条顿骑士团。

1514年,立陶宛和波兰军队在奥尔沙(Orsha)附近的战斗中击败莫斯科军队;属于第四次莫斯科-立陶宛战争(1512-1522)的一部分。

1569年,卢布林联盟;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波兰立陶宛国家——波兰立陶宛联邦。

1795年,波兰立陶宛被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最终瓜分;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

1863年,反抗俄国统治的一月起义。

1918年2月16日,在德国占领下,由约纳斯·巴萨纳维乌斯(Jonas Basanavičius)主持的立陶宛议会宣布恢复独立的立陶宛。

1920年,苏立陶宛和平条约签订;维尔纽斯地区被波兰将军热利戈夫斯基占领。

1940年6月15日,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占领立陶宛,成立傀儡政府(6月17日),苏联吞并立陶宛(8月3日)。苏联的恐怖活动和驱逐开始。

1941-1944,纳粹德国对立陶宛的占领和大屠杀

1944-1953,苏联组织的镇压、驱逐、大规模集体化时期。殖民化和立陶宛武装抵抗

1976年,赫尔辛基小组成立

1988年6月3日 ,立陶宛改革运动萨尤季斯(Sąjūdis)成立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委员会宣布,重新确立立陶宛独立,成为立陶宛共和国最高委员会

1993年,立陶宛货币立塔(litas)推出;俄罗斯部队从立陶宛全部撤出

2004年,立陶宛成为欧盟和北约的一员

《立陶宛史》个人翻译 第零章 介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