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资“先过山海关”,为助力东北振兴快行一步

2023-07-01 10:18 作者:谭浩俊  | 我要投稿

25日,国务院国资委在沈阳召开东北地区国企改革现场推进会,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同时,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还将于当日下午首次联合举办与国内大型企业座谈会,并举行项目签约仪式,预计签订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

虽然近一段时间以来,先后有多位东北地区领导围绕“投资不过山海关”问题发声。如辽宁省省长李乐成在接受央视《对话》栏目采访时表示,我过去没有去,我就以为肯定是落后,肯定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去了以后感到大吃一惊,没有投资怎么可能有现在这个变化呢?所以,“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完全的。而黑龙江省政协主席蓝绍敏则认为,“投资不过山海关”是个伪命题,但这个伪命题现在依然有市场,依然在东部、在发达地区、在部分企业家心目中,很容易跳出来。

不难看出,两位“新东北人”对“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话题是很不满意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痛恨的。确实,“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对东北地区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是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的。纠正这种说法,改变外界对东北地区投资环境、营商环境的错误判断,对东北地区发展十分重要。

但是,从两位领导的讲话中也不难看出,对“投资不过山海关”问题,要不是他们已经融入东北,对东北发展寄予很大期望,也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想法,或存在一些矛盾心理的。李乐成省长的“我过去没有去,我就以为肯定是落后,肯定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代表着很多人对东北的看法,就是因为对东北不了解,对东北的发展不了解,才会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想法。而蓝绍敏主席的“这个伪命题现在依然有市场,依然在东部、在发达地区、在部分企业家心目中,很容易跳出来”则直接点出了这个所谓的伪命题是很有市场的。如何消除他们对东北的“误判”,让已经进入东北的投资者现身说法,才是最重要的。

很显然,这次国资委组织大型央、国企到东北与当地政府、企业一起进行座谈,并有50余家大型企业与东北三省一区签约,签约项目超过100个,投资金额达到5000多亿元,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次行动。既然外界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那就让国资、央企先过山海关、快行一步,为其他所有制企业、特别是民企做表率,那么,“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就会自然而然消失,其他所有制企业也会接踵而去,共同为东北振兴发力。

事实也是,只要此次签约的投资项目,都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产出,或形成投资效应,就一定能够激励更多投资者前往东北,形成“鲶鱼效应”、“葡萄串效应”,让东北成为新的投资热土,也为民间资本等寻找到新的投资空间。

那么,如何才能让更多的投资进入东北,如何让“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消失呢?自然,东北地区在投资环境、营商环境上要接得住、留得下、用得好,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就曾公开表示,企业之所以不敢过山海关来投资,最简单最根本一点,就是成本过高。东北的人工比东部沿海很多省份都便宜,自然资源禀赋又丰富,离原材料的场地又近,应该是成本更低,为什么反而成本高呢?因为这里面存在着过高的交易市场成本,企业可能觉得去办事效率过低,因此想走弯路。

毫无疑问,这才是“投资不过山海关”问题的焦点,是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不然,就算勉强进入东北,早晚也会撤出东北。改善投资环境,是当前及今后东北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的目标,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难题。而这次国资大规模进入东北地区,就是对东北地区投资环境、营商环境的一次考验,更是一次检验。那么,东北地区能够交出满意的答卷吗?能够真正接得住这些投资、给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为投资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吗?

应当说,近年来,随着东北地区政府、企业、居民观念的转变,以及与东部沿海地区干部交流的加强,营商环境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善,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也逐步植入到东北地区。需要的是,东北地区能够营造出比东北沿海地区、发达地区更好的服务环境。就像当年其他地区学习温州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经验一样,一个个拿出了比温州还要好的服务手段,最终让本地区的私营个体经济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具有很好发展传统的东北地区只要想干,是一定能够干出一个新东北的。

国资“先过山海关”,为助力东北振兴快行一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