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层是微整形治疗的必经之路
人的表皮一般3~4周更新一次,皮肤表皮细胞动态变化的每一个环节,只是细胞整个活动的一部分,各个环节都必须在整体活动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使表皮始终处于统一和谐和动态平衡的最佳状态。因此,对表皮层的维护主要靠日常的保养。微针疗法可直接穿透表皮层,通过增加真皮层的养分,刺激基底层的代谢以及清除角质层的作用,对皮肤起到调理作用。
虽然表皮层是微整形注射治疗的必经之路,但是要切记,不得在表皮层行填充剂注射以及肉毒素注射治疗。

因表皮内有散在分布的游离感觉神经末梢,因此在针穿透表皮层时,痛觉会十分明显,术前的表面麻醉剂的敷贴可有效减轻疼痛感,而由于表皮的屏障作用,表面麻醉剂应至少敷贴30分钟以上才能渗透足量,从而发挥镇痛最佳效果。
从基底部到表面,表皮可以分为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细胞层、透明层、角化层。

1.基底层(basa.layer) 为表皮的最深层,通过基膜与真皮的乳头层相接,由一层矮柱状或立方状细胞组成。此层细胞具有旺盛的有丝分裂能力,其间含有部分黑素细胞。
2.棘层(spinat.layer) 位于基底层的浅面,由4~10层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表面有许多呈棘状的突起。此层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增强表皮的黏合能力,以适应皮肤的伸张牵引等机械作用。该层的深部细胞亦有增生分裂能力,因此常将基底层和棘层合称“生发层”。

3.颗粒层(granula.layer) 位于棘细胞层浅面,由2~5层较厚的扁平细胞组成。此层细胞实为深层的活细胞向浅层的角化死亡细胞的过渡层,细胞无分裂能力,其胞质渐呈凝胶化,张力原纤维密集于细胞的周边,成为阻止物质透过表皮的主要屏障。
4.透明层(clea.layer) 位于颗粒层和角质层之间,由2~3层薄扁平细胞呈波浪带状排列。此层已失去细胞结构,呈均质透明状,折光能力强。此层富含疏水性的磷脂,有防水分和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故又常称屏障带。 在手掌和足底等表皮肥厚之处,透明层尤为显著,在薄的表皮,此层薄而不完整或缺如。

5.角质层(horn.layer) 为表皮的最浅层,由4~8层薄扁平的死亡角化细胞重叠堆积而成,张力原纤维和透明角质蛋白颗粒相互融合成致密的角质层,较坚韧,有抗御酸、碱和物理因素刺激的作用。 越接近表层的细胞结合越疏松,并失去弹性而脱落,这些脱屑称为角质小板(鳞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