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5.5 资本主义工厂。机器成为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5、资本主义工厂。机器成为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
资本主义工厂是靠剥削雇佣工人并运用机器体系来生产商品的大工业企业。
机器的应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商品价值降低。机器能使工厂用少得很多的劳动,生产同样数量的商品,或者用同样的劳动,生产多得多的商品。
19世纪,把同等数量的棉花纺成棉纱,用机器所需的工作时间,仅为手纺车所需时间的1/180。一个工人一小时用机器印制的四色花布,等于过去手工劳动时200个工人一小时所印制的数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使用机器的一切利益全为握有这些机器的资本家占有,他们的利润不断增长。
工厂是资本主义协作的最高形式。实行资本主义协作,同很多工人的较大规模的共同劳动一样,必须有管理、监督和调度各种工作的特殊职能。在资本主义企业中,管理的职能由资本家执行,这种职能的特点就是它同时是资本剥削雇佣工人的职能。资本家所以是资本家,不是因为他在管理工业企业,相反地,他所以成为企业的领导者,只因为他是资本家。
在实行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时,资本家就已摆脱体力劳动。随着劳动协作规模的扩大,他又摆脱直接经常监督工人的职能。这些职能交给了特种雇佣工作者 经理和工头,他们代表资本家在企业中发号施令。资本主义管理按其性质来说是专制的
随着向工厂的过渡,资本建立了特殊的资本丰义的劳动纪律。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是饥饿的纪律。在这里,工人经常受到解雇的威胁,存在着失业的恐惧。资本主义工厂具有一种兵营的纪律。
机器本身是减轻劳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手段。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成为加紧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
机器一开始被应用,就成为工人的竞争者。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首先使成千上万手工劳动者丧失生活资料,成为多余的人。例如随着蒸汽织布机的广泛采用,80万英国织布工人被抛到街头。由于印度手工生产的布匹经不起英国机器生产的布匹的竞争,几百万印度织布工人沦于饥饿和死亡。日益应用和改进机器的结果,愈来愈多的雇佣工人为机器所排挤,被抛出资本主义工厂大门,流落街头,扩充日益增大的失业军。
机器简化了生产过程,也就不需要工作者有很强的体力。因此,随着向机器的过渡,资本广泛吸收妇女和儿童参加生产。资本家迫使他们为微薄的工资而进行繁重的工作。这使工人家庭的儿童死亡率很高,使妇女和儿童的肉体和精神受到摧残。
机器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来减少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从而造成缩短工作日的条件。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却被用作延长工作日的手段。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力图最充分地利用机器。第一、机器在工作日中发挥作用的时间愈长,它还本就愈快。第二、工作日愈长,机器的利用愈充分,资本家就愈不怕机器在技术上陈旧,愈不怕别的资本家采用更好或更便宜的机器,因而具有更有利的生产条件。因此,资本家力图最大限度地延长工作日。
资本家手中的机器是用来在一定时间内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劳动。劳动过分紧张,厂房狭窄,空气和光线不足,没有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这一切造成工人的群众性的职业病,损害他们的健康。
机器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使科学用于生产过程,使劳动具有较自觉的创造性。但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工人变成机器的附属品。工人的命运就只是从事单调的、疲惫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成为工程师、技师、学者等专门人员的特权。科学开始为资本服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间的对立日益加深。
机器标志着人对自然力的控制的加强。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社会财富。但是这些财富为资本家所得,而工人阶级 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的状况日益恶化。
但是,工人阶级的敌人并不是机器本身,而是应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写道:“机器本身缩短工作时间,但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却延长工作日······它本身减轻劳动,但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却提高劳动强度······它本身标志着人对自然力的胜利,但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却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它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但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却使生产者变成贫民。”[1]
资本主义关系一产生,雇佣工人和资本家间的阶级斗争也就开始。这种斗争存在于整个工场手工业时期,同时随着向机器生产过渡,它具有更广泛的规模,达到尖锐的程度。
资本家广泛地利用机器这一强大工具来镇压工人反对资本专制的周期性骚动和罢工等等。1830年后,英国的很多发明是直接由资本家反对工人的阶级斗争的利益促成的,是直接由资本家竭力减少在业工人和竭力应用不大熟练的劳动来破坏工人对资本压迫的反抗促成的。
因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加强,使劳资间的阶级矛盾尖锐化。
注:
[1] 马克思:《资本论》,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5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