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者和受害者
校园霸凌者和受害者
(Bullies and Victims)
根据对16000中小学生的调查,超过200万美国小学生在6到10年级的学生中约有30%是霸凌者或受害者。男性霸凌者倾向于对其他受害者-男生或女生使用武力(公开攻击)。女性欺负者可能会使用语言或心理手段(关系攻击),受害者多为女生。关系攻击的受害者往往与同龄人关系不好、抑郁症状或反社会行为。那些没有家庭支持背景的儿童对关系攻击非常敏感,他/她们往往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受害者。
霸凌和受害的模式可能早在幼儿园就已经形成。随着实验性的同伴群体的形成,孩子们最初直接攻击各种目标。霸凌者很快就会知道哪些孩子最容易做“记号”,并把攻击集中在他们(受害者)身上。
儿童中期(6-11岁)是校园霸凌发生的主要时期。霸凌者往往学习成绩不好,而且抽烟或喝酒,容易加入小团伙。受害者倾向于焦虑和顺从,容易哭泣,或爱争论和挑衅性,他们往往很孤独,很难交到朋友。尽管目前还不清楚导致受害者被欺负的原因是不是低自尊,但受害者的确容易产生低自尊心理,男性受害者通常体质较弱。
在不同的文化中,受害的风险因素似乎是相似的。在296名中国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中,受害者往往要么顺从、孤僻,要么咄咄逼人,而不是孤僻和亲社会的人,而且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往往很差——这些都是西方文化中与受害者相似的因素。
被欺负的孩子通常很少有朋友,来自严酷、惩罚性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进一步的惩罚或拒绝。交朋友似乎能为这种模式提供一些保护(防止被欺负)。被霸凌者-受害者,可能会发展出诸如多动症和过度依赖等行为问题,也可能变得更具攻击性。在1994年以来的校园枪击案中,肇事者都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使之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动机)。(相关链接,参见1994.4.20美国科拜伦校园枪击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W411T72G/ )
被欺负的可能性似乎在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稳步下降,随着孩子们长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逐渐学会如何阻止霸凌行为,从而留下一个更小的受害者群体。
霸凌是可以制止或防止的。美国某所学校4至7年级的一项干预计划将霸凌行为减半,还减少了其他反社会行为。这是通过创造一个权威的氛围来实现的,这种氛围以热情、兴趣和参与为标志,并结合了严格的限制和一贯的非体罚的惩罚制度。在课间休息和午餐时间加强监督和监督,禁止霸凌的课堂规定,以及与霸凌者、受害者和家长进行严肃的谈话。越来越多的美国学校采用了这项计划。
*译文来自原著《发展心理学》, 作者戴安娜·芭芭拉(发展心理学博士,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大学教材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