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残酷的现代战争——弹药的供应难题

2021-11-26 15:04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去年纳卡战争时期发过一篇《高性能武器生产之困》的文章,给大家讲述了当代战争环境下高性能武器尤其是制导弹药在高烈度战争下供应短缺且难以快速增产的问题,那么,我们熟知的传统炮弹、子弹、火箭弹,在当代战争中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大胆使用呢?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在任何战争中,弹药管理都是有限的,战场上几乎不可能随心所欲的施放弹药。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传统武器弹药这种我们眼中的“便宜货”在现实中生产和供应方面也做不到“无限供应”呢?我们从供给,供应和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进行讨论。

1、弹药的生产

作为战争时期最大宗的消耗品,武器弹药供应数量都是以千甚至以万计算的。根据朱可夫回忆,1944年上半年苏联就生产了16300架飞机,10200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1900万发炮弹、炸弹和地雷。因此为了便于统计和管理,人们发明了“弹药基数”来简化现实中一线的配发和管理,如1门122榴弹炮的基数是80发,通常指的是在一场战斗中平均需要的弹药数量是80发,所以一个连9门122火炮一次补给1个基数就是720发炮弹。不过,由于战争消耗量很大,战斗又是接连不断打响,实际中弹药消耗规模是很惊人的,这就需要使用高效率的流水线来生产各种武器弹药。

二战苏联弹药生产
当代美国155榴弹生产线
30mm机炮弹药生产线
航空弹药生产线
步枪弹流水线
为7.62子弹装盒

现实中,传统武器弹药的生产的主要“瓶颈”取决于生产线的脉动周期(而智能弹药瓶颈是高精度制导系统的零件生产周期)。但是在高效率的弹药装配技术方面,各个国家都有较大的差距。

所以说,在当代武器弹药主要采用机械化,流水线自动生产的模式下,生产武器弹药的“生产瓶颈”主要在于机械速度,而非投入的人员人力数量。而如今高度现代化的自动化流水线,不仅各国之间高度技术封锁,而且设备单价很高,制造周期很长,而且都是专用机械,无法用于其他领域,和平年代若不提前生产储备,则战时难以新建弹药流水线,加大弹药供应;但和平年代较低的武器弹药消耗,也会导致巨资建设的生产线长期闲置或者开工不足。

除了弹药本身装配制造较为复杂外,武器弹药的原材料生产工艺,也是非常复杂的。

以常见的155mm杀爆弹为例,大型炮弹需要特殊设计的钢材为外壳材料,这种钢材要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能够承受发射时巨大的加速度和极高的自旋速度而不碎裂,但爆炸时又必须炸的粉身碎骨而且制造出均匀度很高的破片,以增强杀伤效能。

一战英王乔治五世视察弹药厂,旁边摆放的是还未灌装炸药的空壳
大口径炮弹需要使用一系列复杂热处理工艺

同时,规模化生产TNT,RDX等军用炸药需要良好的化工厂才能生产,而且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作为它的化工原料来源。二战中,苏联在1941年损失了乌克兰的大型化工设施和顿巴斯煤炭基地后,迁往乌拉尔山的工业系统缺乏化工工业,这导致苏联不得不从美国进口大量的炸药原料,据统计苏联约有50%的炸药原料来自于租借法案。因此,只有在1943-1944年苏联通过租借法案购买的大量炸药原料到货,并成功解放乌克兰工业地区和煤矿地区,才使得苏联1944-1945年爆发出极为强大的炮兵火力。

二战苏联弹药生产消耗表
同期德国生产量

同时,由于弹药生产线规模庞大,占用空间较大,加上配套的原材料生产厂,生产完毕后的储运设施都有不小的规模,战争爆发后工厂和弹药库也是敌方重点打击目标,因此美国,苏联都在冷战时期生产了大量的弹药和极多的坦克,飞机等武器,为的就是全面战争乃至核战争爆发后,本国工业企业遭受敌方毁灭性打击情况下还能有足够库存坚持作战。所以,在进入全面战争的情况下,是不能指望弹药工厂在不受干扰情况下投产的,因此供应端一直是紧平衡状态。

2、弹药的输送

武器弹药都是非常危险的爆炸品,需要特别的安全手段才能够长距离运输。同时,由于战争爆发后武器弹药列车、汽车车队和运输船都是敌方重点照顾目标,生产的武器弹药必要要做好运输途中大量损失的风险。

美国第25支持旅正在发运弹药
美国通过挂车加大一次性运输弹药量

二战中,最为知名的海上运输损失是1942年7月期间的PQ-17北方航线运输队。这个船队共有35艘货船,搭载20万吨物资驶向苏联,其中包含足以武装一个整编师的美制重武器和弹药。但是由于英军野心较大,企图使用PQ-17引诱德国驻扎挪威的提尔皮兹号战列舰部队出港,再以主力舰队围歼,于是英军修改了护航计划,只用少量军舰直接保护船队,而主力舰则行驶在船队后5小时路程的位置上待命。结果由于通讯混乱,组织失调和意外地天气因素,德军出港后英军主力部队发觉自己无法赶上队伍,于是命令部队解散,护航队撤回,货轮自己开路前往苏联,这导致PQ-17的35艘船在德军海空军围剿下损失高达24艘之多,13万吨物资和武器沉入大海,到达苏联仅存11艘船和7万吨物资。

同时,通过地面铁路和公路运输也需要担负很多风险。首先,由于军用物资和人员极多,战争爆发时铁路必须留出足够的运力发送军事单位,这会导致运输生产武器弹药的基础原料列车也会受到一些干扰。下图是一战时期德军的军用列车编组。

一战德国骡马化部队军列定额
二战时期德国东线铁路运力需求比起一战增长很多

资料来源:https://wenku.so.com/d/97bc7b960c953842b0c9383b424cfba0

1944年仅7月份,苏联在解放白俄罗斯的战役中,后方的游击队就成功破坏了230列德军的军用列车,而美英的轰炸对于德国铁路运输更是致命性的:

美英对于铁路运输的打击可见一斑
德国丧失制空权后,战略运输完全中断,就算有武器弹药也无济于事

供应线路的危机在中国抗美援朝时期和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新中国成立时,全军拥有缴获的和东北军区购自苏联的汽车共24000余辆。1950年10月志愿军出国作战,共有汽车1300余辆(3个汽车团700多辆,4个军各100余辆),仅第一个星期就被敌机打坏217辆。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苏联答应在1950年12月15日以前为志愿军提供3000辆汽车,但难解燃眉之急。11月5日,周总理与扎哈罗夫会谈时,催促苏联务必于11月内将中国所购第一批汽车运到。周说:“现时汽车第一,坦克、大炮都可以放在汽车后运来”。

从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夜出国到12月底的72天中,国内给志愿军补充汽车12486辆,损失6646辆,送回国内修理438台,受损率达60%以上。

1950年11月17日,又致电斯大林,由于敌机轰炸,车辆不足,粮食和冬季服装不能及时运到,部队正在忍饥挨饿,而中国能够紧急动员的车辆只有200辆。恳请斯大林下令先借用苏军旅顺基地的500辆旧汽车。斯大林当天便回复,立即在满洲里站向中方交付新车,11月20日移交140辆,11月25-26日移交355辆。

此后,苏联的汽车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仅1950年即达5000辆,1951年中方又提出购买12000辆。总之,到战争结束时,解放军(包括志愿军)拥有各种汽车71000余辆,这其中包括运输车、指挥车,以及随60个步兵师、10个坦克团装备和炮兵、工兵、防化兵、防空军、公安军、海军、空军购买苏联装备时配置的特种车(牵引、工程修理、加油、消防清洗、通信、移动发电等专用车辆)。在中国能够自产汽车之前,军车的来源主要是购自苏联。

到1953年停战,共拨给志愿军汽车21728辆,其中损失7729台,上交修理8436辆,所剩不足一半。

资料来源:https://www.sohu.com/a/395512802_99957909

在对越反击战期间,虽然我军在优势的兵力下,军事装备损失率远低于抗美援朝,但是我军面临的当地环境——丛林水田却远比抗美援朝恶劣很多。由于越南基础设施恶劣,通往中国的重载铁路少,加上越南又决堤放水,炸毁水库形成泛滥区,使得我军机械化运输极为吃力,前线甚至有八天断粮的情况发生,再加上绝大多数参战部队仍然是徒步步兵,随身携带的武器弹药极少,在弹药耗尽之后,只能就地转入防御或被后继部队接替下来。

1979年中国徒步部队携带重武器极为困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d0d032ea0101l19p.html

所以,现实中武器弹药和后勤物资的转运,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且从纳粹二战末期被英美切断运输线、我国在抗美援朝遭受的后勤苦难,都能看得出制空权对于维持补给线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良好的制空权也为打通空中运输线,增强保障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弹药的消耗

孙子兵法曾说:兴师十万,出征千里,日费千金,非人之将也,不如用间。这句话固然是强调了使用情报战和外交战以战胜于朝廷的重要性(同时印证了美国冷战以来极端重视情报部门),同时也指出从古至今作战都是支出甚大的行动。

让我们举几个例子:

1939年诺门坎战役:苏联1939年7月至9月初消耗弹药31000吨,燃油补给备件粮草等合计50000吨;

在登陆作战D日后6月间,英国第二集团军在炮弹方面共消耗7.2英寸榴弹炮炮弹6166枚,155毫米榴弹炮炮弹11058枚,5.5英寸炮101453枚,4.5寸炮20746枚,25磅炮516400枚,75毫米炮,22261枚,17磅炮2858枚,6磅炮7925枚,3.7英寸炮37588枚,40毫米炮64170枚,4.2英寸迫击炮16867枚,3英寸迫击炮224977枚。

1945年柏林战役第一天:苏联出动6550架次飞机,计划开炮119.7万发,实际投射123.6万发,据朱可夫回忆,这些弹药需要装2450车皮。

范弗里特弹药量:一个美军师126门炮在9天时间里打出36万发炮弹,平均每门炮打了2800多发,每天每门炮320发。对比一下二战末期苏联围攻柏林,4万门火炮平均每天发射170万发炮弹,平均每门炮一天只打出42.5发炮弹,不到美军的七分之一。


1952年上甘岭战役期间:我军发射5000多万发子弹,45万发炮弹,30万发手榴弹。


志愿军上甘岭消耗量

对越反击战:平均每天消耗油料1700多吨,是抗美援朝的8倍多;近一个月作战消耗的弹药达到24000吨,接近抗美援朝作战半年的消耗量。以41军为例,该军28天战斗的弹药消耗量相当于4年解放战争的总和,平均每消灭1个敌人消耗枪弹930发,炮弹20发。

如今进入信息化时代后,高价值武器的需求量也从未有下滑趋势。

海湾战争持续42天,在这42天里,美国50万大军,包括地面部队,空军、航母编队在内,弹药消耗量月平均35.7万吨,是越战时期的4.6倍,朝鲜战争的20倍。

所以,和平时代为了预备可能的战争支出,各个国家都在大规模的储存弹药。中越战争2个月消耗2.4万吨各式弹药,几乎耗尽了云南军区,广州军区的弹药库存;美国为了运输海湾战争的大量物资,调动了全美军70%的运输能力的载具。而进入21世纪后第2场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虽然只用了1个月就进入了巴格达,但仍然是开销巨大。

 [美国《每日防务》2003年4月17日报道]五角大楼审计员Dov Zakheim昨天告诉记者,在支持"伊拉克自由"行动中,作为这场战争的一部分,美国部队在弹药方面大约花费了30亿美元。截止目前,伊拉克战争的花费超过了200亿美元,并且此后每月还将花费大约20亿美元,直到9月。军事行动,包括部队动员花费了大约120~130亿美元,而部队调回本国可能还要花费 几十亿美元。昨天,布什签署了800亿美元补充经费支付战争和相关费用。

 在800亿美元中,626亿美元是属于国防部的,这是该部历史上最大一笔补充拨款。而国会批准了72亿美元给国防部,用于补充在伊拉克战争中所消耗的弹药。

  截止目前,作为伊拉克战争200亿美元补充花费中的一部分,人员费用为60亿美元。

因此,并不能说当代大规模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或者精确制导武器比重提升后,弹药消耗总量会下降。事实上,随着双方都在大规模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和有效的电子战、假目标和拦截武器,现实中同等级对手对抗消耗的制导弹药要远多于大国欺负小国的战争。

美国在2020年财政预算中列举的M142远火制导弹药的采购量

如美国在国家战略转为大国竞争后,开始快速为大国对抗储备军火。在2018-2020三年中,美国平均每年采购40000套JDAM改装套件(一套约40000美金,炸弹本体约4000-8000美元);平均每年采购8000发制导远火,一发均价约10-12万美金;每年采购9000枚地狱火导弹,单价约80000美元;此外从1994至今,美国已发射5000枚标枪导弹,2020年采购价格已经增加到16万美金(不含发射管)。因此,美国为了巨额的战争开支,不得不大量增发国债,扩张美元总量,以至于美国国内也在2021迎来了普遍性通胀危机。

美国广义货币M2 1960-2015
美国国债1980-2015

结语

回到《孙子》的名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兴师十万,出征千里,日费千金,非人之将也,不如用间。

任何时代,军事斗争都是国家不得不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军事斗争的不确定性,代价不可接受性,使得军事斗争的准备,进行和善后都面对不可避免巨额的经济支出和巨大的社会创伤。所以,我们要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战争的爆发,这不仅是对人民生命的高度负责,更是对于我们的民族兴亡的高度负责。

别忘了!真正战胜敌人的手段,是让敌人不敢产生使用武力挑战的念头!摧毁敌人的身体,远不如击垮他们对抗的意志来的彻底!

残酷的现代战争——弹药的供应难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