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翁认为应兴办实业 让穷人就业才是真扶贫 他说得对吗

一富翁,从不捐款济贫,他认为应兴办实业,让穷人就业,才是真扶贫,他说得对吗?

【铁树开花耶】百问百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正是你问的这种情况,关键的时候帮一把,非常重要,可以让被帮助的人度过艰难期,而如果艰难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教给对方度过艰难的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帮助方式,在扶贫上也是这样的。穷得活不下去了,是必须立即帮助,至少得让人活下去,才有机会继续提供帮助,暂时活下去,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你不能永远扶贫下去,提供一种摆脱贫困的方法,就是从根本上真正地扶贫。

无论哪一种帮助,对于被帮扶者来说,都是实用的,捐款济贫,解决的是眼前的紧急问题,让穷人有获得收入的方式,也就是你说的提供就业机会,解决的是相对的日常收入问题。而长远的问题,就在这两个帮扶之后产生,如果紧急问题解决了,能活下去,不会穷得叮当响;如果日常问题解决了,能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常的收入,就可以保障正常的生活;在正常的生活状态,就可以考虑之后的长远发展了,可以积攒一些收入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也可以自己办一些实业,获得长远的发展,彻底摆脱贫困。

兴办实业,是比较实用有效的方式,收益可以立即兑现,看得见,摸得着,也不需要太多技术上的高难度,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兴办实业确实是有效可行的。实业选择的方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选择,如果是不识字的,绣花也能变成实业,如果是识字不多,至少还可以拍摄视频,也可以做自媒体,虽然也有技术的成份,难度不算太大,认真练习一下还是可行的,如果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实业确实是非常实用的生活与事业发展方式。

有从海外回来的学长,曾经亲自参加过扶贫工作,目前已经在主持某个地方的扶贫工作。虽然是海外的博士研究生,在被扶贫的地方就像文昌星一样的存在,但是,对于扶贫来说,知识和教育背景并不实用,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硬道理。贫困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跟国外没有太多的差别,主要就是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理念,这几个方面决定的。

生活环境决定着你基本的生存条件。例如,一些祖祖辈辈住在山顶上的老铁,交通不方便,出门趟都是危险重重,而且相当耗费时间,如果呆在家里,确实是犹如与世隔绝一般,如果是走向社会,也真的没有本钱,这是非常现实的事情,知识和教育在现实面前,是非常苍白无力的,如同挂在天上的文昌星,只能是远远地看着,装饰一下天空的美丽。

他对这类情况的解决方法,是在海拔较低,方便建筑的地方,建好了房屋,请山顶上的人们搬迁到新的宜居环境生活,以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条件。有的人会选择接受,而有的人是拒绝的,这是直接的授人以鱼,解决紧急问题的方法,有一部分人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的,虽然那里已经穷得让人活不下去,也仍然有其他吸引人不愿意离开的因素。

例如,良好的空气质量,饮水资源,维持生存的食物,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这些没有被破坏的自然条件,会吸引一部分人,搬出来之后,过段时间又回去了,还是喜欢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这也难怪,在山顶上生活确实挺有诗意的,虽然是基本生活条件不怎么好,生活状态还是非常人所能比拟的。甚至扶贫的学长,都想跟他们一起去山顶上去生活了。

生活环境的问题,如果不能以搬迁的方式解决,那就需要去建设,散落在山顶,山腰上的每一户人家,情况都是不一样的,需要的投入确实也比较大,扶贫款分到每一户,不够用的情况还是普遍的,只能在有限的资源里面去进行帮扶。现在情况也还算是不错,只要网络能通达的地方,即使住在山顶上,山洞里,山坡上,山沟里,也都可以做一些适合自己的事情,养活自己还是没有问题的。

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大山里的东西搬运出来,那就是最实用的实业。这位学长前段时间,在把自己的工资都给了帮扶者之后,过了一段一分钱收入都没有的生活,吃着百家饭做着基础建设工作。他觉得那不是真的贫困,生活环境看似让生活条件受到了限制,实际上也蕴藏着无限的生机,生机就是商机,商机就是经济收入,就是摆脱贫困的渠道。

要做到这些,确实需要意识形态上的根本转变,这确实需要有知识,才能更大程度展开视野,文昌星或许真的在此是有用途的。他采用的方法是先把网络全部弄通了,基本的电路没有问题,设备没有问题,网路没有问题,行走的路,以前是用手扒的,现在可以用机器,做起来有难度,却也不是不可行,需要时间去一点一点地完成。

某天,这位学长发过来几段视频,问对里面的饭菜,评论如何,那都是在城市里吃不到的菜肴,甚至都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的,当时就馋得流口水了,建议他开发成一种可以运输出来的成品。那些食物资源,即使是在大山里,也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一样,堆积成山,就等着去享用就好,而是同样要付出很多的体力劳动,才能获得。光是走山路,城市里的人就吃不消,得背着那些食物上下山,坡度达到45度以上的,那就是真的在爬山。

做这类实业,虽然不容易,也仍然值得去做,日积月累,还是可以创收不少的。至于工业类的实业,还是不建议兴办,因为不想破坏美好的环境,虽然是穷了点,总还有机会翻身的,如果环境被破坏了,那就真的失去美好的生活环境了,恐怕不想搬迁,也是活不想下去。目前的状态还好,就是在想办法创办一些适宜当地的实业,增加一些收益的同时,保护好原生态的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适合生存的空间。

某天,学长问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有良好收入的实用建议,一时半会还真的想不起来,但是,有山有水的地方,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什么不设一个研究所呢。例如,安全食品领域相关的研究所,不是可以就地取材么。这个研究所肯定会成为世界顶级,因为有先天条件,对这件事情的分析,是源于在当地没有其他国家的领事馆,而从海外知道的消息,是有的国家申请过多次,一直未被批准。

联想一下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申请去那个地方,因为那是好地方,为什么不批准,还是因为那是好地方,关键的地方。想来想去,你很快就会明白,不管那里有多穷,绝对的是某种事物与产业发展的好地方,是隐形的看不见的财富。学长觉得有道理,确实是这么回事。如何与当地扶贫联结起来,是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文昌星去动用大脑和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