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追剧,初见大龙——叹原创音乐剧之艰辛!

入了音乐剧的坑之后,笔者曾经干过很多“傻事”...比如三年前的那个夏天,就一言不合逃离魔都,跑到半个老家——山东烟台看了原创音乐剧《啊!鼓岭》~

虽然一路奔波劳顿,但当时看完之后就感觉“这波不亏”;而现在一看,简直是赚大了!
因为不仅围观好剧后充满了如愿以偿的满足感,后来更是发现:主要角色之一的扮演者正是现在人红话不多的郑云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剧或许算是大龙一举成名前的最后历练!
正是在上百场的巡演中,大龙积攒了舞台经验,变得愈加成熟;而恰巧在演出间隙的同一剧场,大龙参加了音乐剧《变身怪医》中文版的面试,从此跻身一线大咖的行列~

而这部剧本身,也是充满了很多传说...不仅有大大的钦定,来自小伙伴们的安利,还传出了“准备登陆伦敦西区”的fake news报道:

而亲自体验之后,笔者感觉这的确是一部美如画的“史诗级”巨作,它“30多首歌曲,跨越百年”的优良制作水准也的确适合更广大的舞台!

完美闪避魔都的背后隐情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笔者一定要跑去烟台看呢?待在号称“亚洲演艺之都”的魔都,什么一线好剧看不到呢?
可是,这部剧真的就未在上海市区登陆!而是满世界的到处跑:最近的场馆是嘉定的保利剧院(那也算魔都?)和苏州昆山...而且,基本采取的是一站一场,像笔者这样因故错过昆山站的就只能跨省来看了> <

这样的安排,其实是很不符合演出行业的市场规律的!
因为这部剧舞美很壕,配置堪比驻场版:背景是巨大的投影墙,由五个部分的大屏组成,两边可以动,中间的还是个转盘;实景道具还有高9米的柳杉王,福州鼓岭的各个场景和美国人的家...它的规模,和外面那些巡演圈钱的妖艳贱货好不一样!明明更适合一次装(zhe)台(zheng)之后演个一两周~

不过,这恰恰反应了一类原创剧的尴尬处境:跟票房形同陌路...它们主要靠的是国家、政府的扶植,瞄准的是国内和国际上的大奖,压根就没怎么想着去盈利~说白了,有种国家掏一部分钱,让民众们娱乐娱乐,最好受点教育的意思...
而这样导致的连带后果就是,原创领域往往自己闭门造车,游离于主流的市场之外~比如,一般我们谈起音乐剧业界的发展时,总是很熟悉西方那一套:会把2001年人民大会堂的韦伯《非凡之作》演唱会当作开端;会将上海大剧院引进《悲惨世界》的2002年视为元年;会谈论亚洲联创的兴衰,《芝加哥》事件的动荡...却不会注意,李盾老师最早的原创作品《白蛇传》在97年就已经登上国内舞台了~

不过,《鼓岭》中的独特表演,却起到了“出门合辙”的效果...原创音乐剧人所坚持的民族元素终于在这部剧中自成体系,展现出了西方人永远做不出的中国特色~虽然剧中也有片段似乎在向魅影、Hair、西贡致敬,但民族舞及民俗文化的融入是那么水到渠成,称得上是消化了中西精华而融会贯通~

而对于高水平的剧目,观众显然也是买账的~至少当年同场观剧的烟台人民们就激动不已——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一部原创的音乐剧作品能有那么棒!
原创音乐剧中的主旋律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部主旋律的剧...虽然在名字上,没有三宝老师《王二的长征》或《虎门销烟》般这么明显,但主创们自然也得考虑到“金主爸爸”的立场,最起码在价值观上不能有太大的偏差~这也是很多原创音乐剧创作模式下必然的产物orz

但说回来,"主旋律"真的有那么糟糕吗?《Hamilton》还算是美国版的《建国大业》呢...关键还是在于叙事的方法,是否有把观众当成有内涵有深度的交流对象?是虚伪的逢场作戏,还是表达的真情实感?

而本剧的故事,在原型上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如果只是这样照搬历史事件,进行《犹太人在上海》式的改编,也非常可取,却不值得大书特书~
可贵的是,这部剧做到了在半命题的镣铐下,跳出了的真实动人的舞蹈!

有评论也指出似乎剧中主题过多:时而表达反战,时而谈情说爱...但笔者看来,故事在“度”上把握的很好,使得内容非常丰富,同时主线也十分鲜明~主旨就是:“等待是件快乐的事”...正如剧中的台词所说:“等待是因为相信!相信是因为有希望!”
所以说,该剧所表达的,已经在原有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美国老人加德纳终其一世对鼓岭念念不忘是上半场所交代的,剧情上已经很完整,但传递这种连他太太都不能完全理解的蜜汁情怀显然不是主创们的初衷...于是在下半场,有了香儿罗生门似的讲诉,有了小字辈的奋斗与迷茫,加德纳太太最终来到了鼓岭,才明白它所代表的信念所在...

在这些情节下,加德纳的童年情怀才退居次席,等待与坚持的主题才得以突显~
在夹杂私货中升华
而“等待与坚持”何尝不是原创音乐剧人的心声?他们可谓摸着石头在走,坚持在做自己的剧,等待着音乐剧的春天...或许这一天还很遥远,但他们心怀希望,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这并不是音乐剧人第一次夹杂私货,不信看《蝶》
我相信,鼓岭的故事融入了“坚持”、“等待”的主题,一定也是主创团队说给自己的心里话...在这部剧中,显得非常贴切~

但是,有些时候从业人员的“夹杂私货”却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前两年的杭州剧院原创系列的《十年》,本来是要表达北漂族的辛酸,主角偏偏是个写音乐剧的,观众们根本无法感同身受啊!所以,那部剧的故事还是在最初《断桥》的影子之下,甚为可惜~
所以说,原创所坚持的自成一派,宣扬主旋律或传递自己心声的模式其实并不好走...创作可以不以市场为导向,却不能忽视与观众内心的交流,否则就会被观众所摒弃~

给大家听听当时大龙的歌声
笔者万分感激以《鼓岭》为代表的优秀剧目,正是他们的等待、他们的坚持,使得原创音乐剧的火种一直被保留,也培养了大龙等优秀的新生代演员!弘扬主旋律,表达自己的心声,同时感动观众的任务并不轻松,但他们也证明了并非不可能完成...这一道路,就是中国特色原创剧自己的路——并不好走,但却有猛士坚持再走,并乐此不疲!

而在音乐剧终于随着《声入人心》出圈之后,他们或许终于不用再独行...但新的问题来了——人多票少!当年80块钱围观《鼓岭》近距离接触大龙的好事,现在是不要想了T T
不过,笔者倒是情愿如此,也希望业界能够更加的良性发展~毕竟一部《鼓岭》这样的好剧无缘魔都舞台的历史,还是不要重演为妙...

TheatreBomb-剧燃:
特立独行的另类剧场,逗逼中的轰炸机
长按扫码↓载歌载舞步入歪门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