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突然发动了政变如何进行?太平之死还有哪些谜团?(二)
第二天一早上李旦下了人生当中最后一道诏书,明确地宣布军国正行一节取皇帝处分,今后所有的这些事情全力回归皇帝。至于自己怎么办?振芳、吴维养志已遂素心,这也是李旦当年专门找司马道长请教过的问题,他也希望无为他也希望自己不当皇帝,但是到了这个环境当中就已经身不由己了。其实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李旦相对来说是并不是很留恋权力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失去权力之后他也许会过得更好。从此以后李旦从太极宫搬到了百福殿,咱们说了这么半天最关键的人物太平公主去哪儿了?
李隆基发动政变以后宫中很快有人把消息送给了太平,太平表现的也非常决断立刻是撒腿就跑,跑到哪儿了?跑到终南山当中的一处寺庙,在这儿住了三天,其实他很早的时候就代替长辈出家,到寺庙当中祈福,取了一个太平的道号,后来嫁给薛绍的时候他更是远离权力,深简出相夫教子,过了一段非常平静的生活。这段故事在大明宫词当中被演绎得非常唯美,赵文瑄扮演的薛绍在摘下面具那一刹那,让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坠入了感情的漩涡。这段故事大体上还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但是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显然跟历史上的太平公主是有不同的,历史上真实的太平公主是非常壮硕高大的一个夫人,显然跟周迅的小身板是完全不对称的。但是太平公主真正发生变化,使她丈夫被处死之后,家庭发生变故,越来越深地陷入权力的漩涡,到今天终于走投无路。
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根本没派人去追缴,你自生自灭走就算了,如果你真要是自杀了,我倒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我免得被一个杀姑姑的名声。但是太平公主想了三天三夜,终于决定还是回到长安城当中,因为他发现离开这个世俗的环境,它真正的心无归处了。回到长安城之后,李隆基也没有什么仁慈的表现,既然发动政变就要承受背后的结果。他刚回到长安城当中,王举和崔日用早就已经得到消息了,马上来到府中给他送上了一尺白绫,太平公主知道再也没有机会。还不到50岁太平公主自尽的时候,他手下那些党羽,包括他的儿子几乎全都被杀干净了,但是他和薛绍留下次子薛崇简,一直跟李隆基保持很好的关系,也没有过多倾向于他母亲,所以在这场政变过程当中他就没有受到任何的牵连,反而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后来也不再姓薛改姓为李,也算是给薛邵这一阵儿留下了血脉。
但是我们纵观整个事件史书当中记载的事情,也有一些小的问题,史书当中都记载是太平公主想要在7月4号这一天发起政变,李隆基是被迫在7月3号这一天发动政变,而且太平公主的目标是想要当皇帝,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首先太平公主所有的计划当中没有说过要。当皇帝也没有针对太上皇李旦做出任何的计划,它意味着什么?因为当时所有人都知道,李隆基更多是一个傀儡,真正掌权的是李旦。你可以策划政变把李隆基搞定但是太上皇李旦怎么办?太平公主确实想要拿掉李隆基不假,但是说他自己当皇帝显然是有些牵强的。还有一件事情比较蹊跷,按理说八月份李隆基就要派去巡查边疆了。
这种情况下太平这边即使想要发动政变,是不是等到八月巡边这个命令取消之后再动手?否则的话皇帝真把李隆基派走了,你就没有必要再出手了。因为政变毕竟要背负巨大代价的,万一不成功就是众多人的生命代价。所以太平公主也要权衡利弊,7月4号发生政变可能并不是他的最佳时机。刚才也说过从整个政变过程来看,李隆基所有的计划全都顺利执行了,而且把两个北门禁军的将领叫到皇宫当中的时候,这两个人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像太平公主通风报信径直就来了。
您想想如果是定在第二天就要发生政变了,这个时候皇帝突然找你,你不会感到心虚?你不应该提前通风报信儿?这非常让人感到蹊跷,结果两个人没有任何准备,匆匆忙忙就去了,这很不合逻辑。更重要的是第二天就要发动政变了,太平公主所有的重臣全都在长塘安安稳稳的办公,这也不像回事儿。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像崔石、窦怀贞这样的骨干人物应该留在太平公主身边,准备第二天即将发生的政变。这个时候你还有心思到朝堂上办公?
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太平公主这边想要发动政变不假,进行筹划也不假,但是在7月4号这一天想发动政变显然并不合逻辑,也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所以说出7月4号太平公主要发动政变,必然是李隆基自己跟大家传递的信息,李隆基就是想要告诉手下人,我们无路可退我们破釜沉舟,没有这种气势,就没有大唐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