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国之兵与屯田之计:第六次北伐,诸葛亮的两难选择

2023-06-01 09:24 作者:星探户外  | 我要投稿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先后五次出兵北方,试图消灭曹魏,光复汉室,但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蜀汉后主刘禅即位后的第十二年,他开始了第六次北伐,却意外地在五丈原因病去世,结束了他辉煌而悲壮的一生。那么,诸葛亮为何在第六次北伐中失败呢?他的战略是否有问题呢?


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中采取了这样的战略:他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发,进入渭南地区的五丈原,并在那里分兵屯田,以解决粮草问题。同时,他与魏国大将司马懿对峙,试图打破僵局,进而攻占关中。然而,这样的战略却遭到了历代学者的质疑。小编分析了一下,认为诸葛亮的战略有以下几个缺陷:

一是诸葛亮为何要领全国之兵北上?这样做不仅会削弱蜀汉的国防力量,也会增加粮草的消耗和运输难度。而且,这样庞大的军队也不利于机动和突袭,反而容易被魏军发现和牵制。诸葛亮之所以要领全国之兵北上,有两个可能的原因:


  • 他觉得自己年事已高,身体衰败,想要在有生之年完成先帝刘备交给他的遗命,为蜀汉再夺一州之地。

  • 他想要以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震慑魏军,迫使魏军不敢轻易出击或撤退,从而为自己创造突破的机会。


然而,这两个原因都是基于诸葛亮个人的情感和愿望,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战场形势和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诸葛亮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曹魏王朝,其君主曹丕是一个有才能有手段有野心的人物,其大将司马懿是一个精明谨慎有谋略有胆识的人物。他们不会轻易被诸葛亮所吓倒或所迷惑,反而会利用自己在人口、资源、地理等方面的优势,与诸葛亮进行消耗战或反击战。


二是诸葛亮为什么要在五丈原上分兵屯田?

这样做虽然可以缓解粮草压力,但也会降低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而且,在五丈原上与司马懿相持,也无法给魏军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和损失,反而让魏军有时间调整和增援。诸葛亮之所以要在五丈原上分兵屯田,是因为他深知粮草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他曾经在前几次北伐中都遇到过粮草不足或运输困难的问题,并因此导致作战计划受阻或失败。他想要通过分兵屯田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以此来支撑自己与魏军进行持久战。


然而,这样做却忽略了另一个关键因素:士气。士气是影响士兵作战效果和意志的重要因素。如果士兵长期驻扎在一个地方,并没有参与实际的作战行动,只是进行农业生产或修筑工事,那么他们就会逐渐失去作战的热情和信心,并对自己所效忠的领导者产生怀疑和不满。这就会导致军队出现纪律松弛、士气低落、内部分裂等现象,并影响到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而且,在五丈原上与司马懿相持,并不能给魏军造成多大的损失或压力。诸葛亮想要从五丈原出击攻打魏军防线或进入关中地区,并不容易;司马懿想要攻打五丈原或切断其粮道,并不容易。所以双方就陷入了一种僵持状态,并没有发生太多实质性的交锋或变化。


三是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战略是不是太过保守?


诸葛亮本来是想借助五丈原易守难攻的地势,等待时机突破魏军防线,进入关中地区。


然而,这样的时机却一直没有出现,因为司马懿十分谨慎和稳重,并没有轻易出击或撤退。诸葛亮也没有采取主动进攻或变换战法的措施,导致双方陷入了长期的僵持状态。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战略可以说是太过保守了。


他没有充分利用自己在智谋、奇策、火攻等方面的优势,在作战中展现出足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他过于依赖于自己事先制定好的计划和预测,并没有根据敌人和自己实时变化调整自己作战策略。他虽然有着远大理想抱负但却没有能够实现心中所想,最后病逝五丈原。


综上所述,这次北伐失败主要原因是诸葛亮的几个失误。他过于依赖于自己的计算和预测,而忽视了敌人的反应和变化。使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未达成终身心愿。他虽然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却没有能够实现他心中所想。

全国之兵与屯田之计:第六次北伐,诸葛亮的两难选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