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火车上的旅客,发现都买到了票-《键盘侠学》之本末倒置

请注意,本系列文章全程采用反语方式进行叙述,并非支持网络键盘侠行为!
本系列文章所有实例均和现实事件无任何关联,没有暗示、影射任何历史事件!

在高中思想品德学科中我们学习过事物都具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所谓本末倒置,就是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颠倒了,也就是忽视了事物的“本”与“末”,或者统计学上的“多”与“少”,以此来做到颠倒是非的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诉诸怜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和这句话的原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都是正确的陈述。你无法反驳这两句话,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优缺点(次要的),而在于优点和缺点的比例(主要的)。显然,可恨之人之所以为可恨之人,一定是它的缺点过于庞大,遮盖了优点的光芒,并不代表他没有缺点。仅通过“有没有”来强调某人的次要矛盾,忽视主要矛盾,就是本末倒置。
实例1.2.1
老王正常过马路时,被闯红灯的小轿车撞上了。老潘:抛开XX不谈,你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上述例子,只要你想找,一定能找到老王的责任,比如“你为什么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呢?”、“你为什么不平时锻炼身体,好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及时逃跑呢?”然而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事故的主要责任是闯红灯的小轿车,这是主要矛盾,老王的个人问题是次要矛盾。抛开主要矛盾不谈,去追究次要矛盾显然是愚蠢的行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察觉这点,他们往往会纠结于老王到底有没有责任而争论不休,然后发现自己无法证明老王是完美的。这就是本末倒置的意义,也是作为键盘侠的基本素养之一:我们要去引导对方的关注点,把他们引入永远对我们有利的次要矛盾之中。
这个世界建立在因果论之上,用因果关系分析现实中的事件,往往可以理清自己的思绪。对因果论的运用也是键盘侠的必修课之一,其中第一种用法是“因果倒置”,第二种是“先后因果”,先后因果将在第四节“暗度陈仓”中详细介绍,在这里我们先研究因果倒置。“因果倒置”单听名字就可以明白其含义,很好理解。但是比较难的是它的运用,所有的原因和结果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原因在结果之前,所以如果能够分清楚两个事件的发生关系,就可以确定它们的因果关系(也有可能没有因果关系)。所以,要想合理的运用“因果倒置”,就需要时间点比较模糊的事件。比如“属性的产生”,产生主体的属性的时间点往往是难以确定的。
实例1.2.2
老潘测试了所有足球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发现都不错,得出了踢足球有益于身体协调能力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无法得出的,因为无法确定属性A“身体协调能力好”和属性B“踢足球”产生的先后时间。既可能是踢足球导致身体协调能力好,也完全有可能是身体协调能力好才去参加足球运动。这个实例同时也犯了以偏概全的“无对照组”错误,这个我们将在下一节里讲解。
这个实例还可以用“幸存者偏差”来解释,老潘既然要调查身体协调能力,取样应该是随机的人,不应该局限于足球运动员,不然的话样本不能概括总体,得出的结论也就没有代表性。最典型的例子是春运火车上的记者:
实例1.2.3
记者在火车上采访旅客,发现所有人都抢到了春运的火车票。
这是一个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没有火车票的人怎么能上火车呢?记者的取样不具有随机性,对于要春运的人取样,就要随机地去这些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进行采访,而不是只在火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