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报告:北京新房供需错配,待产业外溢兑现
报告出品方:华创证券
以下为报告原文节选
------
本轮行业缩表后,房地产市场将聚焦于约 20 个左右的核心城市。这背后,是经济逐步由资本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城镇化和房地产市场也将从过去的全国遍地开花,转为向具备制造业升级、产业链聚集潜力的城市群聚焦。我们精选核心 20 城,从产业逻辑理解城市发展,理解人口的趋势,进而理解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
第五篇,我们关注全国首都——北京。
一、首都定位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持续强化首都功能
北京凭借全国首都功能定位,天然聚集资本、劳动力、人才等要素,率先实现经济发展及人口快速流入,近年来城市规划有所调整,企业外迁疏解非首都功能,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北京经济主要由第三产业驱动,22 年三产占比高达 84%,其中金融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绝对规模大,增速较快,而工业增加值规模仅排全国第 11。近年来北京持续强化首都功能,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低,随着部分资源依赖型制造业外迁,预计工业增速持续低位;而服务业增速较快,强于可比城市深圳、广州。
(一)首都功能定位天然聚集发展要素,近年来部分企业外迁疏解非首都功能
首都功能定位天然聚集资本、劳动力、人才等发展要素。1)北京作为全国首都,承担重要首都功能,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资本天然聚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备节点城市优势。2)北京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城市,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疏散非首都功能,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3)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 62%,可利用率不高,城镇化开发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势平坦区域。
近年来北京部分要素外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北京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一般制造业实施整体转移,从 2014 年到 2020 年的 7 年间,北京共迁出约 7009 家企业,平均每年往外迁出 1000 家左右,包括制造、零售、批发、运输、仓储等业态,以 2018 年为例,北京外迁企业共 780 家,户均注册资本 1.15 亿元,其中 27.3%搬迁至河北、天津。2)疏解一部分教育、医疗、行政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林业大学已明确率先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新校区;北京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 1 所中学、1 所小学、1所幼儿园、1 所综合医院,3 所学校项目已全部建成交付,医院计划 2023 年 9 月交付。
(二)北京经济驱动力主要在服务业,GDP 规模仅次于上海
北京三产增加值占比 84%,主要由服务业驱动经济发展,工业规模排名偏低。1)北京作为首都,承担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首都功能,同时又是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节点城市之一,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具备天然优势,2022 年其三产结构中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 0.3%、15.9%、83.9%,第三产业占比在一线城市排第一,高于上海的 74%。2)相比长三角、珠三角主要工业城市,北京工业增加值较低,2021 年工业增加值 5693 亿元,全国排名第 11。
北京金融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对经济发展驱动较强。1)从增速对比看,北京第三产业领先于第二产业,2021 年由于疫情北京医药制造业增加值爆发式增长,带动第二产业增速高位,2022 年已回落至正常水平。2)从第三产业内部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绝对规模大,增速较快,如金融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2016-2021 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12%、18%。3)对比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规模远超上海,为上海的 1.9 倍。
北京 GDP 规模仅次于上海,严格控制人口规模,近 6 年常住人口复合增速-0.1%。1)2022 年北京 GDP 约 4.2 万亿,仅次于上海,远大于深圳 3.2 万亿;以人均 GDP 衡量,北京人均产出 19 万元/人,在一线城市中排第一,略高于深圳、上海。2)近年来北京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向外疏解导流人口,更好的发挥首都核心功能,常住人口 2016 年至 2022 年下降 11 万人至 2184 万人,复合增速-0.1%,根据北京国土空间规划,到 2025年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 2300 万人以内。
(三)北京持续强化首都功能,近年来工业增速缓慢,而服务业增速较快
近年来北京工业增速缓慢,而服务业增速较快,从投资力度来看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近 3 年复合增速 49.2%。1)2017-2022 年北京工业增加值复合增速 3.3%,落后于深圳、上海等城市,随着部分资源依赖型制造业外迁,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低位;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较快,近 5 年复合增速 9.1%,高于深圳、广州。2)2020-2022 年受疫情影响,北京加快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发力医药制造业,近 3 年复合增速 49.2%,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
三产就业人口远大于二产,2016-2021 年就业人口复合增速-1.0%。1)2010-2019 年间,北京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保持增长态势,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持续下行,目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约为第二产业 5 倍。2)2016-2021 年北京就业人口复合增速-1.0%,在可比城市中处于落后地位,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复合增速达 6%以上,成都、西安、杭州等强二线城市复合增速分别为 5.6%、5.0%、3.4%。
二、制造业向高精尖突破,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持续
高新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规模优势明显,电子信息产业中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发展较好,汽车制造业新能源转型滞后,但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全国领先。近年来随着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迁出,同时北京具备较强的人才吸引力、科创要素集聚、税收规模较大,支撑制造业将持续向高精尖突破。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良好,金融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表现突出,金融业增加值与上海接近,金融资产总量超过 190 万亿,约占全国 50%,在京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规模超过30 万亿元,约占全国同类资产管理规模的 30%;软件业务收入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上海 1.9 倍,多家头部互联网公司聚集,凭借首都功能定位,预计将持续吸引资本及企业聚集,优势将持续保持。
(一)医药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为北京制造业优势领域
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比超过 50%,为北京工业的优势产业。1)从工业总产值看,北京以高端制造业为主,21 年医药制造业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分别为 18%、17%,汽车制造业占比达到16%,另外,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比达 28%。2)2021 年北京工业中规上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新型产业占比分别为 35%、38%,主要由于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拉低高技术含量。
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合计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 77%。北京战略新兴产业主要分为八大行业,其中 1)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1 年总产值合计占比达到 77%,近 5 年复合增速分比为 44%、22%,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2)数字创意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虽然较低,仅分别为 1%、9%,但复合增速较高,分别达到 41%、15%;3)近年来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北京相对落后,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速均不具优势。
从高新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看,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占比合计达 85%,且保持较高增速。1)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 2021 年分别占比 45%、40%,2017-2021 年复合增速达 41%、16%,增长势头强劲。2)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占比 5%,复合增速为 7%,发展速度相对迟缓。
1、医药制造及医疗器械产业全国领先
北京医药制造业产值规模全国第一,借助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北研发、南制造”的产业布局。1)2021 年新冠疫苗生产带动北京医药制造业爆发式增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52%,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从 2020 年的 11.5%,大幅提升至 30%,2022 年规模和增速回归正常水准。2)为剔除新冠疫苗生产因素影响,我们选取 2020 年全国各城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对比,北京产值规模全国第一,18-20 年复合增速 7.2%。3)北京借助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北研发、南制造”的产业布局,汇聚同仁堂、北京双鹤、中国医药集团等多家龙头药企,另外,北京有国药中生和科兴生物两大疫苗头部企业,2021 年北京累计新冠疫苗产量达 50 亿支。
北京医疗器械产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产业链不断完善。1)2022 年北京医疗器械产品数量 13718 件,全国第二,但复合增速不及后发城市深圳、广州、苏州,面临被赶超的情况。2)医疗器械产业链不断完善,上游布局企业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海淀区、昌平区等地,前者以医疗技术研发企业为主,后者医疗器械产业链布局更完善。
2、电子信息产业中集成电路优势明显
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发展较好,龙头企业集聚。1)2021 年北京集成电路产量为 208 亿块,约占全国的 6%,与无锡、上海有一定差距。2)集成电路设计领域表现突出,2021 年北京集成电路设计销售额为 839 亿元,位列全国第二,集成电路设计环节产业规模占其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比重超过 50%;2023 年全国前十大的 IC 设计公司,北京拥有 3 家。
3)当前北京已形成“海淀设计、亦庄制造、顺义化合物”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格局,头部企业有海思半导体、北京智芯微、北方华创等。
北京人工智能企业、人才集聚全国领先,产值规模稳定增长。1)2020 年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达 1860 亿元,相比 2016 年产值增长逾一倍;据《2022 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截止 2022 年 10 月,北京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 1048 家,占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总量的 29%,位列全国第一。2)北京为中国人工智能学术和产业人才最大的聚集地,已聚集京东集团、百度集团、商汤科技、地平线、寒武纪、旷视科技等一系列头部人工智能公司。
3、汽车制造业总体规模较小,但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全国领先
近年来北京汽车产量明显下降,2022 年 87 万辆排名全国第九。2021 年以来北京汽车产量下降明显,2021 年、2022 年汽车产量分别为 135 万辆、87 万辆,同比下降 18%、36%,到 2022 年北京汽车产量在全国排名已跌至第九位。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1)新能源汽车转型滞后,新能源车企以总部、研发功能为主,并未快速引入外部新能源车企产线;2)当地设生产基地车企近年市场表现不佳,如北京现代、长安在京产量减少,仅北京奔驰产量小幅上涨。
--- 报告摘录结束 更多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
报告合集专题一览 X 由【报告派】定期整理更新
(特别说明:本文来源于公开资料,摘录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报告派
金融 / 地产 /
金融科技 | 消费金融 | 普惠金融 | 绿色金融 | 汽车金融 | 房地产金融 | 供应链金融 | 金融IT | 银行业 | 城市商业银行 | 银行金融 | 不良资产 | 房地产 | 上海房地产 | 广州房地产 | 北京房地产 | 天津房地产 | 杭州房地产 | 长沙房地产 | 青岛房地产 | 商业地产 | 写字楼 | 融资租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