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财政为何远超明朝?

说起明朝的灭亡原因,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天启皇帝留下了个烂摊子,有人认为是崇祯皇帝瞎折腾,也有人认为是李自成和后金军队同时发难,令大明王朝难以招架。其实明朝灭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年的财政收入无法弥补亏空,甚至连军队的军饷都出现拖欠。据《明史》记载,明朝平均每年的财政收入为300万两白银。
不过,明朝大部分时间里都不是按现银收税的,如田赋是直接交粮的。如果把田赋、盐税、工商税、钞关税以及徭役全部换算成现银计算,明朝平均每年的年收入可以达到近2000万两,历史最高收入发生在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但也只是区区2300万两。

与后世的清朝相比,明朝的财政收入显然差了一大截。根据现有资料,在“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之前,清廷每年财政收入都在8000万两白银左右,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更是逼近9000万两,也就是说,清朝一个季度的收入就顶得上明朝全年。清朝的财政收入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呢?

1.明朝是定额税制,而清朝税更重
明朝税重不重?当然重,不然怎么会爆发农民起义。不过重税主要出现在明朝末年,事实上,明朝收入高峰那一年还实行的是定额税制,没有什么三饷加派。
1393年,明朝田赋收入达到3.2亿石,朱元璋对此很满意,随即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自此田赋定额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固定了下来。万历时期的张居正虽然进行了税制改革,但也只是将隐瞒的土地重新清丈出来,改变了征收方式,并没有打破明朝税收定额这一传统。
1602年,明朝人口1.7亿,财政收入约2300万两;而清朝入关之初,人口只有8800万,财政收入却高达1960万两,已经接近明朝统辖全国时的平均水平。清朝赋税相比明朝而言更高。虽然康熙规定了在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后出生的人口不再缴纳赋税,这就是所谓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但根据黄宗羲定律,农业社会中每次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清朝的税收其实还是在逐渐加重的,到最后也是远远超过明朝的。到1891年的光绪年间,清朝财政收入已达8968万两。
2.清朝税源要比明朝更多
对于封建王朝来说,田赋收入是整个财政收入的大头,大约要占到70%以上。但与明朝不同,清朝的收入来源却要多的多。清朝后期在打开国门后,开始有了鸦片税等新税种,同时对于关税、盐税等税目的税率都比明朝时期更高。明朝关税收入只有50万两,而清朝这一项高达2000万两以上。此外,清朝还针对盐和鸦片征收厘金,这两项又带来2400万两收入。此时清朝人口接近4亿,是明朝人口高峰时的两倍。虽然康熙时就规定不对新增人口加税,但对盐征收厘金却变相的增加了“人丁税”,毕竟人都是要吃盐的。清朝时这一项收入就能远超明朝。

3. 严重的通货膨胀
清朝财政收入远高于明朝,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通货膨胀。清朝中后期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虽然很高,但是米价、布价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一直在上升,人们的生活其实并没有因为国家财政的“虚胖”而得以改善。如:乾隆时期财政收入是5500万两,米价是每石1.48两;光绪时期财政收入是8969万两,米价是每石2.17两,这么算下来,清朝的“有钱”其实是虚的。典型的例子就是1901年时,清朝收入8820万两,支出却高达1亿两。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每年还要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国库是入不敷出的。此外,还有大批美洲白银随着对外贸易而流入,致使白银不再像明朝那样稀缺和值钱,因此数字虚涨并不代表其价值增加。

4. 清朝剥夺了缙绅们的免税资格。
明朝时,官员和士绅都可以免缴赋税,这就导致很多农民把土地挂在士大夫名下,或是士大夫们不断兼并购买土地。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有明一代,田地共十分,七分属于士大夫,两分属于藩王,一分才用于交税。明朝毕竟是小农经济时代,通过农业创造的财富很有限,还有那么多土地不用交税,即使朝廷再怎么加税也没用,何况还有那么多官员中饱私囊。
可见,清朝远比明朝多的财政收入并不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清朝时期的高收入相对于明朝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毕竟一个国家是否富裕繁荣并不是看其财政收入有多少,而是在于其国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清朝后期的财政收入数目虽然高得令人咂舌,但当时物价颇高,钱也就不值钱了。人们过得不幸福,国家自然也就谈不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