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的发展——荀子
(一)简介:荀子,字卿,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另一位重要代表,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荀子》一书。
(二)主要代表思想
1、哲学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天行有常”: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2、伦理观:性恶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特别提醒:孟子和荀子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3、政治主张:(1)礼法并施(以礼为主);(外法内儒)
(2)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3)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4、特点:(1)荀子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2)基本上继承儒家思想,同时吸收法家的思想。
5、根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6、地位影响
(1)很长时间成为儒家的异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
(2)荀子的哲学思想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对中国哲学有深远的影响;
(3)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改造后,体系更完整、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特别提醒1:荀子思想的倾向及其产生的根源。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是唯物主义思想倾向。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特别提醒2:关于人性问题的看法。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没有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的实践发展而发展的。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三)早期儒学的特点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
(3)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统治阶级的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