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脑科学日报| JAMA:戒酒一线药物怎么选?
第1916 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11月23日
科 学 时 讯
1,Science:天使综合征与自闭症可归结于同一分子Ube3a的活性差异
来源:BioArt
Angelman综合征(天使综合征)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以智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癫痫和失语为特征。之前的工作已证明进化保守的E3泛素连接酶Ube3a是Angelman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其功能缺陷会损害突触可塑性,相反,拷贝数变异引起的Ube3a剂量增加则会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ASDs),而ASDs通常与突触传递受损有关。
近日,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Kazuo Emoto团队证明了Ube3a在突触前消除中的作用及其突触前定位的分子机制,提示突触前Ube3a E3连接酶是调控突触数量和活性的关键因素,导致其发生错误定位和活性失调的突变都可能诱发突触功能异常和神经发育障碍。考虑到Ube3a可能通过下调BMP来促进突触消除,那么靶向BMP信号传导途径可能是治疗干预ASD和Angelman综合征的潜在策略。
2,Life Med:去泛素化酶USP13调控SARM1激活和神经轴突退化
来源:老顽童说
神经轴突(axon)作为一种特化的细胞结构, 是神经元进行信号传递的重要结构和功能基础。近些年的研究特别是SARM1的发现,提示着神经损伤后的轴突沃勒变性是一个在分子与细胞水平被严格调控的、主动有序的过程。SARM1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亦是唯一一个功能缺失 (loss of function) 即可显著推迟损伤所致轴突退化超过一个月的基因。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方燕姗课题组与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李昂课题组合作,利用蛋白邻近标记方法联合质谱技术,鉴定了SARM1全长蛋白及其自抑制结构域ARM的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并从二者的交集中发现了去泛素化酶USP13可以调控SARM1蛋白的激活以及神经损伤引起的轴突退化。
3,Scientific Reports: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由搜索行为中返回抑制受损
来源:精神障碍AI诊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精神分裂症(SZs)患者通常表现为眼动控制缺陷。返回抑制(IOR)指抑制注意定向到先前注意过的位置。近期发表的新研究探究了SZs是否在自然视觉搜索表现出受损的IOR,并分析IOR对视觉搜索的影响。
研究发现,SZs在自由观看任务中IOR受损;SZs搜索较小的视觉场景区域;IOR减弱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先前探索区域的重复扫视是有限视觉搜索区域的部分原因 )SZs的回跳频率与认知衰退有关,而与处方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无关。认知衰退与SZs中更多的IOR受损有关。
4,Brain: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可降低痴呆发生风险,且有剂量依赖效应
来源:BioArtMED
2型糖尿病(T2DM)是糖尿病的主要形式,约占全世界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95%。近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张加强团队报道了二甲双胍治疗T2DM可降低痴呆的发生率,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该研究结果为二甲双胍降低T2DM老年人罹患痴呆提供了证据,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BMC Psychiatry:难治性抑郁症应该做哪些评估?
来源:大话精神
重度抑郁症(MDD)是一种主要复发性疾病,因为50-80%因重度抑郁症发作而接受精神病治疗的患者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发作。一线抗抑郁药(ADT)的反应率为中度(40-60%),少数患者(从30到45%)可以缓解。近日一篇研究从难治性抑郁症的定义和临床评估做了探讨。文章指出,在可能干扰临床改善的药物中,只有干扰素治疗被坚定地认为是危险因素。文章建议使用以下临床工具系统地对抑郁发作进行全面评估:临床评定和自我评定的抑郁严重程度量表;轻度躁狂评定量表;自杀评定量表。
6,PNAS:无线、手持式、非侵入性设备检测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生物标志物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团队开发一种能够非侵入性检测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以及α-突触核蛋白的测试,特别是从唾液和尿液中检测。研究团队在患者的体外样本上测试了该设备。测试表明,该装置与目前最先进的设备一样准确。研究人员计划用这种生物传感器测试唾液和尿液样本。该设备还可以进行改良,以检测其他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即使分析的样本含有其他蛋白质,该设备也表现良好。Tau蛋白较难检测。但由于该设备观察三种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它可以将三种结果结合起来,得出一个可靠的整体结果。
7,JAMA:戒酒一线药物怎么选?
来源:医学新视点
不适当饮酒是全球最主要的可预防死亡原因之一。一项系统性评估和meta分析研究对目前临床上较常使用的酒精使用障碍治疗药物的疗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结合社会心理干预,口服纳曲酮(50mg/天)治疗或阿坎酸治疗可作为酒精使用障碍的一线药物疗法。
8,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经济不平等抑制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发展
来源:亲社会实验室
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大量研究显示,过高的不平等会使整个社会弥漫阶层焦虑的氛围,人际信任不断降低,进而导致更少的利他行为和更多的不道德行为。刚刚步入中学的青少年是否已经能感受到经济不平等的存在,这种感受对青少年社会性的长期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近日一篇研究对1500余名初中学生为期三年的追踪调查,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尤其初一到初二),青少年愈发意识到社会环境中不平等的存在。较高的经济不平等使得青少年认为当前的制度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因而更愿意把资源留给自己,而非帮助他人。
审校: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