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剖析古文观止——荒落的读书笔记(一百一十四)
《古文观止》的第一篇是郑伯克段于鄢,取材于《左传》。 故事比较简单,是说庄公(即郑伯,郑国的君主)的弟弟被他封邑后谋反,然后被他镇压的过程。 但讲故事的方法却不简单,首先主要角色的身份信息、人物关系非常明确,并且只用一段便精准传达了出来,非常厉害。 至于一些配角,基本也没有多费笔墨,要么直接写,要么干脆一笔带过,丝毫不参与主线进行。 由此可见,我国记述故事首先要求的就是凝练,不要跟主线抢戏。 而人物对话方面也非常值得推敲,比如有人建议庄公提前治理他弟弟,用的是“祖制”的名头。而庄公考虑到名声孝道等多个因素,选择拒绝用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天道”。 之后他弟弟做出实质谋逆行为,又有人劝说他时,语气就非常重了:国家没有两个国君,你想干啥?你要是想把君位让给你弟弟,我就去投靠你弟弟;要是不想的话,就把他给宰了,免得多生事端。 直接摆出两个选项给庄公,效果非常有效,没过多久他就动手打败了他弟弟。 然后由于庄公他妈从小宠溺他弟弟,给他弟弟当内应,所以庄公把他妈关起来,并立下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之后就后悔了。 后悔的原因不知道,可能是孝道,也可能是舆论压力,总之就是后悔了。 然后有人听闻了这件事,选择给他出主意,而他出主意的过程也是人精级别的。 首先他没说我是来给庄公出主意的,这点有可能是因为顾及到庄公的面子,也可能是因为他认为直接说出主意庄公不会待见他,他选择以“献礼”的名义去见庄公,这样一来国君就没有拒绝的理由了。 然后见到面后,他在明知道这件事的情况下,以“国君赐下的食物我吃了,但我母亲还没尝过”为由头,去“提醒”庄公他有主意。 庄公也是个明白人,立马通晓了他的意思,便把自己的难题说了出来,并得到了回答。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戏属于十分顶级的献计,在他的规划下一步步完成给庄公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虽然书上没写,但肯定得到了不错的待遇。 对比现在大概就像马云遇到了一个问题,一个打工仔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正常来说这俩人是不可能见面的,但人家就通过规划一步步做到了,非常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