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去泛素化酶USP19通过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促进TANK结合激酶1降解

2023-10-25 23:25 作者:安提海拉生物  |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

        今天推荐的是由深圳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在2021年7月29日发表于Aotuphagy(2020IF:16.016,JCRQ1)的一篇文章,通讯作者是Weilin Chen教授,研究表明USP19(泛素特异性肽酶19)通过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促进TBK1(TANK结合激酶1)降解。

研究背景

        TBK1(TANK结合激酶1)是先天免疫反应所需的必需受体蛋白,但调控TBK1稳定性的机制,尤其是那些通过自噬调节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摘要部分

        在这里,作者证明USP19(泛素特异性肽酶19)通过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MA)与TBK1溶酶体相互作用并促进其降解。作者观察到TBK1具有典型的CMA基序,可减弱参与CMA的关键蛋白的作用或抑制CMA阻止的USP19介导的TBK1降解。此外,巨噬细胞中USP19缺陷导致TBK1升高和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感染后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激活。一致地,小鼠中巨噬细胞特异性usp19敲除导致VSV复制减弱和体内VSV感染抵抗。总而言之,作者的结果表明USP19是TBK1的关键调节剂,并揭示了USP19在CMA介导的TBK1降解和传染病中的作用。

研究内容

1.USP19促进TBK1溶酶体降解     

        TBK1是对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先天免疫反应的关键。为了确定可能调节TBK1稳定性的去泛素化酶,作者将TBK1和DUB表达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并通过免疫印迹法分析去泛素化酶。作者发现USP19可以促进TBK1的降解。免疫印迹法显示,TBK1蛋白水平以USP19剂量依赖的方式减少。此外,与对照组相比,USP19在293T细胞中的过表达降低了TBK1的半衰期。这些结果表明,USP19促进了TBK1的降解。蛋白质降解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生:蛋白酶体依赖性途径和溶酶体依赖性途径。作者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溶酶体抑制剂(CQ)、3-MA或自噬体融合抑制剂Baf-A1处理这些细胞。只有CQ处理能抑制TBK1的降解,表明USP19以溶酶体依赖性的方式促进TBK1的降解。

        由于USP19是一种去泛素化酶,作者接下来探究了TBK1蛋白泛素化状态是否受到USP19的影响。HEK293T细胞转染泛素、USP19和TBK1表达质粒,然后用MG132或CQ处理,作者发现USP19调节TBK1降解与泛素无关。此外,USP19的过表达并不影响TBK1的聚泛素化。作者接下来研究了USP19的去泛素化酶活性是否影响TBK1蛋白水平。作者构建了一个含有C607S替换的无酶USP19突变体质粒(Flag-USP19 C607S)。免疫印迹分析表明,USP19促进TBK1的降解与它的去泛素化酶的活性无关。

图1.USP19以溶酶体依赖性方式促进TBK1降解

研究结论:USP19以溶酶体依赖性的方式促进TBK1的降解,但与USP19的去泛素化酶活性无关。

 

2.TBK1通过其激酶域(KD)与USP19泛素特异性肽酶(USP)域相互作用

        为了研究USP19是否可以与TBK1相互作用,作者在293T细胞中表达了Flag-USP19和MYC-TBK1质粒并进行了免疫共沉淀试验。作者观察到USP19与TBK1相关。由于TBK1是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的重要受体,作者还在HeLa和THP1细胞中检测到USP19和TBK1之间的内源性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些结果,作者进行了体外结合测定,结果表明USP19可以在体外与TBK1相互作用。作者的结果还表明USP19 C607S可以与TBK1相互作用。此外,作者构建了三个截断的TBK1突变体来探索哪些域介导了与USP19的这种相互作用。这些截断突变体的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TBK1ULD+CC域截断突变体无法与USP19相互作用,而TBK1WT、KD和KD+ULD仍可与USP19相互作用。这些数据支持TBK1通过其激酶域与USP19相互作用的假设。

图2.USP19与TBK1相互作用

研究结论:USP19和TBK1分别通过它们的USP和激酶结构域相互作用。

 

3.USP19通过伴侣蛋白介导的自噬促进TBK1降解     

        接下来,作者研究了USP19对TBK1的负向调节的机制。以前的研究表明,USP19促进自噬,作者的数据证实,过量表达USP19,而不是USP19 C607S增加了HeLa细胞的LC3B裂解。然而,作者还发现,只有溶酶体抑制剂CQ可以抑制TBK1的降解,表明USP19促进TBK1的降解与巨噬作用无关。

        此外,在比较不同物种间TBK1的氨基酸序列后,作者发现TBK1表现出一个典型的CMA基序(KFDKQ),表明USP19可能以CMA依赖的方式促进TBK1的降解。LAMP2A和HSPA8是参与CMA的核心蛋白:HSPA8识别目标蛋白的CMA基序并与之相互作用,而位于溶酶体膜上的LAMP2A则促进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进行降解。免疫荧光染色显示,USP19与TBK1和LAMP2A共同定位,共同免疫沉淀实验表明,USP19与TBK1、LAMP2A和HSPA8相互作用。此外,作者还通过溶酶体分离实验证明了TBK1和USP19蛋白在溶酶体中的存在。就其对TBK1稳定性的影响而言,LAMP2A或HSPA8的过表达增强了USP19介导的TBK1降解,而CQ处理则抑制了它。作者接下来构建了一个TBK1CMA-动点突变体质粒,含有Q588A的替换(MYC-TBK1Q588A),并将MYC-TBK1或MYC-TBK1Q588A质粒转染到有或没有Flag-USP19质粒的tbk1-基因剔除的RAW264.7细胞。结果显示,USP19没有促进TBK1 CMA基序突变体蛋白的降解。有趣的是,USP19的过表达增加了LAMP2A和HSPA8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促进了HSPA8和LAMP2A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发现表明,USP19可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调节LAMP2A和HSPA8的mRNA表达。重要的是,siRNA介导的对LAMP2A或HSPA8表达的敲低抑制了USP19介导的TBK1降解。VER-155,008是一种可以抑制CMA的HSPA8抑制剂,而Torin1是一种可以诱导CMA的强效mTOR抑制剂。当作者用VER155,008处理HeLa细胞时,作者观察到USP19调节的TBK1降解大大减少;相反,Torin1处理明显促进USP19调节的TBK1降解。

图3.USP19通过CMA依赖性自噬途径促进TBK1降解

研究结论:USP19通过CMA促进TBK1的降解。

 

4.USP19通过促进TBK1降解负向调节IFNB产生和细胞抗病毒反应

        TBK1是一种必需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参与病毒触发的I型IFN信号传导。作者设计了一个USP19特异性siRNA来探索USP19是否调节了TBK1依赖性抗病毒反应。qPCR和ELISA显示USP19敲低增强了VSV诱导的THP-1或HeLa细胞中的IFNB1表达,但CMA抑制剂并未进一步促进IFNB1表达。THP-1或HeLa细胞中的USP19敲低也显着促进了VSV诱导的CCL5和CXCL10 mRNA表达,表明USP19通过促进CMA介导的TBK1降解负向调节细胞抗病毒免疫反应。

        病毒感染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I型干扰素,然后触发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通路的激活以及干扰素刺激基因(ISG)的表达。作者发现这些ISG在USP19敲低细胞中的表达增加,并且用VER-155,008处理的USP19敲低细胞和对照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为了观察细胞中VSV的复制,作者用GFP标记的VSV感染了THP-1和HeLa细胞。与对照细胞相比,USP19敲低细胞中的GFP荧光强度显着降低。流式细胞术分析证实,与对照细胞相比,USP19敲低细胞中GFP+细胞的百分比显着降低。作者还测试了内源性TBK1水平,结果表明USP19敲低明显抑制了内源性TBK1降解。这些结果表明,USP19敲低通过抑制TBK1降解来增强IFNB产生和细胞抗病毒反应。

图4.USP19负向调节VSV诱导的IFNB产生和THP1细胞中的抗病毒反应

        为了表明USP19靶向TBK1以负调节抗病毒反应,作者进行了IFNB1和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ISRE)启动子报告基因检测。过表达USP19抑制了TBK1,上游调节因子DDX58/RIG-I和MAVS过表达诱导了IFNB1和ISRE启动子活性。免疫共沉淀分析结果显示USP19和DDX58、MAVS、IRF3、IFIH1/MDA5、CGAS或STING1之间没有相互作用。这些数据表明USP19通过促进TBK1降解负向调节TBK1依赖性细胞抗病毒反应。

图5.USP19通过靶向TBK1负向调节抗病毒信号

研究结论:USP19通过促进TBK1降解负向调节IFNB产生和细胞抗病毒反应。

 

5.敲除人PBMCs中的USP19促进VSV诱导的IFNB产生和细胞抗病毒反应

        为了探索以上发现的潜在临床价值,作者接下来探究了USP19对原代人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细胞抗病毒反应的影响。USP19-siRNA 处理抑制了 PBMC 中 USP19 的表达。感染VSV后,USP19敲低PBMC表达更高水平的IFNB1 mRNA,且产生比VSV感染的对照细胞更多的IFNB蛋白。在感染了VSV的USP19基因敲除的PBMC中,病毒的复制受到了抑制。同样,经VER-155,008预处理的USP19-基因敲除的PBMCs也没有表现出比USP19-基因敲除的PBMCs更强的病毒反应。接下来,作者探究了USP19对VSV诱导的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TBK1蛋白的表达在USP19敲低的PBMCs中大幅上升,这表明USP19通过靶向TBK1而对抗病毒反应产生了消极影响。最后,作为干扰素的下游信号分子,STAT1和STAT2在USP19基因敲低的PBMC感染VSV后明显增加。

图6.USP19的敲低促进了人PBMC的细胞抗病毒反应

研究结论:USP19对IFNB的产生和细胞的抗病毒反应有负向调节作用。

 

6.USP19缺乏通过抑制CMA介导的TBK1降解增强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I型干扰素的产生和抗病毒反应

        为了进一步研究USP19在体外和体内抗病毒信号传导中的作用,作者构建了Usp19fl/fl小鼠。qPCR分析表明,usp19敲除显着促进了VSV或转染的poly(I:C)诱导的小鼠色调巨噬细胞中的Ifna4和Ifnb1表达,而VER-155,008没有这种效果。在来自Usp19fl/fl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中,作者发现USP19负向调节单纯疱疹病毒(HSV)诱导的Ifnb1、Ifna4和Isgs mRNA表达。此外,作者的结果表明,Ifnb1 mRNA在usp19基因敲除巨噬细胞中以较高水平表达,这些巨噬细胞受到Toll样受体刺激物的刺激。这些结果证实USP19通过靶向TBK1负向调节Ifnb1表达。同样,在VSV感染的巨噬细胞中敲除usp19表达更高水平的Ccl5和Cxcl10 mRNA和Isg mRNA。此外,敲除usp19的小鼠腹膜巨噬细胞在OAS1和EIF2 AK2/PKR下游表达更高水平的I型干扰素。另一方面,巨噬细胞中USP19的缺失导致LAMP2A蛋白表达降低,表明usp19敲除削弱了巨噬细胞中的CMA。作者接下来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监测VSV复制,以检测VSV-GFP感染后的GFP阳性细胞。结果表明,与Usp19 WT细胞相比,usp19缺陷降低了GFP强度和GFP阳性细胞的百分比。VSV RNA水平的qPCR分析也表明usp19敲除显着抑制了VSV复制。

        作者进一步研究了USP19对VSV诱导的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在usp19基因敲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VSV感染后IRF3磷酸化和TBK1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而其他参与VSV诱导信号通路的蛋白质不受影响,表明USP19靶向TBK1并促进其降解以负调节抗病毒反应。最后,在usp19基因敲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VSV感染后STAT1和STAT2磷酸化显着增加。

图7.巨噬细胞中的USP19缺陷通过抑制CMA介导的TBK1降解增强了VSV诱导的I型干扰素产生和抗病毒反应

研究结论:USP19缺乏会增强I型干扰素的产生并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VSV诱导的病毒信号激活。

 

7.USP19缺陷增强了宿主对VSV感染的反应

        在体内,作者通过腹腔注射VSV对Usp19fl/fl小鼠、usp19fl/flLyz2-Cre小鼠和VER-155,008预处理的usp19fl/flLyz2-Cre小鼠进行处理。qPCR分析显示,VSV感染后,usp19fl/flLyz2-Cre小鼠在各个器官表达的Ifna4和Ifnb1水平高于Usp19fl/fl小鼠,而且VER-155,008处理并没有进一步促进VSV感染后usp19fl/flLyz2-Cre小鼠的Ifna4和Ifnb1表达。在usp19fl/flLyz2-Cre小鼠或经VER-155,008处理的usp19fl/flLyz2-Cre小鼠的这些器官中,VSV滴度和复制明显低于Usp19fl/fl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结果也表明,与Usp19fl/flLyz2-Cre小鼠的血清相比,VER-155,008预处理的usp19fl/flLyz2-Cre小鼠血清中的IFNB产生量明显增加。作者还观察到,与Usp19fl/fl小鼠相比,感染VSV后,usp19fl/flLyz2-Cre小鼠肺部的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组织损伤轻微,而usp19fl/flLyz2-Cre小鼠的炎症细胞浸润与VER-155,008预处理的usp19fl/flLyz2-Cre小鼠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更重要的是,与Usp19fl/flLyz2-Cre小鼠相比,usp19fl/flLyz2-Cre小鼠在总体存活率方面表现出对VSV感染的高度抗性。

图8.USP19巨噬细胞缺陷小鼠表现出对VSV感染的抵抗力

研究结论:USP19抑制IFNB的产生,并抑制体内VSV感染情况下的抗病毒先天反应。

图9.USP19在通过CMA调节TBK1降解中的作用示意图


 

结论与讨论

        总之,作者的结果确定了USP19通过CMA促进TBK1降解的新功能,并表明USP19通过上调LAMP2A和HSPA8表达促进CMA,但详细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一发现表明, USP19在针对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为某些传染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Thank you!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15548627.2021.1963155

 


去泛素化酶USP19通过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促进TANK结合激酶1降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