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清华云讲坛】王南:《千年一窟看云冈》完整版

写在文前
本视频出自“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系列,共4期:
- 2020.06.06 贾珺:《千年一园看晋祠》
- 2020.06.13 王南:《千年一窟看云冈》
- 2020.06.20 王南:《千年一塔看应县》
- 2020.07.05 刘畅:《千年一寺看佛光》

(△图:今山西省行政区划图)

(△图:北魏前期地图)
P2:《千年一窟看云冈》
出版时间: 2020年6月13日
主持人:
- 王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
- 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笔记大纲
一、基本背景
- 营造学社
- 石窟寺建筑
- 石窟寺传入中国的路线
二、云冈石窟概述
- 概述
- 分期
三、云冈石窟的主要窟形
- 类型1:塔庙窟
- 类型2:大佛窟
- 类型3:佛殿窟
- 3号窟(未完成窟)
四、其他重要介绍
- “飞天”的变化
- 云冈石窟开凿思路
-----------------分割线--------------------
一、基本背景
1.营造学社
- 中国第一个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
- 1930年2月,北平成立;1946年停止活动
-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莫宗江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第一次赴山西调查大同古建及云冈石窟(最初目的是测绘辽金的寺庙)
2.石窟寺建筑
- 石窟寺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类型(云冈石窟是古建筑群)
- 云冈石窟
- 在《魏书》《水经注》《续高僧传》里名:武周山石窟寺/灵岩寺
- 是一个大型石窟寺庙群,有建筑中的建筑;① 石窟里雕刻了非常多北魏时期的木结构的建筑图像;②外域的建筑形象
- 为什么要用石头建造石窟寺?——与天地共久长(该说法见于金代重修云冈石窟的碑文里)

3.石窟寺传入中国的路线
资料源于:宿白-《中国石窟分布图》
宿白(1922-2018):考古学家、北大教授,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著有《白沙宋墓》《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等

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 敦煌-莫高窟→ 凉州(武威-天梯山)→ 大同-云冈石窟(后以大同为中心,辐射四周)
→ 向南:北魏迁都后的首都洛阳
→ 向东:河北、山东
→ 向北:辽宁义县
→ 向西:凉州石窟、敦煌
云冈石窟的分期
概述:
- 大同市向西16公里;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113ºE,北纬40ºN),东西长约1千米;
- 200多个大小窟(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
- 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
- 大小造像59000余尊(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
分期(石窟形制/造像内容/样式发展)
- 早期:16-20号窟(昙曜五窟)/460-465年
- 中期:16号窟以东/465-494年
- 晚期:20号窟以西/494-524年(迁都洛阳后;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

重要的石窟类型
- 塔庙窟:39窟(经典代表)、6窟
- 大佛窟:18窟、
- 佛殿窟:9、10号
----------------------
【类型1】——39窟(塔庙窟)

- 云冈晚期(494-525年)规模最大的洞窟
- 参观方式:顺时针方向绕塔一周
- 塔心柱:中央置五级方塔,高6米,每层四面開龛各龛间雕出有收分的方柱,柱上雕枋,各层均出密檐瓦垄,檐下施一斗三升与人字形拱,方形塔基,



- 圆拱形窟门,楣内饰忍冬纹,窟门上方两明窗,窟内四壁雕刻千佛。
追溯石窟寺的历史起源
- 石窟建筑起源于印度(禅修石窟-僧房窟)

- 佛教早期,佛塔及佛的象征→塔庙窟



塔庙窟的中国版:
- 印度佛塔入中国,进行了本土文化的融合:上累金盘,下为重楼→ 把佛塔缩小为塔刹置于顶,下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楼阁形式
- 为何是楼阁形制:汉武帝,方士,仙人好楼居
- 云冈约有>120座塔的形象;最高的塔9层

第6窟:塔庙窟形制
- 完成于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之前。
- 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高约14.4米,上下两层均四面设像,2层的四个转角处,立了四座九层塔
- 该窟现存各类佛教造像2900余尊
佛像在中国的本土化
影响云冈最重要的2种佛像:
① 犍陀罗风格
- 犍陀罗:古印度的西北边(今巴基斯坦境内),受亚历山大东征影响,佛像带有希腊雕刻的风格
- 佛像的头发是希腊式卷发,高鼻深目,像希腊美男子(希腊雕刻里的太阳神阿波罗);身披罗马式长袍,衣纹是凸起来的



② 笄多风格(印度本土)
- 头上是螺发
- 脸是印度面孔
- 衣服:湿衣佛像



20窟
- 昙曜五窟一字排开,20窟是最矮的一尊(其他大佛都在窟的深处,20窟前面的墙壁坍塌了)
- 受到犍陀罗风格的影响
中国佛像的本土化
- 眼珠:传统佛像的“有眼无珠”(佛在沉思的造型)→ 中国式佛像“加上了眼珠”(画龙点睛,悲天悯人)
- 褒衣博带(古代儒生的装束,宽袍、系阔带):北魏汉化改革→ 北魏2期(偏后期)的佛像穿上了南朝士大夫的袍子





5窟(最美微笑佛)
- 早期佛像庄严肃穆→ 后期微笑、慈悲、慈眉善目


3期
- 褒衣博带装束
- 消瘦、 削肩膀→秀骨清像

云冈石窟早期的建筑形式:
- 洞窟壁面以外的8m,建有木结构建筑的





粱孔(木结构)

【类型2】——18窟(大佛窟)
- 造像组合完整,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身披千佛袈裟,
- 窟门西侧有造像题记《大茹茹造像记》,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柔然可汗南侵平城时,柔然族皇后前来游览武州山石窟寺所留。

- 崇高(高山仰止;巨大体量的事物给人以震撼和精神提升)
- 千佛袈裟
- 小拇指连接佛像本身
- 佛手的造型是佛像的第二表情



18窟展开图
以主尊大佛为中心,两侧胁侍佛、菩萨、弟子对称布局,大小区分,成双成对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一幅尊卑有序、构图完整的经典画面,营造出极其神圣、庄严的宗教气氛。
- 主尊
- 胁侍佛
- 胁侍菩萨:女性化的魅力
- 10个弟子:只雕上半身(体现站在后排),隐没在石头里(像来自另一个世界里)
- 小龛里的佛
- 千佛






胡人形象

岁月侵蚀的美感;时间留下的礼物
飞天
- 20窟侧面有一个飞天


古代匠人帮助飞天“减肥瘦身”
- 犍陀罗风格时期:胖胖的小天使
- 克孜尔石窟:“黑白双煞”(双飞的飞天)
- 云冈早期:双飞天/四飞天绕着莲花转(有动感)
- 云冈晚期:秀骨清像、衣袂飘飘→ 洛阳(很浅的浮雕、衣袋在飘)
- 唐代飞天:敦煌壁画









【类型3】——佛殿窟
双窟的来源(学者猜测):
- 孝文帝+文明皇太后冯氏共同执政
基本形式——前廊后殿
- 前面是走廊,后面是主要的佛窟
- 像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佛殿


前廊
- 分成上、中、下三段;嵌入非常多的佛龛和塑像























3号窟(未完成窟)

石窟是如何开凿的
巨大的双窟



昙曜五窟
最高7丈,次之6丈




补充:
- 云冈石窟各窟说明(来源:云冈官网):https://www.yungang.org/detail/515.html?_isa=1
- 纪录片:《云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G4y1R7vD/?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4a2659ff19f6a69ceac1d87df84d43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