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德林|众妙之缘-2024全国百位书画家名人录

2023-12-02 15:26 作者:北京墨真书画  | 我要投稿




【艺术家简介
 

张德林  又名得灵,号净圆,慧林居士,别署百荷堂主。1963年出生于安徽省来安县。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安徽书画院副院长、新疆教育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院书画中心特聘研究员、曾为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创研班助理导师、中国囯家画院曾来德书法工作室助理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名家专项课题高级研修班导师。


作品鉴赏



德林学书,路径广博,取法正大。由赵字立基,上追二王,并兼采黄山谷之纵肆,参汉隶碑版之厚重宽博。其学习之脉络,不求一点一划之逼似,而求理法之贯通。……德林近年之书作,颇有独特旨趣,摒弃繁华,一归平淡,追求古朴冷逸,颇有八大、弘一等佛家书法之趣味。当代学习传统书法者,每多泥古之辈,德林由传统法帖而明古人法理,融合自我之心性,推陈出新,出独特之格调面目,此诚难能可贵者也。比之书坛各类展览中,千人一面之所谓传统书风,觉德林之书作,愈加清奇可爱也。德林书作,线质苍古,下笔有屋漏痕、印印泥之妙,用墨尤见精神,结字亦于古法之中,亦每有新意,其书风已相当成熟。 ——曾来德


他对艺术,对人生有他独到的一种追求。他愿意舍弃很多世俗、繁华的东西,愿意为艺术,为美的追求来奉献自己所有的智慧,这一点我特别地佩服。从笔墨上我们可以看到,他舍弃了以前很多相对浮于表面的比较花哨的技术追求,敢于放弃那些东西,然后往深了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我认为这个是他有意地舍弃形,舍弃技,而向神,向道这个层面去追求。这恰恰意味着他的艺术在走向深度,走向更高的境界。——叶培贵

    净圆居士书法出入弘一一路,又广师百家,自成一格,圆浑高古,秀骨沉静。余观今人书多矣,惟净圆书足观,余子不足道也。——陈传席


早闻德林大名。观其书,见弘一,见八大,见二王,见古贤。又观,化弘一,化八大,化二王,化古贤。再观,非弘一,非八大,非二王,非古贤。弘一、八大之神,古人之气,化为自家内力也。何也?禅心相通,佛果同道,古今通会,书我真心。书法者,心修之体,身行之实。笔端,出于指端,指端系于身,发于意,生于心。心源通慧,而身无不适,手无不畅,意无不快。欲书之时,运乎于心,力乎于腕,行乎于指,见乎于锋,淋漓于纸。入于观者之目,会其神,通其心,动其情,感其怀,而无不畅快哉。                                                 ——褚哲轮                 


德林兄是沈鹏工作室和曾来德工作室的助教,师弟龚小膑2011年就读沈鹏书法创研班时,曾经感慨地对我说,张德林书法功底不凡,最难得的是全面,各种书体都下过很大功夫,精到而且成体系。这一点,在书法圈里是不多见的。这种深厚的功夫,来自于他常年不懈的苦学精思……观其用笔,锋芒内敛,含而不露;视其结构,不见一丝夸张和机巧,却又暗含张力;审其取势,上下呼应、左右顾盼,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成之后悬壁细品,整张作品如浑金璞玉,不事雕琢却又一派天成,让人感觉无可增损、也不能改动一处。细察师承源头,竟不知其所自,亦不知其所之,但让人觉得无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是合情合理的,如同那句著名的禅门偈语“从来处来,到去处去”。德林兄的书法,颇有大匠不斫的感觉,已经接近他自己的艺术理想——返璞归真、鲜活静谧、欢喜自在的禅境。让我想起怀让禅师的机锋:“说似一物即不中”。                                                    ——杨 武


弘一法师李叔同之禅意书法一直令我心动而神往,面对其作品,有一种“一切动乱到此为止”的安详静谧之感,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北宋黄庭坚之书法也富有禅意,但它表现的是另外一番境界,长枪大戟,纵横争折,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美。这一动一静,尽管感觉不同,但内在的含蕴却有共通之处。


张德林书法对以上两者进行了巧妙地取舍和融合。他前些年书法以黄庭坚一路大草和魏晋风格的小楷为主,草书飞动张扬,点画精到,气势磅礴,很富有艺术感染力。小楷静穆平和而不显板滞,字里行间蕴含着很多细微的变化。无论是大幅还是小品,都注重内在的精神气质的充分表达,而不是仅从外在形式上去惊世骇俗。他近年来越来越注重含蓄和内敛的东西,因此,反映到书法上,他逐渐舍弃那些过于张扬外露的因素,把二王、颜真卿、黄庭坚和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等人书法当中的那些含蓄而内敛的因素自然而然充分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这种风格最大的特点就是线条凝练而不浮滑,点画精到而富于变化,章法浑融而不显板滞,气息古雅而耐人品读。                    —— 傅德锋
                        


近来一睹张兄作品,判若两人,绝去烟火,内敛古淡,清静简远,显然已入禅宗境界。德林兄身处闹市而得禅心佛境,令人叹服。细细品味其书之格调,虽然意象腾骧的气势没有了,倒是多了一分古朴与恬静、自在与欢喜,必令有阅历者方能妙悟。这个历程的转变,颇循弘一法师之辙。书为心画者,于此可见一斑。德林兄的书法,可以概括为“凈”、“圆”(如其法名净圆)。“凈”者,不垢不染,绝去俗尘,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圆”者,处事透彻,圆融圆照,君子不器,变通有方。这是人生之感悟。其书迹化为点画,自然是清灵婉妙,圆润内擫。字字稳妙而少联属,行行空灵而有贯通。行气如虹,神明自得。睹迹明心,赞德林之超越;觅情见性,慕凈圆之修为。元人以后视书法为心法,此言不虚。最后之修炼,自在人格之提升。形式之最后价值必打动人之心灵,富于启迪。


闲品其书,实在观人。虽然,我还在俗世中流连,然仰望苍昊,契入冥界,亦能透色相而超鸿蒙。德林五十求变,可知天命,其书之由勇猛精进转向清凈圆润,本身人生之幻灭与再生。 ——  丘  若

              张先生德林,予之挚友也。少喜书画,醉心翰墨,后问教于江左书学重镇黄惇先生,于书学书史,早具根底。壮岁北游京师,从沈先生、张荣庆先生、曾来德先生等当世名家游,并与诸师友交相问难,眼界日开,书艺大进。不数年,以书艺名动京城。披其作品,骨力沉厚,真气弥漫,若前人所谓屋漏屈铁,兼而有之。其雄峻苍茫之境,非老笔不能至……难得如德林先生者,不计世俗之名利,修学好古,复师古而不泥古,博采百家,自成家数。先生性简淡,布衣蔬食,不改其乐,并以笔墨作佛事,参禅悟道,每有所得。与先生交游,潇洒不拘,为极堪友者。——耀文星 

                       德林先生不计得失,善待生命,视艺术为信仰,化苦修为享乐,淡泊浮华,朴素本真,与万物万情达至和谐相安的哲人状态,最有可能使其作品达到《金刚经》所阐述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的寥寥无痕之境界。


如今,居住京城的张德林,由于几十年来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与苦修,终以其独特的书法风貌和鲜明的艺术个性立于书界,并业已声名鹊起,同道瞩目,世人称羡。得其书者,如获至宝,喜之藏之。而德林先生仍是从容淡定,勤奋耕耘,简衣素食,心性逍遥。他逍遥于超然光明的艺术境界里,掘取着亦幻亦真的玄妙法门,因充盈以沉淀的激情,天性本真,故,“我之为我,心在法在。”所以,张德林智慧地延续着艺术的发展规律,改变增益着曾所不足,一如既往地深修顿悟,取舍自如,以禅悟道,以道观法,以法写心。遂,他的字便更加的质实而空灵。——刘洪郡


张德林笔下早先的流动已经为现在的滞重所替代,而起笔、收笔没有刻意方圆,行笔没有故作震颤,可以说是在全力以赴地自然书写,而真、行、草错杂运用,使得书写节奏变化得自然而然又出人意料,点画的纤秾变化也明显可见他对整体效果的有意控制,如此这般,其间若没有匠心经营,相信是无法做到的。韬光养晦、慧而不用、大巧若拙……品读张德林作品,会让人联想到徐生翁、弘一、赵冷月、谢无量,当然他不一定直接得法于诸家,但起码可以说,在审美取向上与上述诸家有相通之处,表现上也不少相近的地方。这种格调与气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不是广受追捧的,因而张德林的选择与坚持,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他的作品也因之更值得关注。                                                       ——魏春雷



















张德林|众妙之缘-2024全国百位书画家名人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