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侯马铸铜遗址发掘简报
1992年侯马铸铜遗址发掘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文物 1995-02-15
1992年6~8月,我站配合平阳机械厂基建,发掘清理遗址600平方米。根据钻探资料,在施工区南部布方7个,北部布方17个,二者间距18米。此发掘地点南距原22号出土陶范地点约200米,北距牛村古城南墙约300米。发掘情况曾见诸报道①,经初步整理,现简报如下。
一 文化堆积
本发掘区曾受较大破坏,局部遭到彻底破坏,大部地区第一层多已无存。现以探方T1北壁为例,说明发掘区文化层堆积情况。
第一层。耕土层,被现代垃圾和其他杂物坑破坏,仅存一小部分。厚度约10厘米。
第二层。黄褐土层,土质较硬,纯净,偶见有少量陶瓷碎片。厚约40厘米。
第三层。浅黄褐土层,内含较多的料噩石。结构紧密,有大量的鬲、豆、盆、罐等陶片。厚约15厘米。该层下遗迹间关系较
复杂,未见有第四层(图一)。
此次发掘共清理灰坑152个,夯土1块,残窑1处,墓葬4座,遗迹现象均处于
遗址第三文化层下。
灰坑 152个。平面形状有圆形、长方形、椭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等。剖面形状有袋状、简状及圈底坑等。大小不一,大多出土有陶片,部分单位出土铸铜陶范及与之有关的遗物。举例如下。
H79 位于T9东部和T10西部,开口于第三层下。平面形状呈带把刀形的袋状坑,方向约270°。有八级台阶,大多数陶范出土于坑底部,其中亦有部分陶片。陶范多已破碎,从发掘情况看是从坑口倾倒进来的,在坑底还发现绿色粮食腐朽遗存,据此推测此坑原系贮藏粮食等物的窖穴,废弃后堆积了大量的陶范、陶片等。坑口长3.2、宽2.6、深3.18米(图二)
H33 位于T3东部,开口于第三层下。圆形袋状坑,西侧部分被H51打破,形制比较规整,灰褐土,陶片较多,坑底比较平整,西侧内凹一小部分。约口径1.56、底径1.96、深1.5米(图三)
H84 位于T11东北部,开口于第三层下。长方形筒状,内填浅灰土,土质松软。出土有陶片、陶范等物。坑口长1.9、宽0.8、深约0.65米(图四)。
墓葬 4座。其中M1、M5为长方形竖穴单人葬小墓,无葬具痕迹。M2、M4形制较大,M2未发现随葬器物。M4位于T3东部,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底与墓口大小相同。口长2.9、宽1.7、深4.5米。骨架腐朽严重,葬具为一棺一椁,椁盖板宽0.2、隔缝0.05、厚0.06米。椁灰残高0.9;棺板厚0.04、残高0.15米。随葬器物位于棺椁之间棺的东部。计有陶鬲1、陶
鼎1、陶豆2、陶壶1、石圭15件。
窑 1座(Y1)。位于T15东北部,仅残存底部,平面略呈椭圆形,周围发现有较多的陶范碎块;南北两壁剖面呈袋形,底部西高东低,有一层红烧土。在底中部发现有一直径约0.16米的圆形未经烧烤遗迹。南北两壁残存窑壁,四周皆生土,为半地穴式窑炉。残口约长0.7、宽0.54、残高0.15米。在窑周围地层和灰坑中发现了大量的陶范及与铸铜有关的遗物(图五)。
二 出土遗物
遗址出土有陶器、铸铜陶范及骨、石、角器等。
(一)陶器
出土器物中以陶器为最多,经初步整理,在152个灰坑中复原陶器105件。种类有鬲、盆、豆、罐、壶、瓮、甑、钵、孟、釜、鼎、鉴、篮、杯、盘、器盖及瓦等。其中以豆、盆最为多见,其次为鬲、罐。鬲 多为夹砂灰陶,分为折沿、斜沿、卷沿、垂沿等多种。主要介绍3种类型。
1型 夹砂陶质,斜折沿。分5式。1式 标本T12H92:1灰褐色,竖行中绳纹。钝方唇,矮颈,肩微鼓。腹部饰弦纹一道。口径13.6、残高10厘米(图六:8)。
2式 标本T21H152:1浅灰色,交叉中绳纹。方唇,矮颈,肩部较1式外鼓。口沿残长9.6、高9.4厘米(图六:7)。
3式 标本T8H87:1灰色,交错绳纹较细,腹下部变粗。方唇,颈高,肩部鼓起,肩腹部有拍痕。口径22.5、高33厘米(图六:3)。
4式 标本T16H108:8灰褐色,斜行中绳纹。厚口沿,沿面有一凹槽,肩圆鼓,腹部有压印凹坑一周。口径20.2、残高9.2厘米(图六:4)。
5式 标本T5H44:1黄褐色,中绳纹较深。口沿外及颈部贴附泥条一周,圆鼓肩。腹饰附加堆纹一周。口径35、残高31厘米(图六:6)。
I型 夹砂陶质。口外卷,窄斜沿。分5式。
1式 标本T1H26:2灰色,竖行中绳纹较规整。束颈,腹壁略直,肩部不明显,裆略高。颈部绳纹经轮磨。口径18、高19.6厘米(图七:5)。
2式 标本T1H26:1红褐色,中绳纹较深。领较直,腹上部鼓起,略起肩,裆略高。残高18厘米(图七:2)
3式 标本T5H78:1灰褐色,中绳纹。器形较小,腹圆鼓,腹部饰弦纹一周。残高6.3厘米(图七:4)。
4式 标本T8H104:2灰色,中绳纹较深。颈部绳纹经轮磨,肩部鼓起,平裆。口径23、高37厘米(图七:3)。
5式 标本T3H51:1灰色,绳纹肩部略细,较规整,肩以下较粗且交错散乱。肩耸起,裆微下垂。口径16.4、高18.8厘米(图七:1)。
Ⅱ型 夹砂黑灰陶,夹砂含量较低。垂沿,肩部斜行绳纹。分3式。
1式 标本T8H104:1宽沿外斜。口径21.8、残高6厘米(图六:1)。
2式 标本T9H64:1沿略窄,外斜,肩鼓。口径16、残高11.2厘米(图六:2)。3式 标本T9H79:44沿几乎贴于颈上,肩鼓,上有一小泥饼。残高6.8厘米(图六:5)
盆 有折沿、卷沿、平沿及小盆等多种。主要介绍2种类型。
I型 泥质灰陶,饰绳纹。小方唇,沿外斜折。分5式。
1式 标本T8H93:3斜行细绳纹较浅,表面有压磨痕。腹壁略弧,内收较缓。口径38.4、残高9.2厘米(图八:1)。
2式 标本T12H92:3绳纹浅细规整。略显颈部,下腹略内收。残高12厘米(图八:8)
3式 标本T1H54:3斜行绳纹略粗较规整。腹上部微鼓,下内收。口径40、残高12厘米(图八:2)。
4式 标本T9H100:10腹上部饰绳纹,较细且略乱。颈部斜直略外折,下腹内收。口径32.5、高23厘米(图八:5)。
5式 标本H13:2略交错斜行绳纹,较粗深。口沿缘部斜压花边,颈外折,腹斜内收。残高9.2厘米(图八:11)。
I型 泥质磨光灰褐陶,斜沿。分5式。
1式 标本T1H26:53沿面饰暗弦纹,腹上部饰暗方格纹一周。敛口,圆方唇,斜沿较宽,颈直且稍高,下腹内收。口径20、残高12.8厘米(图八:4)。
2式 标本T4H60:7纹饰同1式。敛口,方唇,斜沿略窄,颈直,下腹内收。口径19.6、残高11.2厘米(图八:7)。
3式 标本T13H110:1纹饰同1式。敛口,方唇,窄斜沿,沿面略凹,短直颈,下腹略内收。口径18、高12厘米(图八:9)。
4式 标本T14H129:9沿面饰暗弦纹。敛口,方唇,窄斜沿,沿面略凹,短颈,下腹缓内收。口径18、残高10厘米(图八:12)。
5式 标本H13:3沿面及腹上部饰暗弦纹。口微敞,小方唇,窄斜沿,下腹微内收。
口径24.8、高16.8厘米(图八:10)。
另有一种浅腹平底盆。标本
H13:4泥质灰陶,腹上部饰浅细绳纹一周。方唇,窄沿略翘,斜直腹。口径24、高9.4厘米(图一三:5)。
豆分为盖豆、浅平盘豆、折盘豆和矮柄豆等几种。主要介绍3种类型。
盖豆 身皆子口,均不见盖,除随葬器物外均残,难以成套。分5式。
1式 标本T1H26:5泥质磨光黑皮灰陶。腹上部饰暗方格纹,有凸弦纹一周;下部有暗弦纹。敛口,宽斜沿,小方唇,子口面较宽,腹较深。口径13.6、残高10.4厘米(图九:6)。
2式 标本T23H142:2泥质磨光黑皮灰陶。腹上部饰不甚明显的暗方格纹,内壁有数道凹弦纹。敛口,舌面斜,窄子口上有一凹槽,腹略深。口径15.6、残高9厘米(图九+5)。
3式 标本T19H121:1泥质灰陶。腹部饰暗弦纹及小弦棱数周,内壁亦然。舌较长且内收,上有凸棱,子口面狭窄,腹较深,喇叭形座。口径19、高17.4厘米(图九:1)。
4式 标本T3H33:5泥质深灰陶。腹上部有瓦纹数周,身下部饰暗弦纹。舌内收,子口面略窄,豆腹浅,喇叭形座。口径16、高16.2厘米(图九:10)。
5式 标本T13H101:3泥质灰陶,腹中部有凸弦棱一周,下部有弦痕数周。舌较长且内收子口面略同4式,腹浅,喇叭形座,座沿略翘起。口径16、高16.2厘米(图九:11)。
I型 折盘外棱明显,豆柄较高。分5式。
1式 标本T4H8:1泥质磨光深灰陶,盘内外、柄及座皆饰暗弦纹。盘较深,内底下凹,座底面起棱。口径12.8、底径9.6、高19.6厘米(图一〇:1)。
2式 标本T25H151:2泥质深灰陶,纹饰同1式。盘较深,内底心有一小圆乳突,座底面起棱。口径12.8、底径8.6、高19.4厘米(图-O:6)。
3式 标本T8H104:3泥质灰陶,盘内底饰暗弦纹数周,外圈怖锯齿纹一周,身外饰暗弦纹。盘浅,内底凹,喇叭形座。口径12.8、底径9.2、高20厘米(图一〇:5)。
4式 标本T1H16:1泥质灰陶,盘内壁饰暗弦纹。盘浅,内底略凹,喇叭形底座。口径12、底径8、高16.8厘米(图一O:2)。
5式 标本H13:1泥质灰陶,素面。盘浅,心凸起,喇叭形座。口径11.6、底径7.7、高16厘米(图一O:4)。标本T10H111:1仅存盘,泥质磨光黑皮灰陶,内壁饰暗弦纹。盘下刻一字,似为“先”字(图二八:3)。口径12、残高4厘米(图一O:3)。
I型 折盘外壁圆钝,高柄。分5式。
1式 标本T9H100:8泥质磨光灰陶,柄及座饰暗弦纹。盘较深,内底凹下,座底面起棱。口径13.6、底径9、高18厘米(图九:2)。
2式 标本T1H26:7泥质磨光灰陶,盘内外饰暗弦纹,柄有凹弦纹。盘较深,座下凸棱较1式靠上。口径12、底径7.6、高17.6厘米(图九:9)。
3式 标本T1H26:8泥质灰陶,身有轮制痕。盘略浅,内底略凹,喇叭形座。口径15.2、底径8.4、高17厘米(图九:3)。
4式 标本T8H73:2泥质灰陶,盘内底有两两相背的四个暗半圆纹围绕盘心。浅盘,内底略凹,喇叭形座。口径13、底径9.2、高17厘米(图九:12)。
5式 标本T8H65:1泥质灰陶,纹饰同4式。浅盘,内底近平,喇叭形底座。
口径11.2、底径7.6、高16.4厘米(图九:7)。
罐 有小口高颈罐、折沿罐、卷沿罐、斜沿罐等。主要介绍小口高颈罐。
小口高颈罐,腹一侧扁圆,故又名扁腹罐。发现均为扁腹罐残片,未能复原,分5式。
1式 标本T8H93+2深灰陶,少量夹砂。沿外斜,顶面稍尖,颈较直。口径13、残高3.6厘米(图-一:5)。
2式 标本T¹H54:2灰陶,少量夹砂。肩部怖绳纹。侈口,斜沿微下垂,沿内凹浅槽,顶面稍尖,颈略曲。口径11.6、残高7.6厘米(图-一:8)。
3式 标本T1H26:4泥质灰陶。斜沿下垂略内收,凹槽下移,成盘口状。口径11.6、残高3.6(图一一:6)。
4式 标本T3H33:4泥质灰褐陶,肩部饰绳纹。盘状口,斜沿内收,顶面略圆。口径13.2、残高8.4厘米(图一一:7)。
5式 标本T9H79:48泥质灰陶,肩部饰细绳纹,较规整,并有凹弦纹一周。沿内收成竖直盘口,顶面略宽平。口径13.2、残高11.2厘米(图一一:10)。
另外介绍几种罐。T4H60:6泥质磨光黑皮灰陶,口沿及腹上部饰暗锯齿纹,腹中部饰暗方格纹。口微敛,斜沿,方唇,直颈,鼓腹,底残。口沿面有两个对称的小钻孔。口径8.8、残高18.8厘米(图一三:1)。T3H51:2夹砂灰陶,沿面及腹上部饰凹弦纹,腹中部饰中绳纹,较乱。直口,斜沿,尖圆唇,腹上部鼓起,下部残。口径21.5、残高18.5厘米(图一三:9)。
T23H142:3泥质磨光灰陶,肩部饰暗方格纹。敛口,斜沿,方唇,束颈,折肩,腹内收成平底。口径15.2、底径9.6、高10.4厘米(图一一:13)。T5H44:2泥质灰陶,口沿及腹部饰暗弦纹。斜沿,方唇,腹微鼓,平底。口径12、底径10、高18厘米(图一一:11)。
壶 主要介绍2种类型。
宽沿壶 仅存口颈。分4式。
1式 标本T25H151:1泥质磨光灰陶,素面。敛口,沿翘起,沿面平,周边起棱,长颈。口径10.2、残高14.4厘米《图一二:8)。
2式 标本T4H60:1泥质磨光深灰陶,沿面有不甚清晰的暗方格纹。口微敛,沿微翘,面下凹,颈短。口径14.4、残高12厘米(图一二:6)。
3式 标本.T1H₂6:3泥质磨光深灰陶,沿面饰暗弦纹。口近直,沿近平,面愈下凹。口径13.2、残高8.8厘米(图一二:12)。
4式 标本T14H129:7泥质灰陶,沿面饰暗弦纹,沿近平,沿面较3式下凹,短颈,肩部有凸弦纹一周,颈内壁有凹弦痕。口径9.6、残高8.4厘米(图一二:5)。
双耳壶 均残。标本T1H1:1泥质灰陶,颈上部有凹弦纹三周,腹上双耳部饰暗方格纹。敞口,沿面略内斜,双环耳,圆鼓腹。口径12、残高21.6厘米(图一O:7)。标本T21H152:2泥质磨光黑皮灰陶,颈饰凸弦棱数周。敞口,细颈,双环耳.口径8、残高21.2厘米(图-〇:8)。签 介绍3件。标本T8H87:2夹砂黑褐陶,腹饰粗绳纹。尖唇。平折沿,短颈,圆鼓腹较深,底残。口径13.2、残高17.6厘米(图一二:3)。标本T24H145:1夹砂黑褐陶,腹饰粗绳纹侈口,方唇,厚折沿,面上一小凹槽,矮颈,上腹鼓起,腹较深,底残。残高22厘米(图一二:7)。标本T3H33:1夹砂红胎灰褐陶,腹饰粗绳纹。宽翘折沿。残高9.2厘米(图一二:4)。
钵 主要介绍折沿钵,均泥质灰陶。分5式。
1式 标本T4H60:8沿面、腹部饰暗方格纹。口微敛,宽折沿翘起,沿面下凹,束颈。口径13.6、残高11厘米(图一三+11)。2式 标本T10H111:2沿面饰暗弦纹。口微敞,宽折沿近平,沿面略凹,颈略直。口径13.2、高9厘米(图一三:2)。3式 标本T¹H26:52素面。敞口,窄折沿,面微外斜,直颈内收。口径15.4、高9.6厘米(图一三:3)。4式 标本T6H37:2下腹有数周凹弦
纹。敞口,沿面有一凹槽,直颈内收,斜直腹收成小平底。口径13.4、高7.6厘米(图一三:6)
5式 标本T8H74:1素面。敞口,窄斜折沿,内匮底,外收成小平底。口径12、高7.2厘米(图一三+7)。
另有1件钵
(T4H60:11)矮直壁饰竖暗纹。实心假圈足。口径12.4、高6.4厘米(图九:4)。
鼎 标本T3H33:2口沿残片为夹砂红褐陶,素面。敛口。残高6.6厘米(图八,6)。
标本T3H33:3足,夹砂红褐陶,饰有细绳纹。
圆柱形。残高11.2厘米(图八:3)。
篮 标本T12 H92:2泥质磨光黑褐陶,纹饰不清。盖佚,身子口,唇较厚略外斜,上腹鼓起,平底。口沿内有轮制痕迹。口径14.8、高
11.2厘米(图一二:11)。
孟 标本T4 H60:4泥质磨光灰陶,上腹及口沿涂一层黑色物质(有滴痕),腹上部饰方格纹。直口,斜沿贴附于壁上,上腹略鼓,小平底略内凹。口径19.6、高14厘米(图一二:2)。
甑 标本T2H46:1泥质灰陶,腹上部饰竖行中绳纹。平沿,尖圆唇,斜长颈,内壁有凹弦痕,上腹微鼓。底残存孔眼。口径30、高20.8厘米(图一三:4)。
杯,分2式。
1式 标本T23H142:1泥质深灰陶,素面。大敞口,小平底,内底尖圆。口径9、底径
3.9、高10.8厘米(图一二:9)
2式 标本T9H100:2泥质灰陶,残素面。大平底。底径4.5、残高5.8厘米(图一二:10)。
盘 标本T2H53:1泥质磨光黑皮灰陶,外壁饰弦纹数道。沿微外斜,壁近直,酬
底。口径39、高10.7厘米(图一一:12)。鉴 标本T12H92:1泥质磨光黑皮灰陶,腹有凸棱一周,下饰绳纹。宽翘沿,方唇上压印斜绳纹。口径69.6、残高13.3厘米(图一三:8)。标本T4H60:3泥质磨光灰陶,残。宽折沿,口微敛,沿面起棱。口径60、残高11.6厘米(图一
三:10)。
器盖 标本T4H60:5泥质磨光灰陶,残。素面。弧顶,盖面刻一字(图二八:1)。口径
22、残高5厘米(图一二:1)。标本T8H73:1泥质灰陶,顶面有弦纹痕。覆钵形。弧形顶,侧边有一小圆孔。口径11.2、高4.8厘米(图九:8)。
M4出土陶器。
鬲 1件(M4:5)。夹砂深灰陶,腹部饰较细的斜行绳纹,被一道弦纹抹平。敞口,窄斜沿,圆唇,矮颈,腹最大径靠上,扁平裆,三小实足。口径10、高13.2厘米(图一一:4)
鼎 1件(M4:4)。泥质灰陶,盖顶有凹弦纹两周,腹下部有轮制痕迹。浅平顶盖,三实心纽,两方耳微外侈,腹略深,柱足。口径16、高18厘米(图一一+3)
盖豆 2件。形制基本相同,均泥质灰陶。M4:2盖及上腹部饰瓦棱纹,下腹饰暗弦纹。豆盖捉手较高,空心较深。身子口,短直舌,腹较深,喇叭形座。口径16、底径11.2、高22厘米(图一一:2)。M4:3口径16、底径11.2、高22.4厘米(图一一:1)。
壶 1件(M4:1)。泥质浅灰陶,盖顶有轮旋纹,余皆素面。小圆隆盖,身敞口,长颈,鼓腹,
圈足。口径10、底径9.2、高28.8厘米。(图一-:9)。
此次发掘T9H79出土陶范数量最多,具有代表性,现将此坑内与陶范共出的部分陶器简介如下。
鬲 标本T9H79:42夹砂红褐陶,颈部绳纹抹平,腹饰中绳纹。直口,厚方唇,沿面有凹槽,矮颈,下有凹槽一周,圆鼓肩。口径20、残高4.8厘米(图一四:1)。标本T9H79 : 45形制与
T9H79:42略同,唯唇面略凹,肩部槽浅。口径20、残高4.8厘米(图一四:7)。标本T9H79:
43夹砂灰陶,中绳纹。侈口,平沿,沿面略起槽,鼓肩。残高5.6厘米(图一四:9)。标本T9H79:41夹砂红褐陶,腹部绳纹较粗,且有刻划一道。直口,沿面略起槽,小方唇,矮直颈,鼓肩。残高8.8厘米(图一四:10)。
盆 标本T9H79:56泥质灰陶,绳纹较粗,唇面有一凹槽,沿近平,颈斜折,腹斜内收。口径45、残高8.4厘米(图一四:2)。标本T9H79:54泥质浅灰陶,斜行绳纹较细且规整,腹部有弦纹一道。侈口,平折沿,唇面及沿面各有一凹槽,腹斜内收。残高17.2厘米(图一四:3)。标本T9H79:57泥质灰褐陶,质脆,素面。方唇,沿面内凹,腹斜内收。口径32.4、残高13.2厘米(图一四:12)。标本T9H79:55泥质灰陶,素面。直口,沿残,矮束颈,深腹,平底。口径14.4、底径8.8、高10.8厘米(图一四:11)。
盖豆 标本T9H79:51残,泥质深灰陶,腹上部饰暗方格纹,中部有凸棱一周;下部饰暗弦纹。长舌内收,浅腹底近平。口径16.4、残高9.2厘米(图一四:8)。
豆 标本T9H79:49泥质灰陶,素面。盘浅,外折棱明显,内底盘心凸起。口径12、残高4.8厘米(图一四:5)。标本T9H79:50泥质灰陶,素面。盘浅平,中心凸起。口径11.2、残高3.6厘米(图一四:4)。瓦当 标本T9H79:46泥质灰陶,瓦面饰中绳纹,瓦当素面。直径14.8厘米(图一四:13)。茧形壶 标本T9H79:47残,泥质灰陶,沿面及肩部饰绳纹。侈口,束颈,广肩。口径11.2、残高4.8厘米(图一四:6)。
(二)陶范
此次发掘有27个单位出土陶范,除有
4个单位属遗址第三层外,余均为第三层下开口的坑。其中以T9H79出土陶范最多。
范块比较碎小,全部范块约3000块左右,能够辨认器形的约700件,能配套的约15套。可识别出的器形有鼎、钟、环、簪、合页、带钩、削、匕、镞、戈、锝、铲、镘、当卢、车害、节约、盖弓帽等。花纹主要有蟠螭纹、云纹、雷纹、羽纹、绚纹、点纹、斜角云雷纹、贝纹、方格纹、蝌蚪纹、菱格纹、桃纹、涡纹、重环纹、鳞纹等;动物纹样主要有鸟、虎、豹、蛇、兽面等。下面简要介绍部分模范。
锂范 标本T9H79:1单扇梯形,砖灰色。面平,刃口微宽。侧无合范线,侧面四角各剔出一凹槽,背面有浅夯窝。长19.2、宽8.2厘米(图一五;‘三四)。
蟠螭纹模 标本T9H79:16扇形,陶质较硬,灰褐色。面敷黑色物一层,二蟠螭为一头双身,其中一饰点纹;一饰斜线纹,互相纠缠,二首各不相同。背面有夯窝状痕。长10.9、宽5.1厘米(图一六:1;三五)。
兽擒蛇模 标本T9H79:18灰色。长方形座上一兽弓立似豹,右前爪和左后爪各擒一蛇颈部。二蛇纠缠在一起,一饰鳞纹;一饰羽纹。兽首、尾残,背上亦残一处,身饰点纹、云纹及
刻划圈纹等。长5.2、宽1.5、残高
3.2厘米(图一六:4;三六)。
环模 标本T16H108:3残,灰褐色。六棱形圆环,刻有“叩首”二字(图二八:2)。残长3.3、厚0.45厘米(图一六:2;三七)。
斜角云雷纹模 标本T16H108:5残,红褐陶。斜角云雷纹模块嵌于陶座中,
背面有夯窝。残长8、宽4.5、厚2.2厘米(图一六:3)。
扁环范 标本T9H79:3双合范。范面设楔形浇口,敷黑色物一层,一扇设有浇道,侧有合范线。背面较光滑,侧面有糊缝泥痕,单扇长6.8、宽6.6、合范总厚5厘米(图一七:1)。
带钩范 标本T14H129:3仅存一扇,灰褐色。范面设浇口,带钩凹腔,敷黑色物一层,侧有短合范线。背面有刮削痕。
长13.5、宽4.8、厚2.6厘米(图一七:2);标本T25H139:3仅存一扇,灰褐色,范面设浇口,带钩凹腔及组合范的凹口,侧有合范线,背面凸起,长7.6、宽4.1、厚3.1厘米(图一八1);标本T14H129:4仅存一扇,红褐色。范面设带钩凹腔,三卯及组合范凹口,侧有合范线。
背面刮削较平整。长8.5、宽3.2、厚2.3厘米(图一八:2);标本T14H129:5双合范,灰褐色。范面设浇口,带钩凹腔及组合范凹口,侧有合范线。背部经刮削。单扇长7.3、宽3、双扇厚4.9厘米(图二三:2;三八)。
铺首模 标本T9H79:58灰褐色。座近圆,上雕一组铺首,纽为实心,面敷黑色物质一层。长9.5、宽9.3、高3.5厘米(图一八:3;三九)。
戈范 标本T25H139:1仅存一扇范的戈援头,灰褐色。侧面有合范线,背面有夯窝痕。残长8.7、宽7.5、厚3.2厘米(图一九:1;四O)。
鼎耳模 标本T14H129:1残,灰色,质坚硬。内面微凹有穿孔线,内缘高于外缘。耳顶面及前后侧饰绚纹。残高5.3、宽7.9、厚1.9厘米(图一九:2)。
销范 标本T16H108:1仅存一扇,头残,灰色。范面设销形凹腔。背面及侧面残存拌草敷泥。长12.6、宽6、厚3.1厘米(图一九:3)
鼎足模 标本T9H79:59马蹄形,灰色,足外撇,上刻兽面纹等。面敷黑色物一层。高18.4、宽7.8、厚2.8~4.4厘米(图二O、四一)。
鸟形模 标本T9H79:17残,灰色。身饰羽纹、云纹等。残高5.3、残长4、宽3厘米(图二一1;四二)。
蟠螭纹模 标本T9H79:24长方形,红褐色,质较硬。面凸起,阴刻变形蟠螭纹组成的兽面四组。一侧面平,余三侧及背面有夯窝。长8.6、宽4.3、厚1.6厘米(图二一:2;四三)。
镞范 标本T9H79:2三合范,灰色。漏斗形浇口,镞三翼,圆铤。背、侧面有合范线,合范剖面为八棱形。单扇长10.4、宽4.3、合范厚5.8厘米(图二二:1)。
匕范 标本T16
H108:4残,红褐陶。范面为匕形凹腔,侧未见合范线。背部削出一宽槽,较平。残长8.5、宽5.4、厚2.6厘米(图二二:2)。
盖弓帽范 标本T9H79:35双合范,红褐胎。范面设浇口,盖弓帽凹腔,并敷黑色物一层,侧有合范线。背面剔出凹坑,单扇长9.8、宽4.5、合范厚5.2厘米(图二三:1),钟范 标本T18 H115:1上部及右边残,红陶。凹面上有图案五组,侧有合范面,外侧有合范线。背部有夯窝。残高8.1、宽7.6、厚3.1厘米(图二四:1;四四)。
铲范 标本T9 H79:23仅存一扇,灰色。浇口一侧有一卯,铲圆肩平刃,侧有合范线。背面剔出凹坑,侧、背有糊泥痕。长11.2、宽7.3、厚3.3厘米(图二四:2;四五)。
车軎模 标本T9H79:8红褐色。上、下平面留有设计线,模胎内填泥芯,外饰绚纹及贝纹等。并留有辖孔位置。直径3.8~7.3、高8.7厘米(图二五:1)。
蟠螭形模 标本T9H79:5胎呈红褐色,面敷黑色物一层。蟠螭盘绕,上饰点纹,前后爪一正一反,各抓住身体某部位,下颌俯地,形态生动。长6.2、宽5.6、厚2.6厘米(图二五:2;四六)。
当卢模 标本T9H79:60灰色,外圈饰贝纹,内雕四蟠螭,各衔一环,交替噙身,两对头部和纹饰各不相同,中心一圆圈。直径7厘米(图二五:3;四七)。
虎形模 标本T9H79:19灰褐色,质较硬,颈、尾及足部分残缺。身一侧有翼,安尾处为一三角形凹槽,背上有残痕,上应有它物。饰云纹、鳞纹、羽纹及须毛等。长15.5、宽3.6、高8.8厘米(图二六;四八)。
兽面模 标本T9H79:25胎红色,口鼻残,面敷一层黑色物质。饰点纹、云纹
等。长8.5、宽6.2、厚2.1厘米(图二七:1)。
不知名模 标本T9H79:21为五面形,灰褐色,质较硬。雕出虎形和蟠螭纹,中间有可相接的凹口。蟠螭身上饰云雷纹、点纹,下部饰绚纹。正面弧形,侧及背面光滑。长6.6、宽7.2、厚2.9厘米(图二七:2;四九);标本T9H79:15残,灰色。圆环面上均匀立三短柱,其中一柱空心,环面饰云纹等。背面平。直径7.2、高1.8、环直径4.5厘米(图二七:3;五O)。
绚纹模 标本T9H79:34红褐色,凸面,一头残。中为凸绚纹,上、下有不甚对称的三组长方凹槽,槽上、下各有两道平行线纹。背面有夯窝(图二七:4)。
(三)其他器物
此次发掘还发现部分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略作介绍:
陶垫 标本T20H138:1深灰色。桥形把,凸面密布小孔。长8.8、宽5.4、高6.3厘米(图二九:1)。标本T4③:1灰陶。柄残,凸面密布小孔。长6.8、宽5.4厘米(图二九:2)。
陶轮 标本H13:5泥质灰陶。圆形,中心圆孔。面径4、底径4.7厘米(图三〇:4)。
铜辖 标本T9H79:37首兽面,后有辖穿。长6.2、高2.6、厚0.5厘米(图二九:3)。
铜带钩 标本T25H139:4方扣。长6.4、宽1.3厘米(图三〇:2)。
骨管。标本T13H101:4圆筒形。长2.9、直径0.8厘米(图三一:4)。标本T13H105:3圆筒形。长3.5、底径3.5厘米(图三O:6)。
骨簪 标本T13H105:4截面三角形。残长7.5厘米(图三〇:3)。
骨器 标本T18H115:2长条形,头出一齿,长15厘米(图三二:2)。
蚌器 标本T16H108:9残。一侧有刃,身一圆孔。长6.6、宽5、厚0.4厘米(图三一:3)。
鹿角料 标本T3H51:3为截剩鹿角根部。圆形,截面长4.5、宽3.6、底径6.2厘米(图三一1)。
石圭 标本T8H65:2青色。长7.8、宽1.5、厚0.25厘米(图三〇:5)。
磨石 标本T3H51:4青黑色。面有凹槽五个。长6.4、宽5.7、厚2.4厘米(图三O:1)。标本T4H60:12红色。面光滑,一面有磨痕。长7、宽7、厚3.7厘米(图三三:1)。标本T18H125:1青灰色。凹面大磨石。长29.5、宽20、厚5.5厘米(图三一:2)。
石器 标本T4H8:2青灰色,仅存把手部分。残长8、宽7.7、厚4.8厘米(图三二:1)。标本T¹H5:1青黑色。残长8.8、宽5.5、厚2.3厘米(图三三:2)。
三 结 语
此次发掘是继60年代侯马铸铜遗址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其层位堆积比较厚,出土遗物也较丰富。下面谈几点浅识。
1.遗址的分期与年代
这次发掘的遗址主要体现于坑位堆积和出土的大量遗物。较厚的坑位堆积为确定遗物的相对早晚提供了依据。根据对有早晚关系的坑位中遗物进行考察,发现此遗址的发展序列比较明确,前后衔接紧密,器物自身的演变轨迹清楚,在对几类主要器物认识的基础上,将遗址大致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I、1型鬲、盆、豆、盖豆及小口高颈罐等,大致可以作为将遗址分为五个阶段的代表性器物。从这几种器物特征的演变以及对出土的其他器物的考察,初步认为将这五个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期比较合适。第一、二阶段器物特征接近,归为第一期;第三、四阶段在承袭前段器物特征的基础上有较大变化,划分为第二期;第五阶段器物特征变化突出,为第三期。
在各期各阶段中器物的发展走着一条由渐变到突变的发展道路,其演变特征简要归结如下。这一时期泥质陶始终占绝大多数,夹砂陶相对较少。陶色早期多深灰,晚期多浅灰。绳纹比较流行,多见于鬲、盆和罐上,早期多浅细,晚期多粗深。暗纹则多见于豆、盆和部分罐上,流行暗弦纹和方格纹等,1、I型鬲肩部渐鼓起。I型盆颈部渐明显、外折,腹部渐内收。I型盆则与I型盆的演变特征截然相反。盖豆的舌渐薄、长且内收,子口面渐窄,腹渐浅。I、I型豆的盘渐浅到内底凸起,底座由出棱到喇叭形座。小口高颈罐仅残存口颈,沿由外斜发展到直壁盘口,顶面由窄尖发展到宽平等。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