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亏损9年,“上海烘焙大王”到底怎么了?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种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曾在我国市场上屡见不鲜。可能是因为历史因素,有一段时期国外品牌确实要比国产品牌受欢迎,即使在今天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民文化自信自强,使得国潮崛起,年轻一代消费者开始愈发钟爱本土品牌,一些国外品牌在我国市场上躺着赚钱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近日,素有“烘焙第一股”之称的克莉丝汀陷入倒闭风波,出现多店关停、消费者预付卡无法兑付、门店拖欠房租的现象。对此,克莉丝汀发布公告回应称,网传信息部分明显失实,旗下门店将于8月1日号重新营业。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如果说多店关停、预付卡不能兑付、拖欠房租是克莉丝汀传出“倒闭”消息的催化剂,那么其近9来年连续亏损的事实,则是一直潜在的诱因。也就是说,即使倒闭是假,但克莉丝汀近年来日子不好过却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本文将试着解答以下几个问题:
克莉丝汀是一家怎样的品牌?
克莉丝汀在中国市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克莉丝汀未来会如何?
一、外资投资品牌
跟肯德基、麦当劳等品牌不同,克莉丝汀并不是在国外发展起来后,再进入中国市场,而是在1993年外资投资在中国成立的烘焙企业,也是最早的一批。
也就是说,虽然克莉丝汀有着外资背景,但却算是中国本土成立并发展起来的品牌。

克莉丝汀成立之初,我国烘焙市场发展只是刚刚起步,业内并没有形成大的连锁品牌,大多以作坊式经营为主。更不用说高端西式点心,在当时更是难得一见。
九十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上海的发展更是首屈一指。因此,克莉丝汀凭借外资背景、具有外国特色的品牌名称、走高端路线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来看一组数据,经过短短七年时间的发展,2000年克莉丝汀便开出近千家连锁门店,也是当时我国烘焙行业唯一一家门店达到这个体量的烘焙品牌,并一举成为长江三角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烘焙品牌,说它是“上海烘焙大王”也不为过
进入新世纪后,克莉丝汀的发展依旧迅速,凭借亮眼的业绩表现,于2012年成功在香港上市。这一年,其实现营收13.88亿元,这也是克莉丝汀最为高光的时刻。
二、衰于内斗
12年上市的时候,是克莉丝汀最为辉煌的时刻。但从次年开始,其营收便开始走向下坡路,净利上更是开始出现亏损,这一亏就是九年时间。
分析其中原因,克莉丝汀连续亏损九年的主因是管理层内讧,次因则是我国烘焙行业迎来了更多的品牌,包括纯正的本土品牌以及其他海外品牌,在国内市场都得到迅速发展,大大挤压了克莉丝汀的生存空间。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克莉丝汀管理层之间意见不合早已有之,也正是因为高层的摩擦,使得克莉丝汀错过了很多机遇,导致其发展逐步掉队,这样一来企业出现亏损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令人意外的是,克莉丝汀居然连续九年亏损,这么看来,其高层在内斗上很有一套,但在企业经营上却是一塌糊涂。
2019年至2021年,克莉丝汀实现营收分别为5.52亿元、4.04亿元和2.92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2.24亿元、-1.10亿元和-1.70亿元。
2022年,克莉丝汀又出现多店关停的现象,恐怕今年其亏损额进一步扩大会是大概率事件。
三、未来发展堪忧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烘焙食品市场规模超2600亿元,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00亿元,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我国烘焙行业前景广阔。这也进一步说明克莉丝汀的衰落是其自身的原因,而非行业层面的原因。
事实上,克莉丝汀的衰落并非孤例。近年来,宜芝多、食之秘等曾风光无限的烘焙品牌也开始走下坡路。
有分析指出,这些老式烘焙品牌走向衰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的运用模式和产品都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缺乏创新是导致它们衰落的主因。
换句话说,在我国烘焙行业竞争的下半场,要想取胜必须要创新,无论是产品、运营模式还是品牌营销,都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

回头前述的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已经能给出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克莉丝汀的未来会如何?能否重新发展起来?
恐怕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方面是克莉丝汀内讧有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如果没有,继续衰落已成定局。
此外,在国潮兴起的当下,我国消费者恐怕更喜欢新中式糕点,而非连名字都洋气的“克莉丝汀”们。
最后,当前市场竞争空前激烈,除了桃李面包这样的烘焙巨头外,市场还出现了喜茶、奈雪等竞争对手,后者推出的烘焙产品也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综上所述,克莉丝汀要想再现十年前的辉煌,恐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这也是摆在其高层面前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