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坦克为何不选择发动机前置?

现在美国陆军竞标的轻型主战坦克罕见的采取发动机前置的设计。再次被嘲笑为步兵战车的加强版。而至今各国装备的正规的主战坦克中,也只有以色列的梅卡瓦主战坦克用了发动机前置,于是被称为步兵战车升级为主战坦克的“鼻祖”。那么为何绝大多数主战坦克都排斥发动机前置?坦克的发动机前置有什么坏处和好处?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就再来捋一捋。发动机前置,一般在步兵战车和步兵运兵车中最常见。步兵战车不论是履带式还是轮式,不论挂不挂附加装甲,一般自重都很少超过30吨,个别的加强步兵战车有达到甚至超过35吨的。这个吨位距离当今三代主战坦克的自重最低门槛的42吨甚至45吨,都少了5到10吨,这个重量的差距基本就是两者主装甲的差距。而步兵战车的内体积往往比坦克要大。
因此就更显得薄皮大馅。步兵战车即使在迎弹的正面,主装甲加附加装甲的厚度都很难超过5厘米均质装甲钢的防御水平。而侧面、顶面和后面,则只相当于1到2厘米的装甲钢板,也就是仅仅能防御住普通的7.62毫米机枪弹的水平,甚至对大口径的穿甲机枪弹都有可能防不住。因此最好的步兵战车,距离最一般的正宗坦克的防御标准也差很多。而步兵战车要面对的战场风险并不比坦克低太多,甚至被要求跟着主战坦克亦步亦趋的伴随作战。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由于大部分步兵战车的发动机的马力和扭矩也只有正宗主战坦克的一半到60%左右,这会导致给步兵战车挂太多的附加装甲也带不动。因此就有了发动机前置的设计。步兵战车的发动机体积较大,一般用铸铁制造基本的外壳。因此把发动机前置。

就等于为步兵战车增加大约相当于3到5厘米左右的装甲钢的防御厚度。加上本身的正面主装甲和附加装甲,以及倾斜设计,勉强可以防止部分步兵发射的火箭助推破甲弹。这总比正面只有3厘米左右的防御厚度,被一打既爆要强不少。那么既然发动机前置可以给装甲车辆增加3到5厘米的防御厚度,为何绝大部分坦克还不有样学样?毕竟在战场上哪怕增加1厘米的防御厚度都是有用的,能增加5厘米已经很可观了。实际上对大部分坦克来说,发动机前置,带来的麻烦比好处更多。首先绝大部分坦克的厚重装甲都堆砌在了车头的正面,炮塔的防御正面是装甲最厚的,其次就是车体正面的首上和首下装甲。这本身会造成坦克的大部分重量都在前半段的车身。把发动机放在尾部,可以平衡全车的负重,行走性更强,而且车尾空间大。方便发动机的更换、维修、散热和废气排出。

而如果把坦克的发动机再挪到车头,则会给已经超重的车头再添加一两吨的自重,全车重心严重靠前,行走能力很差。而且车头还有最脆弱的发动机散热器。导致不能继续增加重型反应装甲。因此对大部分三代坦克来说,发动机在车头不但不能增加防御标准,反倒会部分削弱防御标准。以色列的梅卡瓦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当年刚刚研发第一代梅卡瓦时,以色列的装甲技术太差,用发动机顶在前面当装甲是没办法。第二则是以色列坦克不需要远距离突击。行走能力差点还可以将就。而后来的实战表明,即使发动机在前,仍然扛不住反坦克导弹的正面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