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68 | 《怪诞行为学》: 曾经信誓旦旦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


继续聊聊《怪诞行为学》。
这次谈谈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信誓旦旦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和「为什么我们会依恋自己拥有的一切?

1.为什么我们信誓旦旦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
在作者丹·艾瑞里为期12周的课上,学生被要求写三篇论文。
在第一个班级,学生们被告知可以在学期结束前自由决定提交论文的时间,上交期限需要以书面形式提交给丹·艾瑞里教授:
我保证于第____周交出第一篇论文。
我保证于第____周交出第二篇论文。
我保证于第____周交出第三篇论文。
提前交不会有加分,但是迟交会有扣分,每迟交一天就要扣罚总成绩的1%。
在第二个班级,学生只要在学期的最后一节课上交三篇论文即可。同样,提前交不会有加分。
在第三个班级,学生被规定要在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分别上交第一、二、三篇论文。

学期结束,丹·艾瑞里发现,第三个班级的成绩最好,第二个班级成绩最差,第一个班级的成绩处于前两者之间。在第一个班级中,虽然大多数学生的三个交论文的期限平均拉开,但是还是有一些学生没有给自己设定期限,他们到期末仓促地写完论文导致分数很低,把班级的平均成绩拉了下来。
这说明,每个人都有「拖延症」,那些认识并承认自己弱点的人能更好地利用设计好的工具帮助自己战胜它。
人们的意志力有限,只靠意志力去坚持一件事是很难的,尤其是在各种诱惑面前。
「破釜沉舟」,有可能是个好办法。
攒不下钱?试试每次发工资的时候从工资里扣除一部分钱强制储蓄?
不想健身?试试和朋友们一起安排锻炼时间?
有些人想学吉他,他怕坚持不下去,会花好几万买一把吉他,大概也是这个意思。这样每次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想花这些钱有多心疼,也就坚持下去了。
2.为什么我们会依恋自己拥有的一切?
1994年春,丹·艾瑞里和同事在杜克大学发现,他们的篮球门票类似于「摇号」。每个人登记之后会得到一个摇签号码,然后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中心会公布中签名单。
于是丹·艾瑞里决定做一个实验,他想知道是不是人们一旦拥有了一个东西,它就会在自己心中更值钱了?
丹·艾瑞里和同事问了100多位学生,其中有抽到门票的,有没抽到门票的。对于抽到门票的,丹·艾瑞里会问他们如果卖掉这张票会卖多少钱;对于没抽到门票的,丹·艾瑞里会问他们如果从其他人手里买这张门票会出多少钱。
统计结果后,丹·艾瑞里和同事发现,那些没拿到票的学生愿意出170美元左右一张购买球票;而那些得到票的学生愿意出2400美元左右卖出自己的球票,卖方平均出价大约是是买方平均出价的14倍之多。
为什么会这样?丹·艾瑞里在书中总结了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第一种怪癖,正如我们在篮球票案例中所看到的,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
第二种怪癖,是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上,而不是会得到什么上。
第三种怪癖,是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虚拟所有权
我们在某种事物上投入的劳动越多,对它的感情就越深。回想一下,自己做手工,或者组装宜家家具或者拼完乐高之后的那种成就感。不仅如此,人们还会在实际拥有某物之前就产生了拥有的感觉。比如我进了一家汽车4S店,我坐在柔软的驾驶席,看着精致的内饰,摸着真皮包裹的方向盘...
我开始想着自己已经开着这辆车在马路上驰骋了。

「虚拟所有权」是广告业的主要动因。在广告中,商务人士或者幸福的一家正在车里享受着汽车带来的乐趣,让我们也会想象置身其中。
还在犹豫?24期分期怎么样?0利息怎么样?
今天您真是幸运,我们有个内部活动,能打9折,心动吗?
还送豪华大礼包,千载难逢。
「所有权」不仅局限于物质,它对人的观点、看法也同样适用。人们一旦拥有了一种观念——不论是有关政治还是体育,就会不断寻找和此观念相匹配的证据,以此来加深自己的观念,从而形成僵化而且顽固的意识形态。
丹·艾瑞里提到:对于「所有权依恋症」,我们还没听说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它已经被编织进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不过,他认为只要能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帮助我们抵制生活中的一部分诱惑,比如买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汽车等等。
但这也很难,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尾巴
我就是一个拖延症极其严重的人,当初就是为了想看看书,才搞了这个公众号。
一年过后,它变成了习惯,变成了我每周都要做的事情。如果有一周没发的话我会觉得焦虑和不安,我怕隔两周不更新的话,我就再也不会去写了。
人性有很多弱点,有人沉溺于其中,有人百般对抗,有人靠它发家。没有孰对孰错,只是各自的阵营不同而已。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