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苏联是当之无愧的击败纳粹德国的主力(八)——鏖兵大油田(上)
富饶的沃土


高加索,是苏联的重要经济区。战争前夕,这里已被建成为一个大型的燃料动力基地。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共拥有全苏石油开采量的86.5%,天然气的65%,锰矿的56.5%。巴库区几乎提供苏联全部采油量的70%。
高加索是最富饶的农业区,北高加索和库班是苏联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的富饶产区之一;外高加索各共和国盛产棉花、甜菜、烟草、葡萄、茶叶、柑橘和香料等作物。高加索肥沃的土地生长着丰美的牧草,为这里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战前年代,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建立了棉纺、丝绸、纺纱、毛纺、制革、制鞋、罐头、酿酒、卷烟等工厂。
高加索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意义。战前时期,大量的外贸运输都是经由高加索及其黑海和里海沿岸各港口进行的。当时,苏联55%的出口、50%的进口物资都是经由南方港口,其中包括高加索的港口吞吐的。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波斯湾、伊朗和里海贸易路线,在从美国和英国运进武器、弹药、粮食和战略物资方面,身居第二位。
1942年夏季前,随着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顿巴斯和其他地区的沦陷,苏联的经济基地急剧缩小:钢的生产每年缩减了1000多万吨;粮食收获量减少了2/3以上;由于敌人占领了苏联的部分领土,可以动用的资源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高加索的防御对苏联来说,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苏军最高统帅部把它交由南方面军、北高加索方面军和外高加索方面军负责。
双方的计划
高加索不但对于苏联,对于德国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德军要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战,缺少石油又是最大的软肋。此时德国每年保障工业和部队运转需要1200万吨石油,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油田以及国内人造石油工厂只能保障要求的2/3,德国坦克、飞机产量不高的部分原因也在于缺乏石油。希特勒决定以苏联南部为主攻方向,想夺占交通枢纽斯大林格勒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目的也是解决油源,并以此抽干苏联工业的血液。

1942年1月3日,希特勒曾向日本驻德大使指出:“一旦天气好转,我的目标仍是进攻高加索。这一突击方向是最重要的方向;必须搞到石油区,到达伊朗和伊拉克。一旦能在那里立足,就有希望给阿拉伯世界的自由运动以帮助。自然,我也将尽一切力量,摧毁莫斯科和列宁格勒。”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亲自签发了第41号训令。训令中指出:“目标是,最终歼灭苏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关于“总的企图”,训令指出:“因此,目前应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战方向,旨在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接着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脉的通道。”
1942年6月1日,希特勒在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召开的会议上声称:“我的主要想法——占领高加索省,尽可能彻底地击溃俄国军队……如果我要不是为了拿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就不打这场战争了……。”
戈培尔在慕尼黑的一次军官会议上也说:“我们占领东方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为了占有它,而且首先是为了自己才组织它。我们是为了弄到煤、铁和石油才打这场战争的。如果我们能在我们统帅部规定时间结束在高加索的战斗,我们手中就有了欧洲最丰富的石油省份。而谁拥有小麦、石油、铁和煤,谁就赢得战争。”
1942年7月23日,希特勒亲自签发了第45号训令。训令中提出了代号为“火绒草”的侵占高加索的计划。这一天,德军突入了罗斯托夫,苏军被迫于第二天放弃该市。至7月25日,在高加索方向进攻的德军已推进到上库尔莫雅尔斯卡亚到河口之间的顿河边,占领了齐姆良斯卡亚、尼古拉耶夫斯卡亚、拉兹多尔斯卡亚和巴泰斯克等地域的登陆场。这样一来,德军入侵高加索的直接威胁形成了。不过尽管如此,德军仍然要走十分遥远的距离才能到达目的地,正如蒂佩尔斯基希后来所指出的:“尽管德军已在宽大正面上进抵顿河下游,并在数处强渡了该河,但要到高加索最北的石油区还有遥远的路程。到迈科普还有350公里,到格罗兹尼竟有750公里,而在到达巴库、第比利斯和巴统之前,先要越过宽度与阿尔卑斯山相同、高度却超过它的高加索山脉。”

入侵高加索计划的实施交给了李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它的编成内有第1装甲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17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在克里木的第11集团军。A集团军群当前的任务是合围和消灭罗斯托夫和新切尔卡斯克以南和东南的苏军。计划分两路按向心方向向季霍列茨克突击:主要突击由第1、4装甲集团军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团的巨大兵力从康斯坦丁诺夫斯基和齐姆良斯卡亚地域的登陆场实施。辅助突击由第17集团军的部队在罗斯托夫附近强渡顿河之后,再由巴泰斯克地域的登陆场实施。
攻占北高加索之后,德军预定要向图阿普谢和巴统展开进攻,以便向外高加索推进,使黑海舰队失去基地。第11集团军步兵第42军协助这个方向的德军进攻,它必须穿越刻赤海峡向克拉斯诺达尔和新罗西斯克实施突击。
山地步兵师和轻骑兵师奉命强渡库班河,攻占迈科普、阿尔马维尔两地域和大高加索山脉西部各山口,并向外高加索推进。
第1、4装甲集团军必须以主力通过斯塔夫罗波利耶进攻格罗兹尼和马哈奇卡拉,占领巴库石油区。预定以部分兵力夺取穿越大高加索山脉通向奥塞丁和格鲁吉亚的军用道路的山口,尔后进入外高加索。
这样,德军指挥部根据“火绒草”计划,在战役的第一阶段打算占领北高加索,而在第二阶段则是从西部和东部迂回大高加索山脉,同时从北部穿越山隘口来拿下外高加索,并企图以自己的部队进入外高加索来强迫土耳其参加对苏战争。

在A集团军群第一梯队作战的有德国第17集团军,第1、4装甲集团军,共16.7万人,435辆坦克,4540门火炮和迫击炮,179架作战飞机(不含侦察机等)。
在顿河局势恶化的日子里,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要求部队,特别是要求南方面军指挥部不能让敌人渡到河的左岸。1942年7月22日致南方面军司令员的命令中提出立即占领顿河南岸康斯坦丁诺夫斯卡亚至巴泰斯克之间这一地段的任务。防守在这一地段的北高加索方面军所有部队转拨给了南方面军司令员。南方面军和北高加索方面军的空军也统一在他的领导下,交给空军的任务是破坏康斯坦丁诺夫斯卡亚至顿河河口之间敌人的渡口。顿河沿岸从上库尔莫雅尔斯卡亚到康斯坦丁诺夫斯卡亚(不含)之间的防御阵地是北高加索方面军第51集团军据守的。自7月25日起,这个集团军转拨给了南方面军,并得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空军第8集团军飞机的空中支援。高加索地区苏军的防御部署如下:

在第一梯队进行防御的苏军4个集团军以及随后转入第二梯队的第56集团军共有11.2万兵力,其中第18集团军共有2万余人,第12、37集团军——各1.7万余人,第51集团军——4万余人,第56集团军——1.8万余人。7月25日,整个南方面军仅有17辆坦克(7月底又有104辆坦克编入第51集团军)。方面军拥有2160门火炮和迫击炮。编入南方面军的空军第4集团军只有130架飞机。
南方面军的任务是:消灭突至顿河左岸的敌人,恢复原态势,固守上库尔莫雅尔斯卡亚到亚速之间的阵地。以后的事件表明,这样的任务对南方面军来说,是不能胜任的:左翼各集团军中,每个集团军有1.7—2万人,只有第51集团军有4万人,而它的防御正面达171公里。这一切使部队在兵力、兵器方面都不可能达到在防御上需要的密度。各集团军都已沿正面铺开,没有可能组织有力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火炮也缺乏,第37集团军的炮兵部队由于在撤退中把炮全部丢失,连一门炮也没有。弹药不足。集团军的炮兵,防坦克炮的弹药基数是0.3—3个,口径76毫米和76毫米以上火炮的弹药基数是3个,迫击炮的弹药基数是1个。手榴弹、步枪子弹都不够。由于缺少燃料,空军第4集团军的飞机不得不大大减少作战起飞的次数。
南方面军第一梯队的集团军仓卒地转入防御,在敌人优势兵力的不断突击下,据守在工事还未完全修筑好的阵地上。只有第51集团军地带内的防御地区准备好了50—60%。早先由北高加索军区部队修筑的、从齐姆良斯卡亚到亚速海之间正面的工事在春汛时期被水淹没了,其中许多地方已不能供撤退过来的部队使用。
物质技术保障出现了严重困难。有计划的供应遭到了破坏。部队的粮食主要来源于本地。撤退时,兵团和部队的指挥失灵了,联系常常中断:有线电通信没有了,而无线电又并不是经常使用得很得当。

北高加索方面军守卫着从亚速到拉扎烈夫斯科耶之间亚速海和黑海的东北和东部沿海海岸。方面军空军第5集团军总共有近100架飞机。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作战上隶属方面军管辖。
外高加索方面军(第45、46集团军,骑兵第15军)防守着拉扎烈夫斯科耶到巴统之间的黑海海岸以及靠土耳其的边界。它的一部分部队部署在北伊朗并掩护着伊土边界。在马哈奇卡拉地域,重新组编的第44集团军从北方掩护巴库方向。方面军的空军共有14个团,164架完好的作战飞机。此外有3个预备航空兵团和8个航空兵学校部署在外高加索,它们总共有232架完好的作战飞机。
高加索会战开始前,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方面军的兵团在人员方面都没有完全补充好,也没有必需的预备队。外高加索方面军的预备队中只有1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以及4个炮兵和迫击炮团。大本营于7月8日要求这两个方面军尽一切可能依靠内部来源组建预备队,把它们用于已经构筑好的防御地区或者防坦克地域,准备好向敌人最有可能出现的方向实施反冲击。
德军进攻

7月25日8时,德军第40装甲军向苏军第51集团军阵地发起进攻,第48装甲军则在原地防守第51集团军的反突击。德第40装甲军于当日楔入苏第51集团军步兵第302师和骑兵第110师的防御15公里,旋即遭到赶来增援的步兵第91师的顽强抵抗,停滞了三天。德军进攻的第一天,第51集团军消灭敌步兵1300多人和约1个连的坦克。
这一天,德第3装甲军第16摩步师在苏萨茨基(位于顿河与萨尔河交汇处正南方)强渡顿河,从第37集团军手中夺得一座登陆场。德第3、40在第37集团军防线上打开了20公里的缺口,这使第37集团军与右侧的第51集团军相隔离,第12集团军的右翼发生偏转,并构成从东面撕裂南方面军整条临时防线的威胁。由于没有预备队,马利诺夫斯基命令方面军所部沿萨尔河和马内奇河坚守,并敦促第51集团军投入一切可用的预备力量(主要是2个新锐坦克旅)发起反冲击,封闭缺口。
7月26日,德军继续进攻。第51集团军将敌第40装甲军第3装甲师死死地阻止在萨尔河一线。但西面的第12、37集团军的防御被突破,德军大德意志摩步师在这一天推进了10公里,距马内奇河下游以北地域不到8公里;第16摩步师抵达顿河以东30—55公里处的马内奇河北岸。苏第37、51集团军所部沿河掘壕固守。德第16摩步师夺取了该河的两处渡口,并在其中一个渡口架起了浮桥。
7月27日,德第40装甲军第3、23装甲师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防线,渡过了顿河,迫使第51集团军东撤。德第16摩步师继续进攻苏第37、51集团军所部,但苏军炸毁了附近的一座大坝,冲毁了德军前一日架设的浮桥,致使该师未能突破第51集团军防御。
与此同时,德第17集团军于7月25日向苏南方面军左翼的第18集团军阵地发起进攻,并于27日前出到卡加利尼克河,迫使苏骑兵第17军和第18集团军残部退往南岸。
7月28日,德第16摩步师突破苏第37集团军的防御,渡过了马内奇河。德第23装甲师击退了苏第51集团军所部的反突击,第3装甲师向前推进了20公里。第5军的两个步兵师渡过了卡加利尼克河,突破了苏军防御。

德军拥有大量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在机动能力上优于苏军。因此,苏军南方面军各部队摆脱不了敌人和不能有组织地向指定的地区撤退。另外,在撤退过程中,部队指挥瘫痪。方面军和某些集团军的司令部常常与属下部队失去联系,对部队作战情况不明。部队在撤退时,有时不做认真抵抗就把村庄放弃。
到7月28日日终时,在各集团军之间形成很大缺口,防线被突破了。南方面军已经阻挡不住敌军优势兵力的进攻,只好继续向南败退。只是第12、18集团军(共有9个师的兵力,每个师内还有300—1200人)还算有点战斗力。第37集团军有4个步兵师,每个师剩下500—800人。第56、9和24集团军只剩下司令部门和专业部队了。
在高加索方向,苏军处境更是困难。德军坦克和摩托化部队进到顿河左岸和萨尔斯克草原和克拉斯诺达尔边区的辽阔草原上,构成入侵高加索腹地的直接威胁。这时需要采取新的果断措施阻止敌人的进攻。最高统帅部决定把北高加索的全部兵力集中起来。为此,最高统帅部于7月28日决定将南方面军和北高加索方面军合并为北高加索方面军。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在作战上归北高加索方面军首长指挥。布琼尼为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和契列维钦科为副司令员,安东诺夫为参谋长。
北高加索方面军的任务是,以顽强的防御阻止敌人前进,而且无论如何也要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收复巴泰斯克并恢复顿河南岸的态势。此外,最高统帅部还命令方面军将部分兵力调往库班河左岸和克拉斯诺达尔外围地区。
新成立的北高加索方面军,辖第24、9、37、56、12、18、51和47集团军、独立步兵第1军和骑兵第17军。但是,第9和24集团军已撤到后方改编。这样一来,在10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作战的就只有6个集团军、1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计23个步兵师、5个骑兵师和9个步兵旅)。
北高加索方面军没有建立预备队。许多集团军人数少且装备差,弹药更少,特别是炮弹、防坦克枪弹、手榴弹和防坦克手雷。方面军的装甲坦克部队只有74辆坦克和11辆装甲汽车。
北高加索方面军的空军由空军第4、5集团军编成,总共只有230架飞机,加之各航空兵兵团的基地又远离前线(空军第5集团军歼击机和轰炸机离战区约100余公里),飞机多为老式飞机,油料供应又经常中断,因而大大地降低了苏军航空兵的战斗威力。但尽管如此,苏军航空兵还是给敌军实施了多次卓有成效的突击。在顿河两岸的战斗中,空军第4、第5集团军的航空兵在敌歼击机和高射炮对顿河渡口进行严密掩护的情况下,仅7月20—28日就出动了2431架次,炸毁渡口14处和轮渡2艘,消灭敌坦克100辆、汽车800余辆、油槽车19辆、火炮28门。
为了便于指挥,布琼尼7月28日命令将方面军的部队分成顿河战役集群和滨海战役集群。顿河战役集群(第51、37和12集团军)负责掩护斯塔夫罗波尔方向;滨海战役集群(第18、56、47集团军,独立步兵第1军和骑兵第17军)负责掩护克拉斯诺达尔方向和塔曼半岛。亚速海区舰队和黑海舰队的刻赤海军基地支援滨海战役集群作战。
在德军的猖狂进攻下,北高加索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并没有崩溃。在它们的领导下,北高加索的劳动者为从敌人手中抢救人民财物尽了一切努力,并全力以赴地支援前线。
早在罗斯托夫沦陷之前,克拉斯诺达尔边区党委会和边区执行委员会就同北高加索方面军首长研究决定把边区北部各区的牲畜后撤。截至1942年8月3日,共往后方送了5.8万匹马,20.67万头牛,41.13万只羊。
由于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要一直使用到最后几天、德寇在边区进展的很快和库班河、拉巴河和别拉亚河上渡口紧张,凡来不及撤走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就地破坏。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的机床设备移交给部队使用。
从7月20日开始到8月1日止,克拉斯诺达尔边区共向后方运了1万节车厢的谷物。撤退前将大量的农产品分给工人、职员和庄员。收割完和垛好的庄稼、干草、以及仓库里还未来得及送走的粮食都加以烧毁。
石油工业是边区工业最重要的部门。截至8月1日为止,共向后方运了600节车厢的石油设备,将全部原油运往格罗兹尼提炼。迈科普石油联合公司各企业的设备都破坏了。油井、压缩机、降压变电站、输油管、以及拥有8万吨石油成品的第5号炼油厂都破坏了,没有给德军留下一滴石油、一件设备。
交通人民委员部所属各工厂的设备——新罗西斯克车辆修配厂、季霍列茨克机车修配厂、“红色锤子”工厂的设备,都全部送走了。机车库、车辆段、工务段、电务段的设备大部分也送走了。凡是不能运走的设施,均就地破坏。
里海商船队和里海区舰队(里海区舰队1942年8月服役)被动员起来,从高加索向大后方转运国家的贵重物资。里海区舰队主要任务是保障巴库—阿斯特拉罕—扎米扬纳村(在伏尔加河上)这条对全国来说十分重要的里海交通线上的民用和军用运输安全。
北高加索各地的党政机关做好了准备,一旦德军占领本地就转入地下,并建立了游击队。边区党组织是库班劳动人民进行游击战争和地下斗争的组织者。遵照联共(布)党中央委员会1941年7月18日“关于在敌后组织武装斗争的决议”,边区党组织建立了86支游击队,给游击队派去3455名党员、4名边区区委书记、147名区委和市委书记。在游击队的指战员中有半数以上的人员是共产党员。
边区党委及时地和有组织地使游击队转入战斗状态。为了领导北高加索和克里木的游击斗争,1942年8月3日国防委员会决定在北高加索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下面设游击运动南方指挥部。在指挥部下面还成立一所培养游击队干部的学校。
在游击运动南方指挥部成立一个月之后,克拉斯诺达尔边区党委又决定成立克拉斯诺达尔边区游击运动指挥部,下设7个分部——克拉斯诺达尔分部、迈科普分部、涅夫捷戈尔斯克分部、阿尔马维尔分部、斯拉夫斯卡亚分部、索契分部和阿纳帕分部。
开展游击运动的主要任务是瘫痪敌人的后方:破坏敌人交通(炸毁桥梁、破坏铁路、颠覆列车、袭击汽车和马车运输队);破坏通信设施(电话和电报线路、无线电台);炸毁弹药库、被服库、油库和粮库;袭击敌人司令部门以及其他军事目标;袭击敌人机场;向红军部队提供敌军布署、兵力和调动的情报。
群众性的游击运动在斯塔夫罗波尔边区也蓬蓬勃勃地开展了起来。党的边区委员会在各区都建立了游击队,并成立了边区的游击运动指挥部负责领导全区游击队的作战活动。

德军倚仗着拥有优势的坦克、飞机和炮兵兵力,继续压迫苏军全线向后退却。在东面的斯塔夫罗波尔方向,德第48装甲军坦克兵团向第51集团军左翼兵团发动了疯狂进攻。德军集中主要兵力攻击第37集团军暴露的翼侧:第4装甲集团军第40装甲军向萨利斯克方向该集团军右翼进行突击,第1装甲集团军第3装甲军则对该集团军左翼实施进攻。第12集团军在顿河战役集群的左翼进行防御,德第1装甲集团军第3装甲军的部分兵力和第17集团军第57装甲军对其实施进攻。
此时,顿河战役集群各部队仍然感到弹药奇缺,尤其是炮弹和迫击炮弹。第12集团军和第37集团军每门火炮只剩下10—15发炮弹,每门迫击炮只剩下5—7发炮弹。此外,大部分军队炮兵和加强炮兵尚在开赴前线的途中,诸兵种合成军队指挥员与炮兵主任之间由于通信联络中断实际上各部队与炮兵之间没有任何协同动作可言。
顿河战役集群的装甲坦克部队有近卫坦克第5旅,坦克第2、15、140、63旅,独立坦克第62、75营及坦克第14军(该军编有3个坦克旅和1个摩托化步兵旅),可是在这些坦克旅和坦克营里却连一辆坦克也没有,把坦克兵当作步兵使用,只是在坦克第14军里有15辆坦克。后来,从统帅部预备队里给顿河战役集群调来了坦克第135旅和第155旅(每旅有40辆坦克)。但是,这两个坦克旅却在第51集团军地带内作战。
顿河战役集群的防御组织得很差,几乎没有构筑什么工事。在许多地段上,步兵由于没有锹镐等土木工具,连掩体等简易工事都没有构筑。各集团军内没有防坦克地雷,所以也没有在敌人坦克威胁的方向上布设地雷障碍物。
后勤部门与部队失掉了联系,掉队很远,因而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候,各部队几乎都没有了弹药、油料和粮食。
在顿河战役集群内,各级司令部门对部队的指挥仍然很差。仍然没有真正组织起协同动作,地面侦察和空中侦察组织得也不好。
7月29日那天,德军装甲部队冲过了马内奇河,突破了苏军防御。
为挽救危局,最高统帅部命令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7月28日命令顿河战役集群停止退却,转入防御,并于7月30日晨以第51集团军左翼部队(步兵第302师,骑兵第115师,坦克第135、155旅)的兵力向尼古拉耶夫斯卡亚、康斯坦丁诺夫斯卡亚方向实施反突击。给进攻部队规定这样双重的任务(转入防御并于次日晨转入进攻),又不给充分地加强,这就使得反突击必然失败。因为第51集团军左翼部队当面之敌是敌人2个装甲军的强大快速兵团,它们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先于苏军部队发起进攻。
7月30日7时,就在第51集团军左翼部队准备反突击时,德军坦克就冲进了该突击集团的司令部所在地并消灭了司令部,使苏军的反突击部队失去了指挥。第51集团军司令员仍然命令部队按原计划进行反突击,但为时已晚。德军一面对苏军进行猛烈的轰炸,一面在大量的坦克支援下转入进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到19时,德军已突入第302师右翼的阵地。苏军被迫后退。德军在齐姆良斯卡亚地域突破了苏军步兵第91师和步兵第157师接合部上的防御。在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48装甲军的优势兵力猛攻下,苏军步兵第157师和第138师部队开始向东退却,尔后又向北退却,退到阿克赛河地区。这样一来,在顿河战役集群的面前就出现了严重的局势。第51集团军与方面军主力之间被分割开了(第51集团军和第37集团军之间的缺口达65公里),集团军司令部与集群和方面军司令部之间的通信联络中断了。在这种情况下,最高统帅部于7月31日将第51集团军转隶给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7月30日拂晓,德第3装甲军第13装甲师从第17集团军位于巴泰斯克以南的登陆场向东发起突击。该师以109辆坦克向东南方猛冲,两天内前进了80多公里,一举夺取萨利斯克和该镇以西中叶戈尔雷克河对岸的一座登陆场,并与普罗列塔尔斯卡亚以南、沿马内奇河部署的第3装甲师会合。第13装甲师背后,党卫军“维京”摩步师也向南突击,在中叶戈尔雷克镇附近夺取了中叶戈尔雷克河上的一处渡口。“大德意志”师则停下来肃清被德军绕过的苏军部队,随后准备再次担任集团军群的预备队,而第16摩步师靠近了位于萨利斯克的第13装甲师后方单位。7月31日,第3、13装甲师在萨利斯克会合。

与此同时,在西面的克拉斯诺达尔方向,苏军滨海战役集群第18、56集团军承受了敌第17集团军的主要突击。此前,这两个集团军已经进行了18个昼夜的艰苦的防御战斗。滨海战役集群中人员最齐全和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却摆在防御的次要地段上了。例如,第47集团军驻在塔曼半岛,独立步兵第1军调到克拉斯诺达尔去防守克拉斯诺达尔外围阵地。至7月28日,德第17集团军第57装甲军、第5军和第49山地军进抵卡加利尼克河畔,但是德军想从行进间一举渡过卡加利尼克河的一切企图都未得逞。这时,第17集团军司令官将第44军在这个地段上投入战斗。
第18、56集团军在防御过程中犯了严重错误。当德军小股冲锋枪手在科伊苏格和巴泰斯克附近窜到顿河南岸第18集团军步兵第216、395师和第56集团军步兵第30师的防御地带后,苏军没有采取措施击退这些敌人。甚至当骑兵第17军的首长组织歼灭突入之敌和已在进行歼灭这几股敌人的战斗的时候,第56集团军的首长还不了解这里的情况,竟然命令步兵第30师转入集团军的第二梯队。
第18集团军的处境尤为严重。由于指挥瘫痪,它的部队不作认真的抵抗,就向后退却。该集团军的部队根本就没有防守美切亭斯卡亚、萨马尔斯卡亚地区,因而德军于7月29日18时就占领了美切亭斯卡亚。
就在29日这天,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命令第18集团军于7月30日向奥利金斯卡亚方向实施反突击,并在第12集团军和骑兵第17军(该军向巴泰斯克实施突击)的配合下恢复顿河上的态势。并命令第56集团军撤过库班河,在库班河南岸和克拉斯诺达尔外围占领防御。此时,在滨海战役集群编成内作战的有迈科普坦克旅(配属给骑兵第17军,有30辆坦克)和独立坦克第126营(配属给第47集团军,有36辆坦克)。空军第5集团军保障滨海战役集群的战斗行动,该集团军共有飞机94架,负责消灭德军的进攻纵队和掩护苏军的对空安全。第18和56集团军各部队人员和武器的缺额甚大,仅有229门火炮和292门迫击炮,坦克一辆也没有。德军却在滨海战役集群的右翼集中了第57装甲军和第5军的5个师、172辆坦克、883门火炮和592门迫击炮。
此时,在北高加索,苏军主要是在亚速海沿岸和黑海沿岸构筑了防御工事,即从西面构筑了防御工事;而从北面,即在库班和高加索山脉山前地带前面却没有构筑防御工事。
北高加索方面军的后勤机构也胜任不了自己的任务,因为方面军的后勤机构是按着保障亚速海沿岸的作战部队供应的需要而部署的。此外,向后方疏散群众和国家贵重物资也给部队的后勤工作带来了麻烦——所有的道路都被大量的逃难人流、车辆和牲畜塞满了,铁路也是拥挤堵塞不通。这一切,都影响了部队的行动和后勤的工作。
7月29日,德军的先头部队在新巴泰斯克附近渡过了卡加利尼克河,在击破第18集团军部队的抵抗后,继续向南和东南方向发展进攻,企图进到苏军库绍夫斯卡亚方向和塔曼半岛上作战部队的深远后方。
为了恢复卡加利尼克河上的态势,方面军司令员命令骑兵第17军将亚速海沿岸的防务移交给亚速海区舰队,去克拉斯纳亚、库葛伊、奥尔洛夫卡地域集结,配合第18集团军向巴泰斯克方向敌人翼侧实施突击。由于这项命令传送到军司令部太晚了,所以这一任务没有执行。
7月30日,德第17集团军第5军的第198、125、73步兵师从卡加利尼克河稳步向南推进。这一天,骑兵第17军接受了新任务:在叶亚河南岸库绍夫斯卡亚、卡涅洛夫斯卡亚、斯塔罗舍尔比诺夫斯卡亚地区占领防御。次日,德军进至骑兵第116师和第12师阵地前,与苏军展开激战。哥萨克骑兵们在防御战斗中打得很坚定、顽强。但是,右翼友邻第18集团军还在继续向后溃退。骑兵第17军的右翼暴露了。7月31日,第18集团军的步兵第216师放弃了库绍夫斯卡亚。骑兵第17军军长基里钦科命令骑兵第15师配合步兵第216师实施夜袭夺回库绍夫斯卡亚。

7月31日夜,骑兵第15师奔袭了库绍夫斯卡亚镇,但是夜袭没有成功,因为步兵第216师没有赶来参加战斗。第二天夜间,该军在航空火力准备之后,又以骑兵第15师、第13师和1个坦克旅的兵力重新发起夜袭。在库绍夫斯卡亚镇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库绍夫斯卡亚镇三易其手。步兵第216师此次也没有来协助骑兵作战。结果,骑兵军退回出发阵地。在对库绍夫斯卡亚镇的两次夜袭中,仅骑兵第13师的哥萨克们就消灭1000多名敌军,俘敌300余名。
8月1日日终前,第17集团军突破了第18集团军沿叶亚河的防御,在库绍夫斯卡亚及其东面,从第18集团军步兵第216师手中夺取了数个登陆场。西面,第49山地军第298步兵师和第4山地师突破了骑兵第17军沿卡加利尼克河下游的防御,并向库绍夫斯卡亚以西的叶亚河挺进。第17集团军司令鲁夫于7月30日命令将第298步兵师划拨给罗马尼亚第1军,并命令第49山地军和第5军向南推进,确保塔曼和克拉斯诺达尔地域。至此,A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已经渡过了马内奇河、卡加利尼克河、叶亚河、中叶戈尔雷克河。
由于北面的德第6集团军未能在行进间夺取斯大林格勒,希特勒不得不于7月31日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向东北转向斯大林格勒,同时将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40装甲军军部及其下属的第3、23装甲师交给A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团军。由于兵力被削弱,A集团军群司令李斯特被迫修改了计划。他放弃了原计划的季霍列茨克包围战,命令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向正南方挺进,分别冲向迈科普和克拉斯诺达尔。

8月1日,A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团军编有第40、3、57装甲军(每个军都辖有机动师),以及第44、52军(每个军辖2个步兵师)。尽管从字面上看实力依然强大,但第1装甲集团军目前只编有10个师(8月13日后增加到12个师),包括3个装甲师和2个摩步师。到8月中旬,该集团军被进一步削弱,陆军总部将第22装甲师和“大德意志”摩步师(该师也是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分别调至B集团军群和西线。这使该集团军只剩下约350辆坦克,而要征服的地域几乎与法国差不多大。


8月1日,苏军在高加索地区的作战序列如下表所示:


8月1日,在斯塔夫罗波尔方向,德第3、57装甲军冲向阿尔马维尔,第40装甲军赶往斯塔夫罗波尔。这三个装甲军共有200多辆坦克。第40装甲军进到第51、37集团军间的间隙地上,第57装甲军进到第12、37集团军间的间隙地上。这就构成了滨海战役集群右翼有被包围的危险。该集群的部队只得放弃卡加利尼克河阵地,撤往叶亚河和库戈耶亚河地区。
8月2日,在顿河战役集群正面,德军步兵在坦克的支援下,对萨利斯克发起了进攻,并于日终前占领红波利亚纳、茹科夫卡、拉色普诺耶。德第1装甲集团军又以两个装甲军的兵力从这个地区继续发展进攻:第57装甲军向克鲁泡特金实施突击,第40装甲军向斯塔夫罗波尔实施突击。8月3日,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将该集群撤过了库班河。
与此同时,德第3装甲军第13装甲师,也于8月1日从萨利斯克向南猛烈进攻,两天内推进约100公里,于8月3日攻陷阿尔马维尔。与此同时,德第16摩步师也在第12装甲师身后进入萨利斯克地域,并于8月4日与第13装甲师会合。
8月2—4日,顿河战役集群的部队进行着艰苦的战斗。第37集团军在后卫的掩护下往东南方向的斯塔夫罗波尔撤退。德第40装甲军以强大的坦克集群实施突击,击破第37集团军后卫部队的抵抗后,于8月5日攻占了斯塔夫罗波尔。同日,第57装甲军攻占了克鲁泡特金。随后,德军在东南方向放慢了进攻速度,由第40装甲军在东边负责掩护,以便重新调整部队。第37集团军摆脱了敌人,在8月5日日终前撤过卡劳斯河和扬库尔河。同一天,第12集团军改隶滨海战役集群。至此,顿河战役集群在斯塔夫罗波尔方向的防御战役结束。

与此同时,德军在克拉斯诺达尔方向也发动了猛烈进攻。德第17集团军第5军和第49山地军,从库绍夫斯卡亚东面和西面的叶亚河登陆场向南推进,赶往克拉斯诺达尔。第49山地军的第73步兵师和第5军的第198、125步兵师在库绍夫斯卡亚及其东面向叶亚河以南推进了20公里。尽管如此,苏军骑兵第17军和第18集团军、第56集团军的残部继续在该城以西地域顽强抵抗,阻挡住第49山地军的右翼。但是,德第1山地师和第9步兵师赶到后恢复了第17集团军的进攻势头。到8月5日,获得加强的第5军向南推进20—30公里,而第1、4山地师和第73、9、125、198步兵师的侦察支队又前进10公里攻占了季霍列茨克,距离克拉斯诺达尔已不到80公里。
8月6日起,德第17集团军向克拉斯诺达尔发起突击。此时,在克拉斯诺达尔外围进行防御的第56集团军只有93门火炮和203门迫击炮。它们的弹药只剩下0.2—0.4个基数。某些炮兵部队到了战斗的关键时刻连一发炮弹都没有了。例如,集团军炮兵第1195团在克拉斯诺达尔外围战斗打响前,就是因为没有炮弹而被撤过库班河。
在几昼夜的战斗中,第56集团军兵员缺额很大的各个兵团的指战员和克拉斯诺达尔支队的民兵们一起抗击着敌第5军各步兵师和摩托化师蜂拥而来的攻击。在这次库班河畔的战斗中,他们还得到了亚速海区舰队的独立的库班河舰艇支队的支援。
8月10日下午,德军进到克拉斯诺达尔城东北角,并以第9、73师和第1山地师的兵力向东南方向实施突击,企图占领帕什科夫斯卡亚渡口,切断我在克拉斯诺达尔(克拉斯诺达尔附近的渡口已被炸掉)的部队的后路。
双方在帕什科夫斯卡亚地域展开了激战。阿尔申采夫上校指挥的伊尔库茨克红旗步兵第30师的指战员打得特别英勇。该师在弹药极端缺乏和三面受敌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地打退敌人对帕什科夫斯卡亚渡口的冲击。德军被迫又把1个团的步兵、1个连的骑兵和50辆坦克投入了战斗。但是,苏军指战员们不仅打退了敌人多次疯狂的冲击,而且自己还转入了反冲击,并展开巷战,到8月10日17时已解放了克拉斯诺达尔城内大片街区。直到8月12日,苏军才根据上级的命令放弃克拉斯诺达尔,炸掉帕什科夫斯卡亚渡口,退过库班河。
亚速海沿岸在8月10日前由亚速海区舰队防守。他们在防守叶伊斯克的部队到来之前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主要基地普里莫尔斯克—阿赫塔尔斯卡亚。8月10日,舰队炸毁了军事设施后,撤退了。舰艇和船只向捷姆留克运送了4000多名战士,30多门岸防炮和其他技术装备,还有各类物资1670吨。
苏军在北高加索的形势危如累卵,其防御已经被德军冲得七零八落。8月1日,北高加索方面军拥有近30万人,连同外高加索方面军在内,苏军在整个高加索地区的兵力为51.6万人,此外还有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的8.71万人。但是,由于第56、第18、第12和第37集团军的主力已不具备战斗力,面对德军的后续突击,北高加索方面军只能作象征性的抵抗。因此,8月1—12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变更了外高加索方面军的部署:命令外高加索方面军以第44集团军、2个新组建的步兵军以及第45、46集团军所能集结起的一切部队守卫捷列克河、通往格罗兹尼炼油厂的门户、位于马哈奇卡拉的里海海岸以及高加索山脉。
同时,从8月6日到9月底,最高统帅部从自己的预备队中向外高加索方面军派去了2个近卫步兵军(近卫步兵第10军,辖近卫步兵第4、5、6、7旅;近卫步兵第11军,辖近卫步兵第8、9、10旅)和11个独立步兵旅(独立步兵第4、19、5、59、60、62、84、107、119、131、256旅)。除此之外,最高统帅部还拨给该方面军840辆汽车。
外高加索方面军用于防御的庞大兵力集中在捷列克和乌鲁赫两条河流,而方面军司令部距离这条战线很远,这就要求成立一个独立的指挥机构。8月8日,根据大本营的命令成立了外高加索方面军北方集群,由第44、9集团军以及近卫步兵第11军组成。8月11日,北高加索方面军的第37集团军编入了北方集群,顿河战役集群撤销建制。
在迈科普方向
德军无论是在罗斯托夫城下,还是在顿河和库班河之间,都未能围歼北高加索方面军。于是希特勒统帅部又决定在库班河南岸围歼苏军。为此,它改变了主要突击方向,令第1装甲集团军经阿尔马维尔向迈科普方向驰进,扑向图阿普谢。按照计划,第1装甲集团军应长驱直入穿过迈科普,然后以第44军和第49山地军穿越高加索山区,夺取苏呼米和图阿普谢,从而将苏军滨海战役集群包围、歼灭在库班河以南地域。为此,李斯特集结了第16摩步师、党卫军维京师和第3装甲军第13装甲师,对第12集团军和独立步兵第1军兵力非常薄弱的部队和兵团实施进攻。
在迈科普方向上进行防御的滨海战役集群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了。在顿河战役集群和滨海战役集群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缺口,因而滨海战役集群的右翼又一次地暴露了。

8月6日,在航空兵突击之后,德军攻占了阿尔马维尔,并继续向迈科普进攻。德军为要冲向迈科普油田和向黑海边的图阿普谢地域疾进,在这个方向上投入了第1装甲集团军的6个师,并有航空兵支援。
8月7日,克莱斯特左翼的第40装甲军,继续以第23、3装甲师向前推进,前者从北面攻向矿水城,后者从西面沿铁路线冲向该镇。第40装甲军面对的是苏军第37集团军虚弱的残部、北高加索方面军的2个临时性支队和内务人民委员部步兵第11师。克莱斯特的主要突击从装甲集团军的中央战线发起,第3装甲军第13装甲师和第16摩步师从阿尔马维尔转身向西,在库尔干纳亚和拉宾斯卡亚从第12集团军残部手中夺取了拉巴河对岸的登陆场。拉巴河是库班河的一条南部支流,位于迈科普以东40公里处。西面,克莱斯特右翼,第57装甲军党卫军维京师和斯洛伐克快速师向南推进,渡过库班河,到达迈科普以北的拉巴河,并将苏军独立步兵第1军的残部击溃。
8月8—12日,库班河、拉巴河和别拉亚河各防御地区都进行了残酷的战斗。尽管第37集团军的临时性支队和内务人民委员部步兵第11师在矿水城接近地的激烈战斗中成功遏制德第3、23装甲师的前进达两天之久,但德第3装甲师从西南方绕过该镇,8月9日夺取皮亚季戈尔斯克,8月10日又攻占铁路线以南48公里处、皮亚季戈尔斯克以西80公里处的切尔克斯克。西面,第3装甲军第13装甲师和第16摩步师,以及第57装甲军党卫军维京摩步师,从东面和北面攻向迈科普,8月9—10日夺取了该城和邻近的油田。
德军统帅部原来指望在迈科普地域可以掠夺到大量油料和原油,但是德军进到迈科普油田却一滴油也没有拿到:原油、汽油和煤油都事先运走了,钻井被堵死了,设备弄走一部分坚壁一部分。

德军占领迈科普后,在图阿普谢方向又发起了猛烈冲击,企图突到黑海海滨。在这种情况下,最高统帅部8月10日命令布琼尼:“根据目前情况分析,当前迈科普—图阿普谢方向是北高加索方面军和黑海海岸最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方向。如果敌人进到图阿普谢地域,你方面军第47集团军和在克拉斯诺达尔附近作战的其余部队就会全部被包围和当俘虏。”根据这一指示,布琼尼决定:骑兵第17军集中在克拉斯诺达尔东南,第12集团军在拉巴河左岸设防固守,近卫步兵第32师乘坐黑海舰队的舰只调往图阿普谢以北地域和步兵第236师一起共同沿纵深占领几道防御阵地,以便掩护迈科普至图阿普谢的通路。
8月11日,刚刚夺取迈科普,第3装甲军第13装甲师和第16摩步师以及第57装甲军党卫军维京摩步师便派出小股战斗群,沿着山谷向南进入高加索山脉深处,而斯洛伐克快速师掩护着克莱斯特的右翼。克莱斯特随后将第44军的第97、101猎兵师调入迈科普及其西面的集结区,并命令这2个轻装师在党卫军维京师和第16摩步师小股战斗群的支援下,穿越西高加索山脉的山口,夺取图阿普谢。
南面,第40装甲军第3装甲师牢牢控制着皮亚季戈尔斯克,并派出一个战斗群从切尔克斯克向南进入山区,而第23装甲师的一个团完成了肃清矿水城守军的任务。第23装甲师其他单位设立起一道装甲屏障,掩护克莱斯特向北延伸至斯塔夫罗波尔以东这条漫长左翼的南半部分。更北面,第52军第370、111步兵师终于接替了第1装甲集团军左翼第23装甲师留守后方的单位,第111步兵师的先遣部队8月12日到达埃利斯塔—该地区唯一一座稍具规模的镇子。

在第1装甲集团军装甲部队的支援下,德第44军于8月12日朝图阿普谢方向发起进攻。南面,第16摩步师和第97猎兵师8月15日攻占萨穆尔斯卡亚,但苏军猛烈的反冲击将他们阻止在罗热特附近,随后被迫撤回萨穆尔斯卡亚。北面,党卫军维京师和第101猎兵师,8月12日从苏军第18集团军步兵第383师和骑兵第17军骑兵第12师手中夺取了别洛列琴斯卡亚。党卫军维京师和第101猎兵师兵分两路,在第13装甲师战斗群和第16摩步师的支援下迅速向南推进,进入高加索山谷。8月13日日终前,他们攻占了哈德任斯基,并到达苏军近卫步兵第32师位于纳瓦金斯卡亚的防区。次日,第13装甲师战斗群占领阿普歇伦斯基,一天后,第16摩步师的战斗群打垮了苏军的顽强抵抗,一举攻占涅夫捷戈尔斯克。但是,面对苏军的激烈抵抗和频繁反击,第44军推进在8月18日结束了,部队停滞在山中,距离他们的最终目标并不太远。
在7月25日—8月17日的战斗中,德军迫使北高加索方面军从顿河撤退到大高加索山脉西北部的山前地带。战役的这一阶段是极其困难的,苏军未能完成大本营关于恢复顿河态势的命令。当时,布琼尼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来加强最危险地段部队的第一梯队。缺乏庞大的快速兵团,而德军当时拥有的坦克和摩托化师却超过其自身部队的40%。这就使他们常常胜过防御中的苏军。空军数量太少,在北高加索方面军的战斗中不能起积极作用。德军掌握着制空权,对防御中的集团军进行着十分有效的干扰,特别是在开阔地带。方面军和集团军的指挥部和司令部对部队的指挥经常中断。没有预设的防御地区。兵团和部队严重缺乏弹药、燃料和粮食。所有这些,都导致了苏军一路败退。
但是,尽管如此,德军在顿河与高加索山脉西段山前地带之间的战斗中却始终未能完成其围歼苏军的根本任务,而且也未能打到图阿普谢。苏军虽然暂时将一些领土让给了敌人,但是却在激烈的战斗中疲惫了敌人,消耗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这一阶段中德军伤亡约5.4万名。这一时期,苏军航空兵英勇地作战。尽管德空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是勇敢的苏联雄鹰经常飞临敌后,大量杀伤敌人。在苏军保卫顿河渡口战斗中和向高加索山脉山前地带撤退中,空军第4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的航空兵出动9700余架次,投弹740多吨,发射火箭7200余枚、炮弹14.7万多发、子弹193.9万余发。苏军航空兵对渡口上的敌军、敌人摩托化和机械化行军纵队和集结地域的部队实施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突击,阻滞了敌人的进攻,使敌人技术兵器和有生力量蒙受重大损失,从而为苏军向后撤退和在高加索山脉山前地带组织防御赢得了时间。苏军航空兵也遭到很大的损失。例如,到8月中旬,空军第5集团军的135架飞机中只剩102架。但是,由于苏军集中使用航空兵兵力在有限的地区,所以获得了较大的战果。

就在德第1装甲集团军夺取斯塔夫罗波尔、皮亚季戈尔斯克和迈科普之际,西面,德第17集团军(右翼已获得罗马尼亚部队的加强)加快了向克拉斯诺达尔的推进。8月5日,集团军司令鲁夫将第49山地军的第73、9步兵师交给第5军,并命令第49山地军转身向东,进入切尔克斯克附近第40装甲军第3装甲师的作战区域,从那里向南进军,在厄尔布鲁士山(这是高加索山脉的最高峰)以西穿越高加索山口,赶往黑海沿岸的苏呼米。目前辖4个步兵师(第198、125、9、73步兵师)的第5军将从北面和东面进攻克拉斯诺达尔,夺取该城,然后转身向西,与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相配合,夺取塔曼半岛和新罗西斯克。
在克拉斯诺达尔的接近地上,苏滨海战役集群以第56、18集团军4个虚弱的步兵师守卫着城市接近地,并获得克拉斯诺达尔民兵师的加强。8月10日,第5军发起最后的突击,攻入克拉斯诺达尔这座库班河地域的炼油中心。但入城后,鲁夫的步兵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守卫城市东北角帕什科夫斯卡亚地域的苏军第56集团军步兵第30师,以极大的决心投入喀秋莎、坦克甚至是战机,对德军第308步兵团发起反冲击。待大股部队撤离后,守军在推进中的德军眼前炸毁了库班河上的桥梁。此举迫使德国人等待了两天,然后以冲锋舟渡过河去,直到8月15日才完成对该地域的巩固。
在莫兹多克方向
斯塔夫罗波尔、皮亚季戈尔斯克、迈科普和克拉斯诺达尔沦陷后,德A集团军群的指挥官们错误地认为,苏军已经不能再进行顽强的抵抗了。李斯特开始拟制歼灭高加索山脉北部地区(特别是塔曼半岛和高加索北山麓)所有苏军的计划,为第1装甲集团军夺取莫兹多克、奥尔忠尼启则、格罗兹尼和巴库地域的深远目标创造条件。
8月中旬,由于延伸过度的补给线、不断发生的燃料短缺、艰难的半山脉地形以及苏军不断加强的抵抗,A集团军群的前进步伐被严重拖慢。雪上加霜的是,向斯大林格勒进攻的德B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急需额外兵力和空中支援,结果A集团军群被削弱,用于遂行进攻任务的部队越来越少。例如,意大利山地军的3个师8月中旬刚刚赶到,就很快接到命令,去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加强B集团军群左翼的防御。为满足其他战线的需求, 大德意志摩步师、第22装甲师以及大多数可用的空中力量也于8月中旬离开A集团军群。月底,第16摩步师又被调离。为此,李斯特不得不于8月17日重新调整部署:第57装甲军、第44军和第49山地军转隶鲁夫集团军级集群(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只剩下第3、第40装甲军和第52军,命令于次日生效。

根据李斯特的指示,A集团军群将继续在三个方向上同时实施进攻。责成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49山地军实施这三个方向上的突击。
第17集团军的任务是占领阿纳帕至波提间的黑海海岸,尔后向巴统和第比利斯进攻。
为了保障第17集团军右翼的安全,令第5军以第73、9步兵师的兵力攻占阿纳帕和新罗西斯克,尔后在黑海海岸担任防务。
令第57装甲军以党卫军维京摩步师和斯洛伐克快速师的兵力在攻占迈科普油田之后,继续向图阿普谢方向进攻,继之沿黑海海岸向苏呼米、祖格迪迪、巴统进攻,并以部分兵力同第44军一起向阿德列尔进攻,尔后第44军在第57装甲军之后跟进,翻过苏拉姆山脉向第比利斯进攻。
第49山地军在A集团军群的中央作战,其任务是翻过高加索山主脉向苏呼米和库塔伊西进攻。
令在A集团军群北翼进攻的第1装甲集团军变更部署后以第3、40装甲军从高加索山主脉北面的皮亚季哥尔斯克和普罗赫拉得内依地域向东南的奥尔忠尼启则、格罗兹尼、马哈奇卡拉、巴库方向进攻。第52军负责保障装甲集团军左翼的安全。

8月16日,第40装甲军第23、3装甲师从矿水城和皮亚季戈尔斯克地域向东南方进军。第23装甲师攻占了格奥尔吉耶夫斯克,前出至距离普罗赫拉德不到30公里处;西面,第3装甲师到达纳尔奇克以北20公里处,巴克桑河畔的巴克桑,该镇坐落在高加索山脉北麓。第1装甲集团军右翼,第3装甲军开始将第13装甲师和第16摩步师撤出迈科普地域加以休整和补充,然后为第40装甲军的进军提供增援。可是一周后,陆军总部将第16摩步师部署至东北方的埃利斯塔地域,腾出第52军辖下的第370、111步兵师调往南面,支援第40装甲军向捷列克河的进军。
此时,对面的苏军外高加索方面军北方集群许多部队都严重缺编。整个集群总共只有105辆坦克,而德军的两个装甲军却有约350辆坦克。面对德军的进攻威胁,外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秋列涅夫于8月16日命令北方集群发动一场反突击。但是,德军却于8月18日发起了进攻,并于8月23日推进到了捷列克河,到达了莫兹多克郊区。此时,守卫莫兹多克的是苏军第9集团军的一个小股前进支队、罗斯托夫炮兵学校的一个学员团和预备步兵第26旅,并获得几辆装甲列车的支援。他们身后的捷列克河宽100—250米,流速非常湍急。
8月23日,德军以第3、13装甲师及第111步兵师的兵力直接向莫兹多克发起了进攻。科尔涅耶夫少校指挥的前进支队和罗斯托夫炮兵学校的学员们配合预备步兵第26旅的部队同敌人激战了三天三夜,但是最后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莫兹多克。但是,第9集团军司令员马尔岑科维奇已从近卫步兵第11军抽调3个步兵旅加强第9集团军在莫兹多克对面、捷列克河南岸的防御,从而将德军的突击阻挡在北岸。次日,德第13装甲师在莫兹多克下游的伊谢尔斯卡亚,从苏军第9集团军步兵第389师手中夺取了捷列克河对岸的一座登陆场。8月26日,德第23装甲师攻占了莫兹多克以西的普罗赫拉德内,在夺取该地的过程中,第23装甲师师长马克中炮毙命。此时,经过一个多星期混乱的战斗,德第1装甲集团军的推进几乎陷于停顿。德军被迫停止了普罗赫拉德内伊地域的进攻,开始准备进攻马尔戈别克。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德军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突向格罗兹尼石油区和巴库石油区的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防止这种威胁,马哈奇卡拉地域编成了有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和两个炮兵团的新第58集团军,这就有了可能大大巩固外高加索方面军北方军队集群的态势。8月底前,第9、37、44集团军和作为第二梯队的第58集团军也转入北方军队集群的编成,使苏军指挥部得以在整个北方军队集群的战场上就兵力和兵器方面除坦克和飞机外造成总的优势。但这些兵力和兵器平均分布在整个战场上。所有的2356门火炮和迫击炮中,只有237门火炮和迫击炮部署在敌人的主要突击方向马尔戈别克地域。在该方向上,苏军共有1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和45辆坦克,德军则有2个装甲师、1个步兵师共191辆坦克。9月1日,B集团军群的战斗序列如下:



德军将其第3、13装甲师,第111、370步兵师集中到苏军减员很大的第9集团军的正面前,于8月31日夜在莫兹多克地域开始强渡捷列克河。德军不顾苏军航空兵和炮兵的轰击,部分兵力顺利地渡到河的南岸并在蒙达尔尤尔特以北河滨的小树林里集结了1个多营的步兵和2个连的迫击炮。但是,苏军步兵第389、417师的部分兵力实施了反冲击,击退了敌人对蒙达尔尤尔特的冲击,并在9月1日当天将捷列克河右岸这个地段上的敌人全部肃清。
然而,德军在蒙达尔尤尔特地域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把苏军的注意力从莫兹多克吸引开,因为他们在莫兹多克集中了准备实施主要突击的2个步兵师(步兵第370、111师)和1个装甲师(第3装甲师)。

9月2日晨,德军开始在莫兹多克地域强渡捷列克河。9月3日日终前,德军进抵捷尔斯卡亚村北郊。苏军战士进行顽强的抵抗,并为恢复自己的阵地而多次发动反攻。
在红山山麓,奥斯塔宾科中校指挥的红旗炮兵第6团的炮兵们在这里誓死坚守阵地。齐宾科大尉的炮兵第1营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德军约30辆坦克和搭载的步兵冲向这个营的发射阵地,但是德军欲要在这里突破苏军防御的企图均未得逞。德军在战场上丢下10余辆坦克残骸之后,被迫退回去了。
9月4日晨,确保登陆场的同时,德第111步兵师与第23装甲师的坦克对捷尔斯卡亚村发起总攻,而第117步兵团第3营组成的一个战斗群和25辆坦克沿公路向南赶往莫兹多克南面10公里处的沃斯涅先斯卡亚。但下午晚些时候,苏军第9集团军的海军步兵第62旅和独立坦克第249营投入战斗,阻止了该战斗群的推进并击毁5辆德军坦克,自身损失7辆坦克。这一天,海军陆战队第62旅、独立坦克第249营和近卫防坦克歼击炮兵第47营三支部队密切配合,创造了防坦克炮兵与坦克和步兵分队密切协同动作联合作战抗击德军集群坦克冲击的一个典范示例:
9月4日晨,敌人2个步兵团在30辆坦克的支援下突破我近卫步兵第8旅的防御后,继续向沃兹涅先斯卡亚方向实施进攻。掩护海军陆战队第62旅和独立坦克第249营向反冲击出发地区开进的近卫防坦克歼击炮兵第47营,挡住了敌人坦克的去路。海军陆战队旅和坦克营从行进间向敌人发起了反冲击。敌人损失19辆坦克和2辆装甲汽车之后,掉头逃回出发阵地。
敌人待步兵第111师和坦克第3师主力在莫兹多克东南渡过捷列克河之后,又重新向沃兹涅先斯卡亚发起了进攻。开始,敌人为了查明我防坦克火器的位置,先以小群坦克向我前沿冲击,然后实施短促的火力准备,主要是对已暴露的防坦克火炮进行射击,最后,敌坦克和搭载在坦克上的冲锋枪手一浪又一浪地向第62旅的阵地冲来。
敌人突破我防御前沿后,向我翼侧包围过来,企图围歼第62旅各分队。但是指战员们巍然屹立。他们以猛烈的步机枪火力切断敌人步兵与坦克的联系,炮兵与敌人冲上来的坦克进行殊死搏斗。
在这次战斗中,我军表现了高超的战斗技能。海军陆战队第62旅76毫米加农炮兵营第1连的指战员们,表现非常勇敢、顽强。
【苏】格列奇科:《高加索会战》,第169—170页

次日,德军攻占了捷尔斯卡亚村。
9月5日,克莱斯特以第13装甲师组织起了拥有40辆坦克的赫富特战斗群,以支援第111步兵师在沃兹涅先斯卡亚北面战斗的部队。次日凌晨4时,该战斗群向南发起突击,楔入近卫步兵第8、9旅的防线。但该战斗群逼近捷列克山北麓时,遭遇到苏军火炮、喀秋莎和反坦克炮的猛烈打击,苏军防御中的2个步兵旅、海军步兵第62旅、独立坦克第249营(配备29辆英制瓦伦丁坦克和美制M-3坦克)、步兵第417师(配有独立坦克第258营的28辆英制瓦伦丁坦克和美制M-3坦克)也发起激烈的反冲击。与此同时,在更东面,苏军近卫步兵第10旅和步兵第167师对德军第111步兵师设在捷尔斯卡亚村的防御发起突击。战场上空,苏空军第4集团军每天投入500飞行架次,对莫兹多克及其周围的德军编队、设施和向南推进的部队发起打击。
9月6日,双方爆发了激战。这一天,空军第4集团军向普列德莫斯特内伊、基兹利亚尔地域(德军在这里占领一小块登陆场)的上空派出了460余架次。由于航空兵密切地配合了地面部队作战,德军的坦克冲击被击退了。在山脚下,德军撂下30多辆被击坏和烧毁的坦克残骸,其中有14辆是航空兵打的。赫富特战斗群的兵员也损失惨重,第111步兵师第117步兵团第2营仅剩80人。苏军也付出了沉重的牺牲,独立坦克第249营的29辆坦克损失了24辆,独立坦克第258营的28辆坦克折损22辆,主要是英制瓦伦丁坦克,这种坦克很容易起火并彻底烧毁。

9月7—8日,苏第9集团军部队从西面对敌赫富特战斗群发起反突击。克莱斯特被迫将部队撤回莫兹多克,捷列克河南面原先的登陆场。随后,他又组建了拥有约70辆坦克的利本施泰因战斗群和拥有100辆坦克的克里索利战斗群。9月10日,苏第9集团军近卫步兵第10军发起反突击,将利本施泰因战斗群从基兹利亚尔击退回捷列克河北面。次日,克里索利战斗群从莫兹多克南面向西南进攻,并于9月12日攻占马尔戈别克,9月14日日终前到达上、下库尔普地域,莫兹多克东南方30公里处的阿尔汉丘尔特河,突破了苏近卫步兵第11军的防御。苏第9集团军司令员科罗捷耶夫投入了步兵第151师才阻挡了敌人的进攻。随后,苏军着手准备对突入之敌实施反突击。9月14—15日,苏军发起反突击。近卫步兵第10军于9月14日日终前进到伊谢尔斯卡亚附近,随后被敌增援部队所阻。近卫步兵第11军在9月15日杀伤并制止了敌人的进攻,其左翼部队向前推进了4—5公里。第37集团军的突击集群也在3天内将敌人击退了5—8公里。
9月17—19日,德军重新发起进攻,并于9月29日前夺取了捷列克、普拉诺夫斯科耶、伊拉里奥诺夫卡。但在此地段,德军未取得战役胜利,被迫转入了防御。莫兹多克地域成了德军的“死亡之谷”。到9月底止,德军在这里损失了6000多官兵和大量技术兵器,第111、370步兵师损失尤为惨重。据被俘的德第370步兵师的一些士兵说,有许多营被全歼,幸存下来的连队一个连也只剩下10—12人。1942年8—9月,仅在苏第9集团军地带内就击毁德军180辆坦克、9辆装甲汽车,其中有63辆坦克是用防坦克枪击毁的,14辆是用防坦克手雷和燃烧瓶击毁的。仅在保卫莫兹多克的一天战斗中,近卫步兵第8旅的指战员就击毁敌人33辆坦克。在莫兹多克方向战斗中,空军第4集团军的航空兵起了重要的作用。9月份,它们共出动9000余架次,进行150次空战,击落击伤敌机170余架。
由于苏军不断增强抵抗,以及德军在莫兹多克、马尔戈别克、埃利霍托沃地域紧张战斗中遭受巨大损失,使德军统帅部不得不放弃向格罗兹尼方向的进攻。在莫兹多克—马尔戈别克战役过程中,德军统帅部未能以预备队加强A集团军群,因其预备队必须用于斯大林格勒附近,德军在那里仍图攻占该市。同时,德军也不可能削弱A集团军群和抽调其加强进攻斯大林格勒的B集团军群。这样,莫兹多克—马尔戈别克战役的进程和结局,对打破敌人夺取格罗兹尼和巴库两石油区的计划,以及对高加索会战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保卫新罗西斯克
在莫兹多克激战的同时,苏军在新罗西斯克地域也展开了防御作战。德军在高加索方向进行战役的总企图被苏军打破后,德军统帅部决定攻占新罗西斯克,尔后沿黑海海岸向巴统方向进攻。预定由A集团军群第17集团军完成这一任务。德军第5军和第1个罗马尼亚骑兵军直接向新罗西斯克实施突击。同时,德军第49山地军由切尔克斯克地域经高加索山主脉各山口向苏呼米方向进攻。
苏军统帅部力图联合地面军队和海军的力量防守新罗西斯克和塔曼,于8月17日组建了新罗西斯克防御地域,辖第47集团军,第56集团军步兵第216师,亚速海区舰队,捷姆留克、刻赤、新罗西斯克海军基地和混成航空兵集群(空军第237师、黑海舰队航空兵部队)。新罗西斯克防御地带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共有1.5万人。在德军主要突击方向上有2200人、36门炮、30门迫击炮和36辆坦克。第47集团军司令员科托夫任新罗西斯克防御地域司令员,亚速海区舰队司令戈尔什科夫为分管海军的副司令员。防御地域的任务,是阻止敌军从陆地和海上向新罗西斯克突进,采取措施建立了坚固防御。至8月月中前,各防御地区的构筑仅完成20%。

8月19日,德军以第9、73步兵师的主力向谢韦尔斯卡亚和阿宾斯卡亚发起进攻,日终前占领了谢韦尔斯卡亚、伊尔斯卡亚、霍耳姆斯卡亚、阿赫德尔斯卡亚等镇并开始攻打阿宾斯卡亚。德军一再企图从行进间一举攻占阿宾斯卡亚,但他们的冲击均被苏军步兵第103旅部队击退。罗马尼亚第5、6、9骑兵师也在这天向防守特罗伊茨卡亚和安纳斯塔西耶夫斯卡亚地域的苏军第103旅的1个步兵连和海军陆战队第144营的分队进行冲击,并攻占了这两个镇子。但是,罗军想从行进间一举攻占克里木斯卡亚这个大车站的企图都被粉碎了。
向南突击受挫后,罗第5骑兵师转身向西,沿库班河北岸冲向亚速海岸边的捷姆留克,从独立海军步兵第144营手中夺取了红十月村,并向西面的库尔昌斯卡亚前进了10公里,离捷姆留克仅剩10公里的路程。扼守库尔昌斯卡亚的5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在海军炮火的支援下,阻止了罗第5骑兵师的推进。敌人将伤亡过大的第5师撤了下去,换上新锐的罗马尼亚骑兵第9师,8月22日拂晓又开始向捷姆留克发动进攻。8月23日,苏军被迫撤出捷姆留克。这一天,苏军共消灭敌官兵1500余名。

与此同时,8月21日,德第5军从阿宾斯卡亚地域出动,罗骑兵军之一部从特洛伊茨卡亚出动,继续向克里木斯卡亚进攻,并于当日攻占了阿宾斯卡亚和克里木斯卡亚。这时德罗军经由各个山口突到新罗西斯克的威胁已经形成。8月22日,德军占领涅别尔扎耶夫斯卡亚,接着又占领了下巴坎斯基。但是,德军企图沿公路向上巴坎斯基、新罗西斯克发展进攻,未能得逞。8月25日,德军被迫停止进攻。德军第17集团军司令被迫将一部兵力从图阿普谢方向调到新罗西斯克附近。进攻于8月28日再度发起。德军在第47集团军左翼突破该集团军防御,8月31日进至黑海沿岸,并夺占阿纳帕。防守塔曼半岛的苏海军陆战队所部与第47集团军的主力之间的联系被截断,而亚速海区舰队的舰艇则不得不冲出亚速海而进入黑海。
为了便于指挥在高加索作战的部队和改善他们的供应,大本营9月1日命令把北高加索方面军改编为外高加索方面军黑海军队集群,下辖第12、18、47和56集团军,以及近卫骑兵第4军,继续完成先前的战斗任务。空军第5集团军和黑海舰队的航空兵从空中支持黑海集群。黑海舰队在作战关系上隶属于外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9月4日,外高加索方面军战斗序列如下:



9月1日,德第5军向新罗西斯克发起了最后的进攻。同日夜,德第11集团军第46步兵师和罗第3山地师开始从克里木横渡至塔曼半岛,使情况更加严重。9月5日,海军陆战队部队和兵团撤至格连吉克。由于条件非常困难,亚速海区舰队的舰船未能从亚速海调到黑海。新罗西斯克保卫者的处境进一步复杂化。放弃塔曼使德军有了从克里木和其他方向调动预备队的可能,形成了从西部占领新罗西斯克的实际威胁。德军很快就在新罗西斯克的东、西、北接近地上夺占了许多要点,9月6日进至涅别尔贾耶夫斯卡亚—梅福季耶夫斯基大路,向该市西北郊突进。9月7日,德军冲进新罗西斯克市北部,夺占了火车站,随后又夺占机械化谷仓和港口。城市保卫者为争夺每一个街区、每一幢房屋进行了奋战。9月8日,格列奇科被任命为第47集团军司令员和新罗西斯克防御地域司令员,他的任务是恢复集团军对属下部队的指挥、把陆、海、空三军的力量联合起来反击德军的猛攻。到9月9日日终时,德军已在新罗西斯克市西城占领了大片街区。9月10日,格列奇科命令黑海舰队的舰艇撤离港口,转移到南面更安全的基地。9月11日,苏军在激烈战斗中将敌阻于该市东南部的十月水泥厂地域。德军沿海岸向图阿普谢发展进攻的企图没有得逞。苏军在十月水泥厂足足坚守了360天,没有让敌人前进一步。其中在水泥厂围墙外一个不太高的高岗上德一所用石头砌成的普通样式的、苏联南方的小房子中(这里离德军战壕只有十几米),保卫者们在一年内击退了敌人189次疯狂冲击!1943年9月,他们又从这里发起了反击。
不过,德军并未放弃沿黑海向图阿普谢突破而与从北方进攻图阿普谢的第57装甲军和第44军会师的企图。在阿宾斯卡亚地域,德军集中了罗马尼亚第3山地师。9月19日,罗军在经过强有力的空军准备之后他们转入了进攻,在三天的血战中以惨重的代价占领了一些高地,并楔入苏军防御纵深达6公里。新罗西斯克防御地域指挥部决定对楔入的敌集团侧翼实施两次向心突击,包围敌集团并将其消灭。为此投入了1个步兵师和2个海军陆战混成支队。在9月22—26日间展开的激战中,罗马尼亚第3山地师几乎全部被歼,苏军毙伤俘敌官兵约8000名,击毁敌人火炮25门、坦克7辆、机枪75挺、汽车50辆,以及缴获大量战利品。历时一个多月的新罗西斯克防御战役至此结束。从1942年9月27日起,德军在新罗西斯克方向上转入防御,而且再也没有试图发动大规模进攻。双方的战线停滞在了水泥厂,直到12月下旬德军放弃库班地域。
在新罗西斯克战役中,苏军陆海军兵力在同敌优势兵力进行激烈战斗中,打破了敌人经新罗西斯克突向外高加索的计划。当地居民对防御地域的军队提供了很大帮助。战役期间共歼敌1.4万名官兵,击毁47辆坦克、95门火炮和迫击炮、25架飞机、320辆汽车以及其他许多军事技术装备。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现在被用来纪念新罗西斯克保卫者的功勋。在该市东南郊的公路旁,有一节弹痕累累的火车厢放置在底座上。车厢上钉着一块纪念牌,上面写道:“1942年9月11日,英勇的苏军和黑海舰队军人在此堵住敌进犯高加索之路;360天后,他们与海军陆战队和‘小地’的部队协同,开始强攻新罗西斯克,并于1943年9月16日粉碎法西斯军队后解放该市。”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3年9月14日的命令,新罗西斯克被授予“英雄城市”称号。
保卫高加索山口
在格罗兹尼方向和新罗西斯克方向进行防卫战斗的同时,外高加索方面军第46集团军于8月中旬在高加索山主脉各山口上也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里作战的德军部队是编成内有2个山地步兵师和2个轻装步兵师的第49山地军。该军的任务是,夺取穿越高加索主山脉中部和东部及厄尔布鲁士山的山口。此外,A集团军群指挥部还指定两个罗马尼亚山地步兵师在山口作战。在德军向大高加索山脉推进以前,不仅北部山坡,甚至有许多山口都未被苏军占领,就是占领了的山口也差不多都没有防御工事。这是因为,部队分散在广大战场上,某些指挥人员没有认识到在山口修筑工事应有的意义,认为大高加索山脉是敌人无法逾越的屏障。

8月16日日终时,德第49山地军已到达克卢霍里山口,此时据守山口的只有苏军步兵第394师第815团的2个连。这个位置威胁到通往苏呼米港的道路,从而对该山口以北、苏军沿黑海海岸的整个防御构成威胁。
第46集团军司令部由于没有嗅到迫在眉睫的威胁和从侦察兵那里收到情报,所以到了8月16日还向方面军报告说:“我部情况正常”。可是,事实全然相反。苏军步兵第394师步兵第815团的1个营早在8月15日就与敌人在克卢霍里山口前打上了。集团军司令部只是到了8月17日才得知这一消息。
其他方向上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德军或者先于苏军占领山口,或者把苏军在山口上的小分队打跑。从8月17日到9月9日这段时间里,德军抢占了厄尔布鲁士峰至乌姆佩尔斯基山口间的一些山口。在克卢霍里和桑恰罗方向,德军已进到山南坡10—25公里,威胁到苏呼米和黑海沿岸交通线的安全。
德军占领这些山口后,对外高加索腹地形成一种很大的威胁,德军大兵团可能长驱直入了。这时,外高加索方面军首长定下一系列旨在消灭窜过山口之敌和夺回这些山口的决心。外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秋列涅夫驱车来到苏呼米,亲莅现场了解情况和具体组织对窜至克卢霍里山口之敌实施反突击。
8月20日,最高统帅部下达训令,命令外高加索方面军首长在山口上建立牢固的防御。秋列涅夫看到情况很复杂和考虑最高统帅部新下达的训令要求,二下苏呼米,8月23—28日在那里确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山口防御和组织歼灭山口上敌人的战斗行动的措施。为时已晚的推进,微弱的物质技术保障,不满人意的侦察和联络组织,使得山口的形势极端困难了。人民、党和苏维埃机关给了部队以帮助。为了把粮食和弹药运送到山口,广泛利用本地居民的援助和经验。他们从军用仓库向山口运送了各类物资6万多件,近百万发步枪子弹,4000枚手榴弹,2000发防坦克枪子弹和大量迫击炮弹和炮弹。在登山队的教练员们领导下的山地步兵支队经常被派往最难行走的地段。为了加强山口防御,人民委员会的负责干部、格鲁吉亚州委会和格鲁吉亚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的负责干部被指派到各个方向。所有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山口部队的供应和他们的防御。

8月中旬以前,德军埃德尔魏斯第1山地师(火绒草师)的部队已接近克卢霍里山口。这里的战斗一直继续到冬季进攻之前,只是到了1942年1月敌人才被击退。8月18日,火绒草师进到了厄尔布鲁士山南坡,占领了霍丘塔乌、奇佩尔—阿扎乌山口和“视野”、“十一人休息所”等旅游招待所。8月21日,德军在厄尔布鲁士峰上插上了两面旗帜。但是,这正如蒂佩尔斯基希所指出的,“这种登山术的胜利既没有战术意义,更没有战略意义。”后来,为拔掉德军旗帜,插上苏联国旗,苏军组织了3支登山队伍:两支登山队从斯万涅特山区出发,途经别乔山口和顿古兹奥伦山口到达厄尔布鲁士峰;一支登山队途经克列斯托夫山口、纳尔奇克、巴克桑河峡谷到达厄尔布鲁士峰。1943年2月9日,在厄尔布鲁士峰下海拔4200米处的“十一号休息处”,3支登山队在古谢夫海军少校工程师的统一指挥下合并成一个登山队。他们于2月13日和17日分别登上厄尔布鲁士峰的西峰和东峰,拔掉德军旗帜,升起苏联国旗,后来将法西斯旗子转交给外高加索方面军首长。为表彰他们完成这项任务,给所有的登山队员都授了勋章和奖章。
在厄尔布鲁士峰方向和克卢霍里山口方向上的进攻受挫后,德军不得不在马鲁哈方向发起攻势行动。9月2日,德军开始朝这一方向进攻。9月7日,德军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占领了马鲁哈山口。苏军第46集团军的部队不止一次地企图夺回山口,但没有成功。直到1943年1月。

西面,8月25日,德军夺取了桑恰罗山口。为夺回这一山口,苏军组建了桑恰罗集群。9月6日,该集群发动反突击,但未能夺回山口。直到10月20日,苏军才夺回桑恰罗山口。
在乌姆佩尔斯基山口,德军于8月28日转入进攻,企图夺取该处。在付出沉重代价后,德军于8月31日夺取该山口。但是,他们再也没有力量去夺取普谢阿什哈和阿伊什哈山口了。此后,苏军山地步兵第20师第174团一直牵制着德军。
更西面,8月20—25日,苏军沿迈科普以南的别洛列琴斯基山口接近地抗击着德军部队。在这场战斗中,第46集团军以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军第23、第33团加强该防区,8月25日,这两个团发起猛烈的反冲击,10月10日前将德军猎兵逐离高加索山脉的各个山口。
就是这样,1942年秋,德军在高加索山主脉山口上的进攻被阻止住了,苏军在高加索山主脉建立了一道固若金汤的防线,从而粉碎了德军统帅部夺取高加索山主脉的计划。到1942年9月底,北高加索的战局逐渐稳定下来。

在进犯北高加索的过程中,德军损失5万人,以及大量的飞机、坦克和火炮。其中仅在9月份,德军就死亡1.87万人。而在此前,由于发生了意见分歧,希特勒于9月9日撤销了李斯特A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并由他亲自兼任。苏军在顽强的防御战斗中予敌以重创,阻止了整个高加索方向上敌人的进攻。这决定了高加索会战的进展。苏军实施英勇的防御粉碎了希特勒向外高加索突破的计划,并使苏军最高统帅部赢得了时间、集结了大量预备队并以其加强了外高加索方面军。
粉碎“阿提卡”
1942年9月,A集团军群没能突破至黑海沿岸,也没能穿过高加索山脉北麓进抵奥尔忠尼启则和格罗兹尼,希特勒希望10月份同时发起两场攻势完成这些任务。但是,德军在该地区的兵力严重短缺(特别是缺乏预备队),迫使希特勒不得不同意实施两场独立的进攻,第一个进攻由第17集团军在9月末发起,穿越山区赶往图阿普谢,第二个进攻由第1装甲集团军在10月下旬遂行,直扑奥尔忠尼启则。其中,图阿普谢方向是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外高加索方面军当面之敌的飞机主要是用来轰炸黑海集群的各部队、特别是用来轰炸掩护图阿普谢方向的黑海集群的部队。例如,10月1日一10日间德机对外高加索方面军共出动2498架次,其中对北方集群只有636架次,而对黑海集群则为1862架次。关于这样做的原因,希特勒曾于1942年9月18日作了这样的解释:“向图阿普谢方向突破,尔后封锁格鲁吉亚军用公路并向里海突进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德第17集团军司令官鲁夫计划从哈德仁斯基地域出发翻过高加索山主脉西部山区向图阿普谢方向进攻。这个计划的实质是从两个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将苏军第18集团军主力合围在邵武勉(绍米扬)东北地域。主要突击方向指向涅夫捷戈尔斯克、邵武勉,辅助突击指向苏军第18、56集团军间的接合部,即指向戈里亚奇克柳奇、邵武勉。德军的这次行动被命名为“阿提卡”。德第17集团军共有162396人、147辆坦克和强击炮、1316门火炮和950门迫击炮,该部还获得第4航空队第4航空军350架飞机的支援。第17集团军虽然距黑海海岸只有50公里,但这段路程内净是蜿蜒的山路,适合山羊和骡子通行,而不适合携带重武器和各种装备的士兵通行。
在图阿普谢地域防御的是苏军黑海集群。该集群的防御正面宽约250公里,其编成有第18、56、47集团军(第12集团军已撤销建制,全部人员分别补入前3个集团军)。这些集团军的人员总数是109134人,拥有515门火炮和637门迫击炮。其中第18集团军的兵力只有3.2万人,拥有火炮244门、迫击炮362门。黑海集群的部队得到空军第5集团军71架飞机和黑海舰队的部分飞机的支援。

9月23日,德第17集团军对图阿普谢发起进攻,第57装甲军第125、198步兵师从戈里亚奇克柳奇以南地域向南突击。9月25日,德第44军和第49山地军投入行动,从涅夫捷戈尔斯克地域向西攻击前进。此后,德军的攻势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9月25日—10月23日),第17集团军前出至普希什河、谢马什霍山、戈伊特赫村和邵武勉镇一线。第二阶段(10月23日—12月20日),苏军第18集团军发起反突击,阻止德军前出至谢马什霍山和格奥尔吉耶夫斯科耶地域。
9月25日,德第44军第97、101猎兵师投入战斗,后者获得第46步兵师1个团的加强,他们从哈德任斯基向西突击,对苏军近卫步兵第32师沿邵武勉公路的防御发起进攻。9月25—28日期间,近卫步兵第32师所部多次实施反冲击,一直坚守着占领的阵地。仅在战斗的头两天,就毙伤敌官兵1000多名。近卫军战士们在这几天的战斗中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德军“为每一米地面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近卫步兵第32师缓缓后撤,使德军只取得几公里的进展,尽管他们夺取了至关重要的通道。

由于进展缓慢,德军于9月26日被迫转到南面的步兵第383、236师的防守地段实施进攻。9月27日,德军又将兰茨师级集群投入战斗,向第18集团军的中央地段实施进攻。步兵第383师部队减员很大,在四天四夜战斗中一直坚守在25公里宽的正面上,只是到了9月30日才在敌人的优势兵力压迫下,向西和西南方向后退。随后,步兵第236师右翼部队也开始后退。截至10月5日,兰茨集群攻占了古奈山和盖曼山,前出至古奈卡河河谷,逼近了科特洛维纳村,楔入苏军第18集团军防区15—20公里。
兰茨集群左侧,德第49山地军第46步兵师于9月28日从萨穆尔斯卡亚以西地域向西发起进攻,在苏军步兵第383师与步兵第31师的结合部突破了第18集团军的防御,迫使这两个师后撤。截至10月5日,第46步兵师已将马拉图基村和奥普列彭山拿下,距离苏军第18集团军右翼的罗热特村已不到5公里。这就造成了德军对普舍哈河河谷和黑海岸边的拉扎列夫斯卡亚接近地构成威胁。
9月29日,最高统帅部给外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秋列涅夫发去了一封电报,批评第18集团军分散兵力,没有坚决守卫重要的山头,没有发起必要的反冲击,也没有建立起强大的纵深梯次防御。最高统帅部指示说:“我们认为,你们必须立即组建几个突击集团,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彻底恢复哈德任斯基以南地域和戈里亚奇克柳奇地段的态势,决不能让敌人突入图阿普谢地域。”为了落实最高统帅部这一训令,方面军司令员命令建立一个战役集群,由近卫步兵第31师、近卫骑兵第11师和步兵第383师1个团编成,任务是阻止敌人向普舍哈河谷突破,10月7日实施反突击恢复奥普列彭山和马拉杜金山地域的原态势,并向红色墓地方向实施突击。同时,黑海集群司令员将其预备队中的步兵第328师和摩托化步兵第40旅转隶给第18集团军指挥。这些部队用来加强集团军右翼和中央的第一梯队。10月1日,外高加索方面军作战序列如下:



10月2日,最高统帅部再次命令秋列涅夫,黑海集群的任务是“无论如何不能让图阿普谢或其他方向的敌人突破至黑海岸边”,因此,"为歼灭敌哈德任斯基集团的进攻行动分配兵力时,不应削弱图阿普谢方向上的守军”。并规定了各部的具体任务。10月7日,第18集团军发起反突击。至9日,第18集团军以多次反冲击阻止了敌人的继续进攻。德军从开始向图阿普谢进攻以来,共伤亡了1万多名官兵,其第一次向图阿普谢突破的企图失败了。
10月14日,德军恢复了进攻,从东面向邵武勉、萨多沃耶,从法纳戈里斯科耶以东地域向萨多沃耶同时突击,企图合围第18集团军的主要集团和向图阿普谢突破。此前,第18集团军防御地带缩小,而在法纳戈里斯科耶方向防御的军队转隶第56集团军。到10月15日日终时,德军进到了邵武勉南侧和奥斯特罗夫斯卡亚谢利铁路桥跟前。德军为这次进攻付出了严重损失,德第1山地师作战日志指出:“战斗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持续了19天, ‘兰茨’师突破了98个暗堡群,攻克了1083个作战阵地。就这样,第98山地猎兵团的战斗群前进了36公里,深入海拔1000米的山林,而第13山地猎兵团的战斗群前进了40公里。地形极其困难,敌人的抵抗异常激烈,德军损失严重。5名军官、384名军士和士兵阵亡;53名军官、1417名军士和士兵负伤。”
10月17日,德军夺取了邵武勉,并在向东南方向推进时,造成了合围第18集团军的威胁。至10月23日日终前,苏军阻挡了德军的进攻,德军未能占领奥普列彭山和马拉图基,在萨拉伊山和科奇坎诺瓦山地域也未取得成功。然而,德军的先头部队已进入图阿普申卡河谷,离图阿普谢不过30公里。德军切断了苏第18集团军唯一的一条横贯道路,因而破坏了集团军的指挥和补给。在此危急的情况下,为了不让德军从山地突过来和以反突击将德军主要集团赶到普希什河对岸,新上任的第18集团军司令员格列奇科拟定了反突击计划,决定对敌突入集团的翼侧从两个方向向佩利科村、戈伊特赫地域实施向心突击,并将进攻中的德军第97猎兵师和兰茨集群包围、歼灭在谢马什霍山地域。
10月23日拂晓,步兵第353师对谢马什霍山以南的德军第101猎兵师和兰茨集群的防御阵地发起进攻。步兵第1147团第4连的战士们在党小组长波利亚科夫中士率领下英勇作战。在连长叶列明中尉牺牲后,波利亚科夫接替连长,指挥全连向谢马什霍山猛冲。他们打死了50多个敌人,攻占3个土木质发射点。该师的部队都象他们这样地战斗着。当日日终前,经过激烈的战斗,苏军攻占该山,并包围了第101猎兵师之一部。
东面,步兵第383师10月25日对第46步兵师设在佩列瓦利内村的防御发起突击,并于日终前进到该村南侧,但没能夺取该村。10月26—30日,该师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反冲击,并在普希什河进到佩列瓦利内伊、佩利科村地段。该师步兵第694团第2营在营长戈洛瓦丘克上尉的指挥下最先从行进间强渡普希什河,并在其北岸占领一个登陆场。该营战士们一边扩大登陆场一边切断了佩列瓦利内伊—戈伊特赫道路。他们又以突然的冲击消灭了敌人2个营部,缴获许多重要文件。仅这一个营,在三天的战斗中,就消灭敌官兵300名,缴获汽车3辆、电台4部、山炮2门以及其他战利品。

10月28日,第18集团军的突击集团转入进攻。步兵第10旅的部队向佩列瓦利内伊方向实施进攻。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到11月3日,已完全肃清了佩列瓦利内伊的敌人。从10月28日到11月3日,近卫步兵第9旅进行着攻打戈伊特赫和394.7高地的战斗。该旅部队虽然11月1日曾一度冲进了戈伊特赫,但是又被敌人的反冲击打了出来。后来,由于天气变坏,11月4—26日,集团军各部队停止了攻击,仅在个别方向进行着战斗。第18集团军右翼部队在向敌人戈伊特赫集团实施反突击的战斗中,消灭敌官兵8000余名,缴获和击毁敌军大量武器装备。
11月月中,德军第三次企图经格奥尔吉耶夫斯科耶突向图阿普谢。至11月23日前,德军在第18集团军中央楔入防御纵深近8公里,正面达10公里。苏军的抵抗迫使德军于11月23日彻底放弃进攻行动,转入防御。
在11月上半月,德军以被苏军包围在谢马什霍山和因久克山一带的零散部队编成了谢马什霍集团,共约有5个团的兵力,配备有许多火炮和迫击炮。因此,第18集团军面临的新任务,则是消灭这股敌人,并彻底消除敌人对图阿普谢方向的威胁。集团军司令员定下决心:在既得的地区坚持防御,不让敌人进到高加索山主脉的棱线。决心以步兵第383师和第353师、山地步兵第83师、近卫步兵第8旅和步兵第165旅对敌人实施翼侧突击,分割和消灭敌谢马什霍—因久克集团。
11月26日,苏军第18集团军主力以翼侧反突击打退敌人。尽管天气不利和山林地条件复杂,德军集团至12月17日前被歼灭,其残部仓卒退到普希什河对岸。苏军歼灭敌官兵4200余名,捕获许多俘虏,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其他作战物资。

在图阿普谢防御战役进行过程中,空军第5集团军也进行了紧张的战斗。敌人在空中的数量超过2—4倍。但空军第5集团军在10—12月期间还是出动了1.13万多架次,进行了空战175次,空中击落法西斯飞机99架,在机场上消灭敌机32架。
在图阿普谢方向作战期间,在第18集团军的部队中广泛地开展了狙击手运动。无数的侵略者死在狙击手的百发百中枪口下。列兵萨木索诺夫、克雷斯、尤金等人,每人都消灭100多个敌军。
黑海舰队的海军陆战队、海岸炮兵、飞机和舰艇都积极地参加了图阿普谢防御战役。在10月上半月,紧急从波提运来的海军陆战队第145团把无名高地上的德军赶跑后,又攻克了纳瓦金斯卡亚车站。海军陆战队第83旅、第255旅和独立第323营的指战员在图阿普谢外围的战斗中表现出了刚毅、英勇、果敢的战斗作风。2个固定的130毫米海岸炮兵连(这2个连能够从它们的发射阵地上对地面德军进行射击)和1个在铁道上移动的180毫米海岸炮兵连(其阵地位于皮克什、因久克、格列奇斯卡亚车站)参加了对陆军的直接火力支援,它们多次对德军炮兵、步兵和坦克进行射击,共消灭德军1个多营的步兵和8辆坦克,压制和击毁德军11个炮兵连。黑海舰队的航空兵对德军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实施了轰炸和强击活动。为执行大本营和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的指示,黑海舰队的军舰和船只在9—11月期间向图阿普谢防御地域运送了3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山地步兵师以及炮兵部队和其他部队,共计52844人、57796吨物资。还向波提撤出了2500多名伤员。
黑海集群的图阿普谢防御战役结束了。现在开始了进攻的准备。德军三次企图突向图阿普谢,都遭到了重大损失,他们不得不在黑海集群当面全线转入防御。
与此同时,10月2日—11月7日,外高加索方面军北方集群骑兵第4军奉方面军首长之命对德第1装甲集团军侧翼实施打击。但是,由于该军首长犹豫不决和行动迟缓,贻误了战机,导致行动失败。
纳尔奇克—奥尔忠尼启则防御战役
虽然第17集团军没能在“阿提卡”行动中突破大高加索山脉并进抵图阿普谢,但希特勒仍坚持要求第1装甲集团军继续进攻,夺取奥尔忠尼启则(今弗拉季高加索)。同时,企图封锁格鲁吉亚军用公路,分割苏军部队,尔后继续向格罗兹尼、巴库和沿格鲁吉亚军用公路向第比利斯发展进攻。
奥尔忠尼启则是途经格鲁吉亚军用公路和达里亚利峡谷通往外高加索的门户。不过,通向该市的接近地有河流和山岭屏护。在通往纳尔奇克、继之向东通往奥尔忠尼启则的德军进攻地带内的地形,各兵种均可行动。
按照计划,德军准备经奥尔忠尼启则西北方100公里处的纳尔奇克向奥尔忠尼启则和格鲁吉亚军用公路发起进攻。这份计划要求罗马尼亚第2山地师向南进攻,在巴克桑东面渡过巴克桑河,并对苏军设在纳尔奇克前方的防御发起打击。一天后,第3装甲军第13、23装甲师将从迈斯基和科特利亚列夫斯卡亚地域沿上捷列克河发起主要突击,从东面和东北面攻向纳尔奇克。进攻日期定于10月25日。在纳尔奇克方向上,德军总共集结了2个装甲师和1个山地步兵师又10个专业营的兵力,计33894人、46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余挺轻重机枪、178辆坦克和大量摩托车以及装甲汽车等。德军主力集结在总长约20公里的登陆场上。
在德第1装甲集团军正对面,苏军外高加索方面军北方集群在宽约350公里的地带内组织防御,它的编成有第9、37、44和58集团军,还有2个独立步兵军、1个骑兵军、1个骑兵师和空军第4集团军。苏军的主要集团摆在格罗兹尼和奥尔忠尼启则方向,当时在纳尔奇克方向正好是由被战斗削弱了的第37集团军防守,而当面的德军正在计划向它实施主要突击。在这里,德军在6公里的突破口上造成的优势,人员是2倍,火炮是10倍,迫击炮是9倍。第37集团军一辆坦克也没有。
外高加索方面军指挥部没有预料到德军会在纳尔奇克方向进攻,因此让一个兵力不强的苏军集团驻守在这里,较大的兵力都集中在第9集团军地带内,准备进攻战役。第37集团军和北方集群的军事委员会都没有识破敌人的意图,尽管第9、37集团军对敌人进行的重新调整作了侦察,但他们却把敌人的重新调整看成是加强防御的措施。北方集群的部队在马尔戈别克—莫兹多克方向的进攻拟定于11月3日开始。但是,德军却来了个先发制人。

10月25日晨,德第3装甲军在7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发起了进攻。北方集群与第37集团军司令部的联系中断了。10时,由德国军队加强的罗马尼亚第2山地师在进行了短暂而猛烈的火力急袭后转入进攻。一天之内,德罗军在个别地段推进8公里。10月26日晨,德军重新开始进攻,并在下午接近了纳尔奇克。北方集群司令员又错误地把德军这次作战判断成德军是为了消除第37集团军给其造成的威胁而发起的一次局部战役。只是到了日终时,集群首长才弄清楚这是一场德军欲从西面攻打夺取奥尔忠尼启则的大规模战役。当日日终前,德军装甲部队已经向前推进了20多公里。德军坦克的这一突破使第37集团军处境十分危急:部队在最紧急的关头失去了指挥,乱哄哄地向西南溃退。
德军继续迫使第37集团军向大高加索山脉的山前地带退却。在乌鲁赫至奇克拉地段的第37集团军部队中间出现了缺口。德军打开了通向奥尔忠尼启则的道路。外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秋列涅夫采取紧急措施加强了奥尔忠尼启则方向的防御。10月28日,德军攻陷纳尔奇克,其先遣坦克支队也前出到了乌鲁赫河。北方集群指挥部力图阻止德军推进,于10月29日夜里向季戈拉地域调去了一个由防坦克炮兵加强的坦克旅,向阿尔东河河口和苏阿达格地段调去了第58集团军的一个步兵师。这使德军的进攻减缓了,然而形势仍然很紧张:这天,德军在奇克拉地域强渡乌鲁赫河。11月1日,高加索地区苏军的作战编成如下:




10月29—30日,德军变更了兵力部署,将第13、23装甲师向乌鲁赫河西岸调动。10月31日,德军这两个装甲师共70辆坦克向奇克拉地域实施突击并进到苏军步兵第10军的背后,军司令部被德军坦克捣毁了。当日下午,德第13装甲师德60辆坦克发起冲击,在别洛列琴斯卡亚突破了步兵第10军的防御,并向阿尔东进攻。这样一来,德军的左翼部队绕过了坦克第52旅的抵抗枢纽部,置该旅于被合围的威胁之下。在阿尔东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斗。在10月31日下午和夜间,坦克第52旅几乎在没有步兵丝毫支援的情况下,抗击着德军坦克疯狂的冲击,与其进行了14个多小时的众寡悬殊的战斗,只是到了11月1日拂晓德军才得以占领阿尔东。
10月31日和11月1日,德军第13、23装甲师试图包围并歼灭苏军步兵第10军和坦克第52旅,一场激战在季戈拉镇和阿尔东镇附近爆发开来。在这两个地域的战斗中,苏军坦克兵共击毁和焚毁德军坦克32辆,消灭防坦克炮6门、迫击炮2个连、满载军用物资的汽车5辆,消灭和驱散敌步兵2个连。
11月1日,德军攻占阿拉吉尔并渡过阿尔东河。德国空军猛烈轰炸奥尔忠尼启则。空中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战斗中有18架德机被击落,12架被击伤。为挽救危局,苏军从第9集团军和北方集群预备队那里调了5个防坦克歼击炮兵团和3个火箭炮兵团到奥尔忠尼启则地域。步兵兵团也得到了加强。
11月2日早晨起,德军在约100辆坦克的支持下在菲阿格顿(奥尔忠尼启则以西20公里)和朱阿利考地段突破了奥尔忠尼启则防御地域的外围廓,进入了奥尔忠尼启则近郊。日终前占领了吉谢利,距离市中心仅剩9公里。近卫步兵第11军各部队在菲阿格顿地域的战斗中,击毁德军30多辆坦克。在奥尔忠尼启则附近的一个土木质发射点里,共产党员米赫耶夫和库普里亚诺夫、共青团员维利奇科、非党员阿尔杜宁这四位红军战士,从11月2日起,在五个昼夜中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在这个图木质发射点周围,发现了42具德军尸体,维利奇科也不幸牺牲。这四位红军战士都获得了列宁勋章。
11月3—4日,德军在吉谢利集结了150辆坦克后,企图扩大突破口,但到处被击退并遭受重大损失。11月5日,德军终于被阻止住了。在苏军防御的12天内,尽管天气不好,苏空军第4集团军仍然在纳尔奇克方向出动了近2200架次的飞机,进行了近100次的空战,击落了60架敌机。德军一些装甲师在狭窄地段深深楔入吉谢利地域,苏军又于11月5日前在奥尔忠尼启则方向集中了重兵,这便为围歼该敌突击集团创造了条件。
11月6日早上,近卫步兵第11军以2个步兵旅和2个坦克旅顺着菲阿格顿河东岸向德祖阿里卡乌实施突击。中午,近卫步兵第10军以1个步兵旅和2个坦克旅向吉谢利转入进攻,但被德军坦克的反冲击击退,被迫又退回原出发地区。尽管如此,由于近卫步兵第11军的顺利推进,德军第13装甲师的主力在吉谢利附近几乎全部被合围。他们在迈拉马达格地域(奥尔忠尼启则以西12公里处)只剩下了一个不到3公里宽的狭窄走廊。
为救援被困的装甲师,德第3装甲军军长马肯森重新集结起罗马尼亚第2山地师和“勃兰登堡”团的士兵,在炮兵和第23装甲师60辆坦克的支援下,对苏军设在迈拉马达格的防御阵地发起进攻。德军从三个方向实施突击,围绕该村的激战爆发开来。在这里防守的是由海军学校学员编成的独立步兵第34旅。十多天里,水兵英勇地坚守阵地。他们使德军不能占领迈拉马达格,侵入苏阿尔峡谷。在迈拉马达格村战斗中,连党小组长、海校学员胡齐什维利和狙击手海军中士格罗莫夫每人在消灭了100多个敌军之后才英勇牺牲。海校学员帕尔申、马马耶夫和达尼里扬茨坚守的一所房子被德军包围了。敌人叫喊要苏联水兵出来投降,但是回答敌人的是一颗颗手榴弹。德军又想活捉这些水兵,但是冲锋枪的子弹一步也不让他们靠近。于是德军纵火焚毁这所房子。但是,学员们在烈火中还是坚决战斗到最后一分钟。英雄们牺牲了,但是敌人却未能前进一步。
与此同时,近卫步兵第10旅的部队也拼命挡住吉谢利包围圈中德军的突围。11月7日,该旅防坦克枪手季米特利·奥斯塔宾科和伊凡·奥斯塔宾科兄弟二人在抗击敌坦克疯狂的反冲击时,季米特利·奥斯塔宾科以准确的射击击毁敌人13辆坦克,荣获苏联英雄称号,伊凡·奥斯塔宾科击毁7辆,荣获列宁勋章。排长皮亚吉索特尼科夫中尉在抗击敌坦克一次冲击中,把数枚手榴弹集束捆到身上,冲向敌人前面一辆坦克,扑到这辆坦克下面爆炸壮烈牺牲。
11月10—11日,德军增援部队赶到。11月12日清晨前,第13装甲师的大多数人员、伤员和少量装备成功突围至相对安全的朱阿利考地域。
11月11日早晨,苏第9集团军左翼部队粉碎了德军后卫的抵抗,占领了吉谢利,下午又攻下新萨尼巴。11月12日,第9集团军进入迈拉马达格河和菲阿格顿河地区。它的进一步推进由于在菲阿格顿河西岸组织防御的德军顽强的抵抗而被阻止。

在奥尔忠尼启则附近的激烈战斗中,德第1装甲集团军各部均遭到严重损失:第13装甲师、“勃兰登堡”团的支援部队(例如第45白俄营、第7工兵营、第525反坦克营、第336独立土耳其营)和第1山地师提供配合的1个山地猎兵营被苏军击破,第23装甲师和罗马尼亚第2山地师也遭到重创。苏联战史指出,苏军缴获坦克140辆、装甲汽车7辆、火炮70门、汽车2350辆、摩托车183辆、子弹100余万发、弹药库2座、粮食库1座和其他大量战利品,击毙敌军5000余人。A集团军群作战日志则指出,第13装甲师的损失为507人阵亡、1918人负伤、82人失踪,63辆坦克和1088辆卡车被击毁。马肯森在回忆录中称,德军的损失为1275人阵亡、5008人负伤、273人失踪。第13装甲师的坦克力量从11月1日的119辆下降为11月17日的32辆。自此,第1装甲集团军距离格罗兹尼仅剩72公里的装甲部队再也无力继续向前推进,被迫转入防御,彻底放弃了突向格罗兹尼、巴库石油区的企图。
为防止德军统帅部从A集团军群向斯大林格勒抽调援兵,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外高加索方面军北方集群发起进攻以牵制德第1装甲集团军。为执行大本营的指示,北方集群在1942年的11月下半月和12月在莫兹多克和纳尔奇克方向实施了几次反突击。然而由于兵力和兵器不足,再加上北方集群首长犯了错误,这些反突击未能收到预期的战果。尽管如此,北方集群的态势到12月底还是大大地改善了和形成对德第1装甲集团军主力的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的条件。这时,苏军在图阿普谢方向上也阻止了德军的进攻。那里德军的突击集团被黑海集群打得一蹶不振,而德第17集团军被苏军的攻势行动牵制住了。
高加索防御战的总结

高加索会战防御阶段持续了5个月。德军以巨大伤亡为代价,进到高加索山主脉的山前地带和捷列克河畔。但是,德军要彻底击破高加索的苏军,进到巴库、外高加索和黑海沿岸的企图都未得逞。在紧张的防御战斗中,北高加索方面军和外高加索方面军与黑海舰队、亚速海区舰队和里海区舰队协同作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阻止住了敌人的进攻,并使其遭受巨大的损失。A集团军群在其对高加索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中损失10余万人。苏军把进犯的德军打得一蹶不振,迫使他们转入防御,并为把侵略者全部从高加索驱逐出去创造了条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顽强防御战,以及后来的反攻,不仅没有让德军指挥部有可能加强它的高加索集团,而且迫使它从高加索方向抽调一些兵团到斯大林格勒去搭救被合围的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之一部。
高加索会战防御阶段展开的交战正面宽达320—1000公里,纵深达400—800公里。双方都在这里投入了相当多的兵力和兵器。在高加索防御作战的过程中,苏军获得了山林地带作战的丰富经验。

苏军在北高加索防御作战中也付出了巨大牺牲:阵亡和失踪192791人,负伤和患病181120人,合计373911人;损失990辆坦克、5049门火炮和迫击炮(含50毫米迫击炮)和644架作战飞机。苏联红军指战员在高加索的英勇斗争,得到了联共(布)和苏联政府的高度评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43年1月25日发布命令颁发“高加索保卫战”奖章。这种奖章授予高加索会战的全体参加者和高加索各民族共和国的许多劳动者。共有583045人荣获了“高加索保卫战”奖章。

主要参考文献
1、【苏】格列奇科:《高加索会战》
2、【美】戴维·格兰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之《兵临城下》《决战》
3、【苏】莫罗佐夫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第5卷
4、【苏】格列奇科等主编:《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5卷
5、【德】蒂佩尔斯基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修订版)》上册
6、【德】瓦尔特·瓦利蒙特:《德国国防军大本营(1939—1945)》
7、《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
8、徐焰:《铁血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