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烂猫”、“葛炮”、“吸氧羊”到童年回忆

2021-01-18 08:23 作者:狙击王资料库  | 我要投稿

作为B站最为知名的鬼畜素材之一,说起蓝猫的配音演员葛平,相信很多经常上B站的网民都会对他在自我介绍视频中所说的“看蓝猫,学蓝猫,我有知识我自豪”、“我是超威蓝猫”等著名台词记忆犹新。

不过,提到B站网民鬼畜葛平的原因,也许有许多的人会认为这是UP主们在缅怀自己的童年以及表达对老艺术家的敬仰。诚然,这的确是后期UP主们制作此类鬼畜视频的出发点,但是最初制作此类视频的UP主制作此类视频的出发点并非如此。

其实在葛平刚刚开始被鬼畜的时候,网民制作此类视频的出发点完全是讽刺和发泄。而在这种心态的背后则反映出了已经接触了大量日本、美国动画作品以及美影厂艺术动画的80后、90后观众群体对90年代以后国产商业子供向动画的失望,而日后网民态度的转变,则和更新一代受众群体逐渐长大成年以及他们的童年经历有关。

质量滑坡与国外作品的冲击

从1995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对美术片的统购统销政策,要求动画制作方自负盈亏,这就意味着国产动画从此被彻底推向了市场,同时也意味着国家不再无偿给予动画制作方以资金上的支持。这就意味着国产动画从此开始陷入了资金上的困难。

被推向市场之后,为了解决缺乏资金的问题,国产动画制作方就只能选择加大动画产量的路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动画作品质量的下滑。与此同时,动画制作方在作品的内容上仍沿用了过去教育儿童的思路,过于注重“教育意义”使动画作品难免给人留下说教、乏味的印象。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90年代完成的长篇电视动画《自古英雄出少年》,和美影厂以往的作品相比,集数有了空前的突破,质量也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

90年代美影厂的儿童教育动画《自古英雄出少年》,产量明显提升的同时,质量也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国产动画面对的更大挑战则是大量国外动画的引进。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2006年“限外令”之前,是国内引进国外动画的一个繁盛期,大量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优秀动画作品被引入国内,和同时期电视上播放的国产动画一起,成为了80后、90后一代人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对这一时期的国产动画来说,大量日本、美国动画作品的引入却造成了致命的影响。一方面,境外动画的制作方在进入国内时常常会和玩具企业合作,将这些动画作品免费提供给电视台播放,这时电视台往往就会倾向于引进免费的境外动画并把它们放到每天的黄金时段(17:00-21:00)播放,这就严重挤压了同时期国产电视动画作品的生存空间,为日后“限外令”的颁布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在黄金时段播放的境外动画作品也引发了不同世代的人之间的审美冲突。由于这一时期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放了大量的境外动画作品,大量的80后、90后在放学后会比较容易在电视上看到它们,久而久之,这些作品开始逐渐培养了这些人对动画的审美品味。而由于境外动画作品(特别是日本动画)原本的受众原因,它们当中难免会包含涉及暴力、“早恋”的内容,这就引来了主导社会舆论的老一辈群体的抨击,也引来了境外动画作品在引进国内后被大幅删改的命运(如《新世纪天鹰战士》)。而类似的对动画内容的抨击,也会在日后国产动画的发展当中时有上演。

六小龄童形容《龙珠》“髭毛乍鬼”或许并不是个案,而是50后、60后一代人对日本动画的一种普遍看法
《新世纪福音战士》引进国内后因受众原因经历了大规模的删减,最后成为《新世纪天鹰战士》


蓝猫出世,争议如潮

1999年,《蓝猫淘气三千问》(以下简称《蓝猫》)诞生,对于国产商业动画来说,《蓝猫》毫无疑问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但是,在商业上取得空前成功的同时,《蓝猫》在作品质量等方面还是引来了不小的争议。

首先是作品质量上的争议。为了打响知名度,《蓝猫》采用了免费提供给电视台,并制作大量集数进行播放的“猫海战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用极其有限的预算完成尽可能多的集数,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蓝猫》系列动画质量的低下。而且在质量低下的同时,《蓝猫》在制作过程中也存在着抄袭其他动画作品的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鸟为什么会飞》一集中抄袭《猫和老鼠》中《飞翔猫》的片段。


 同时,《蓝猫》作品的科普质量也是被当时的大龄观众和漫迷群体所诟病的一点。或许同样是节省预算、尽快制作大量集数的关系,《蓝猫》在科普形式和科普内容的选择上,基本上是选择了一条“捷径”,那就是在科普形式上照搬《十万个为什么》的一问一答模式,而在科普内容的选择上,基本上就是照抄各种教辅读物和文献,并且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科普不严谨、普及过时知识点的现象。在2002年网上的一篇题为《“蓝猫”还是“烂猫”?——不要假借科普之名》的文章中,就曾经就《蓝猫》某一集中提出的“铁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问题指出《蓝猫》的科普质量低下。

实际上,“铁分子”这个问题是源自一个已经被弃用的概念“巨分子”,适用范围包括金属单质、离子化合物等


在科普的形式上,由于《蓝猫》采用了《十万个为什么》式的一问一答模式,因此在科普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比较说教的内容,比如菲菲对蓝猫说:“蓝猫同学,我现在就要给你上课了”,这就难免会让观众认为《蓝猫》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一本教材或者一本变相的习题集,加上在《蓝猫》播出的同时期,国内引进了《比克曼科学世界》等科普植入更好的儿童科普节目,这就更凸显了《蓝猫》身上浓浓的说教味。

与《蓝猫》播出同时期引进的儿童科普节目《比克曼科学世界》,虽然不是动画片,但在科普上比《蓝猫》说教味要淡的多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蓝猫》在漫迷的心目中成为了内容低幼说教、质量低下的国产动画作品的代名词,特别是在2006年“限外令”颁布之后,《蓝猫》就更是成为了漫迷的众矢之的,甚至是在适龄观众内部。到了2009年,蓝猫配音演员葛平的两段自我介绍视频被上传到了优酷网上,由于葛平在自我介绍时动作、表情和语气都非常突出,加上又是蓝猫的配音演员,于是漫迷纷纷开始把葛平当成了发泄对“限外令”和当时低幼、粗糙的国产动画的不满的出气口,网络上鬼畜葛平的风潮就这样开始了。在早期的葛平鬼畜视频中,由于是为了发泄而制作,所以在视频中会出现一些对葛平本人和《蓝猫》系列的人身攻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当时UP主们对葛平的称呼“葛炮”。

后来,看《蓝猫》长大的90后群体发现《蓝猫》之后国产动画的质量在继续下滑,而《蓝猫》的质量相对后来的劣质动画还算是精良的。再加上葛平本人对网上的鬼畜视频非常宽容,有了童年属性加成,漫迷对《蓝猫》和葛平的态度开始逐渐改观,《蓝猫》不再是“烂猫”,“葛炮”这个称呼也因为带有侮辱性而被逐渐停用。

羊羊接棒,争议仍旧不断

2004年,随着王宏离开三辰公司(《蓝猫》制作方)、另组宏梦(日后《虹猫蓝兔七侠传》的制作方),再加上商业上的盲目扩张,《蓝猫》开始走向衰落。第二年,《蓝猫》在国产低龄动画市场的接棒者《喜羊羊与灰太狼》(以下简称《喜羊羊》)诞生。相对《蓝猫》以科普为卖点,《喜羊羊》早期走的是轻松、搞笑的单元剧模式,同时人物造型可爱,因此深受当时的低龄观众群体喜爱。而这部分观众群体也是促成近几年《喜羊羊》口碑反转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喜羊羊》开始播出的年代,它却仍然不受那些喜爱日本动画的青少年和成年漫迷待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和“限外令”有关。在《喜羊羊》刚刚开播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国产动画“限外令”的颁布,加上《喜羊羊》为了打响知名度,采用了和《蓝猫》的“猫海战术”类似的“羊海战术”,用庞大的集数占据各大电视台。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喜羊羊》成功占据了各大电视台17:00-21:00的黄金时段,在这个时间段,无论怎么换台,《喜羊羊》总是无处不在,甚至有些频道还因为在一天当中的多个时段播放《喜羊羊》而获得了“喜羊羊电视台”的别号。如此大规模的轰炸,必定会使青少年和成年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另一方面,“限外令”之后,青少年漫迷通过盗版和网络渠道接触了那些当时国内没有正式引进的日本动画作品,在看到这些受众年龄段更高、质量更为精良的作品之后,心里自然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在那个时候,漫迷心中拿《蓝猫》、《喜羊羊》对标的作品是《火影忍者》、《海贼王》,尽管这种比较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当时漫迷对国产动画只有低龄向作品的不满,也是不争的事实。此外,“限外令”颁布后,国内为了获得补贴而制作的劣质动画作品层出不穷,这更令漫迷对国产动画的印象雪上加霜。在这个时候漫迷自然就把当时风头正劲的《喜羊羊》当成了国产劣质动画的代表。

《雷锋的故事》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国产劣质动画的代表作


而《喜羊羊》自身也因为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和商业开发而迅速走向衰落,特别是在2011年被意马国际接手之后,意马更是极力压榨这个品牌的价值,甚至要求《喜羊羊》一年推出三部大电影以覆盖贺岁、暑期、国庆三个档期,因此在2011年的《给快乐加油》之后的喜羊羊TV动画和大电影都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质量下滑,情节开始变得越来越低幼,更加剧了大龄观众的不满。而2013年的“烤羊事件”更是上述一切矛盾的集中爆发。

在“烤羊事件”发生之后,漫迷、家长都一致把矛头对准了《喜羊羊》,纷纷指责它内容弱智、教坏小孩,还由此衍生出了《喜羊羊》在法国被禁播的谣言,这其中家长对动画当中暴力内容的抨击在某种意义上再现了动画内容上的代际冲突,也导致了此后国内针对动画内容的更严格的规定,进一步限制了国产动画内容上的发挥。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90后一代网民因为《喜羊羊》内容低幼,纷纷将“吸氧羊”、“脑残羊”的恶名扣到了《喜羊羊》头上,“童年不是喜羊羊真是太好了”也在网上瞬间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也是在2013年,意马把喜羊羊卖给了奥飞,此后《喜羊羊》进入了数年的蛰伏期,直到2018年,随着当年看喜羊羊的孩子逐渐长大,《喜羊羊》的恶名才逐渐被洗刷掉。

结论:发展中的阵痛

毫无疑问,国产子供向动画在进入21世纪之后在不同年龄段受众群体中所引发的代际冲突也是这段时间当中国产动画发展的一个缩影。50后、60后认为动画就是给小孩子看的,反对动画当中出现任何暴力、“早恋”内容;80后、90后因为赶上了电视上引进动画热播,又通过盗版和网络渠道接触了更多的日本动画,因此对国内只有低龄向作品和老一辈的观念感到不满,甚至直到2015年的《大圣归来》才有了一点原谅国产动画的意思;而00后及之后的世代则是看着以《喜羊羊》、《熊出没》为代表的国产子供向动画长大,在他们眼里,《喜羊羊》是他们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了我国的动画产业距离真正成熟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受众群体对动画的认识是促成这一点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国内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接触外部世界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至今国内仍然有不少人(特别是家长)仍然认为动画片就是儿童片,就应当有“教育意义”、无毒无公害,即使是纯粹搞笑的《喜羊羊》也应该如此,当孩子模仿动画内容做出过激举动时,他们只会把责任都推到动画身上,进而要求动画整改。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国产动画内容的发挥。

不过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说,“动画片即儿童片”仍然是全世界大多数人对动画的认识,即便是在动漫产业发达的美国,在引进受众年龄较大的日本动画时仍然会进行大量的低幼化改编,如美国4kids公司于2004-2007年期间引进、译制的《海贼王》,对烟酒、枪支、性暗示等儿童不宜的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和谐,和谐程度丝毫不亚于《新世纪天鹰战士》;而即使是未删节的日本动画,往往也会被放到深夜档播出。


而所有这一切的改观,同样有着相当长的路要走。也许只有等到社会中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动画片也可以供青少年和成年人观看,以及配套的制度保障建立起来的时候,受众对子供向作品的态度才会彻底改观。家长不会担心子女通过动画接触到不良内容,而青少年和成年漫迷也可以自由地观赏更加成熟的动画作品。


从“烂猫”、“葛炮”、“吸氧羊”到童年回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