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赵刚|盛世水墨 大国气象——中国当代鼎级书画作品创新展

2022-05-17 15:54 作者:北京墨真书画  | 我要投稿




【艺术家简介】


赵刚,号无淬,195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研究生班。1971年始,师从张大千先生高徒,山水画大师,中央美院教授梁树年先生,深入研习国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昌平美协副主席,北京京北画院副院长,新园明学院客座教授,中华慈善总会慈善美术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美术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展出并获奖,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在恩师的教诲下,赵刚始终秉承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的精神。在借古拓今的同时,作品还力求做到将时代精神融入传统,从而形成了笔墨苍润,意境清新,酣畅雄逸,淋漓洒脱的画风。正因如此,被公认为是一位继承传统艺术内涵且极具创造力的当代著名实力派画家。


【作品鉴赏】

大美若拙

浅谈赵刚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唐 骅

说起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可谓高深莫测,气象万干。从用墨到赋彩,从布局到走笔,都大有讲究。我看赵刚的山水画,却只凭一种直觉。每每参加画展,我都会径直走到那幅画前,不看落款,就知道是他的作品。那笔势、那构图,竟是如此亲切自然。



纵观赵刚的绘画人生,可谓画如其人。正如其恩师,已故著名国画大师梁树年先生所评价的:“其为人,沉着安静,谦虚不躁,口讷于言而摧坚有志……因而每幅作品再三推敲,内心别有见地,时有所得,从无自诩,如是见其人也。”

“人品大于画品”,我想,梁先生的这番文字不仅是对赵刚个人品格的评价,也是对成功画家基本素养的一种概括。



俗话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赵刚的艺术成就正是在学道的艰辛和生活历练中实现的。记得赵刚和我偶尔讲过自己的坎坷经历,颇为动容。其中既有在特殊历史时期,社会上的某些偏见,也有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我想,梁先生的评价应是对他历久弥坚、勤奋好学精神的首肯。

其实,我所看到的赵刚是简单和乐观的。每次去看他,他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把最新的力作展示给我,并兴奋地谈着自己的创作体会和新的构想。我见他经常陶醉在自己的山水世界里,孤独并快乐着。我想,没有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痴迷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要做到如此超脱绝非易事。



多年来,赵刚在恩师的指导下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坚持以造化为师,以古人为师并受益匪浅。他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从大自然中获得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和真实的心理体验;同时,他经常临摹历代山水画家的作品。从元代四大家到明代的文沈、清代的二石,他都要揣摩研习,仔细推敲,非得其三昧不肯罢手。

如果说赵刚的艺术成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他的营养就来自脚下丰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他用自己的努力承袭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文脉,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当代画家,赵刚在自己的作品中并非一味仿古,而是融入了现代意识,在题材、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上多有突破。这是因为,当代社会的剧烈变化早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态,传统绘画的表现力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心理诉求。因此,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摆在当代画家面前的普遍问题。

在赵刚笔下,创新并非简单的形式探索,而是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在他的笔墨之间,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了强烈的时代感,获得一种崭新的审美体验。

看赵刚画画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只见他将一张宣纸平铺在画案之上,上下左右比量一下,略加思索,就果断落笔。其间水墨翻飞,游龙走蛇。遇到画山林枯木,只见笔到之处,星星点点,信手拈来。一草舍、一瓜架,看似下笔随意,笔触粗拙,整体看起来却是那么和谐得体,浑然天成。



评论赵刚绘画的风格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我在每幅作品中都能发现新的东西。如果说赵刚是个箭步如飞的行者,我只是尽力跟上他的脚步。所以在这里只能粗略地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但凡国内外出名的画家,都经过了一个从写实到写意,从描摹对象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所谓“风格”也就是在笔墨中所凸显出的性格特征和审美品格。也就是说,画家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不仅是绚丽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更包含着个人的情绪化的体验和观察客观世界的独特视角。这一切,使画家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势和风貌。而这隐藏在行云流水中的美,就像金子一样,需要挖掘和淘洗才能发现。

细说起来,赵刚的山水画大体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其作品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作为时间的艺术,音乐具有特有的单纯和抽象,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在赵刚的作品中,同样可以寻找到这种纯净而自然的要素。

如果我们沉浸在赵刚的山水画中,你会感受到有一种很强的流动性,仿佛画中干山万壑、云雾树木都在呼吸,在运动。无论是色块,还是线条或墨点,都凸显一种大自然的秩序,呈现出强烈的韵律和节奏感。



《霜林归鸦》是画家早期的一幅作品。画面的前景是近似于抽象的线条和色点,洋洋洒洒,极富力度和节奏感。在画家笔下,如果说艺术是有组织的感知,那么,我们在赵刚的画中,就会深刻体会到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完美融合。你会感到,画面所呈现的决不是墨块的堆砌和线条的重复,而是有组织的、有生命的律动。

在画面的上角,在晚霞的映衬下,一群乌鸦漫天而来,似乎可以听到那一片喧闹之声。整个画面情景交融,我们在感受秋水长天的同时,也感受到画家的审美激情与敏锐的艺术观察力。



其次,在传统绘画中,讲究“随类赋彩”,色彩只是事物的符号,并没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在赵刚笔下,色彩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成为表达感情和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在赵刚的每幅作品中,大体保持着一种色彩基调,或热烈,或冷寂,或有些对比色,使画面更加明亮,并表现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山间泛舟》是赵刚另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画面的主体是一座巨大的山体,墨色和翠绿色构成了山峦的主要色彩,显得孤寂而阴冷。

山脚下的一叶扁舟横在水中,衬托出山体巨大的体量。山岭之上,松林参差,郁郁葱葱。在影影绰绰、或实或虚之间,那充满力度的墨点像音符一样在跳跃,更加反衬出山林的寂静。那徐缓的湖水、挺立的山峰、茂密的山林和远山,就像一首具有前奏、高潮和尾声的交响乐一样,令人浮想联翩,从而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可以体会到赵刚崇尚自然,追求物我两忘的美学境界。



二是其作品具有很强的情境性。

中国画讲究意境。中国传统绘画历来讲究“境由心生”,中国唐代诗人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直接揭示出这种心理上的移情现象。法国作家左拉也有一句名言:“艺术是情绪化的自然。”如此看来,中外文人所见略同。这里所说的情境也是指这种特定的艺术时空。

一幅优秀作品,应该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情境,使观众在有限的画幅中,感受到更为广阔的时空和艺术家的审美情愫。

作为一种二维空间的艺术形态,绘画表达的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在时间上只能表现瞬间印象,在空间上只是数尺画卷。因此,画家总要通过留空白、简化主体甚至诗性化的标题来调动观众的想象,把观众拉到自己的艺术世界之中。

我看过赵刚的不少作品,很多画面主体突出,构图丰满。就像用长焦镜头把远处的山水拉到眼前。不仅与主体无关的细节全部隐去,许多山川树木只是截取了局部来表现。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突出了主体,拉近了观众和作品的距离,而且扩大了观众的想象空间,观察者必须通过想象去补充画外之像,画面的张力也由此而生。


创作于2003年的《甘南行》是赵刚风格形成的一件重要作品。画作描绘的是甘肃省甘南地区的一片梯田。画面的构图很满,没有像传统国画那样留下很多空白,作品的四周均延伸出画面,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水塘、稻田、菜地以不同颜色的菱形展示在我们面前,异彩纷呈,亲切自然。雨中的山川林木,洗尽铅尘,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山岗和层层叠叠的梯田形成了大地的节奏,渐行渐远。整个画面呈现出诗一样的韵律感和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充分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画家此时此刻的好心情。

其次,在设计构图上,赵刚作品中的一山一树、一石一水都是互相依存,相互呼应,极富章法,保证了画面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太行之秋》表现了太行深处的斑斓秋色。画面上远山近水层次分明,山岗上林木斑驳,点点房舍与山峦融为一体,一道瀑布顺山势一泻而下。画面中的山水林舍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我们看到,画家在这幅作品中所表现的美单纯强烈,不仅勾勒出秋到太行的美景,也展示出画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再次,美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一种丰富多彩的精神现象。小桥流水是一种美,大漠孤烟也是一种美。看赵刚近年的绘画,和早期的山林竹影有所不同,一些大幅画作不断问世。作品也趋向于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欣赏这些作品,我常常感到,如果缺乏开阔的胸襟和气魄,是无法创造出如此宏大的场面的。在某种程度上,画家不是靠技能,而是要依靠感觉才能控制整个画面。

《延安寄情》是画家所绘制的一幅史诗般的作品。画家并不拘泥于个别细节的精雕细琢,而是注重整体的情感表达和内涵的深度。在赵刚笔下,宝塔山、延河水和周围的林木景观和谐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从粗壮的线条、土黄色的基调、宏大的场面,我们可以感受到那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和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从而产生一种庄严感。



赵刚|盛世水墨 大国气象——中国当代鼎级书画作品创新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