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穷,无非是这几个原因!
“据说,我们25岁的时候挣多少钱,5岁的时候就决定了。从小就养成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的收入、花呗以及白条……当初,王健林给了王思聪5个亿,结果他赚了40亿。我和朋友也探讨过这个问题:给你5个亿,你会拿来干什么?
朋友玩笑般地说,什么,给了我5个亿我还用干什么吗,当然是什么都不干了啊!几年后,看到我和朋友的状况,这才深刻意识到了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差距。看,原来,我穷,真的是有原因的!”
说实话,第一次见到“穷人思维”这个词的时候,有种万千冰雹往脸上疯狂袭击的刺痛感,被羞得无地自容,却又不得不直面它的凛冽。
第一,不会用金钱去换时间
穷人的时间不值钱,所以愿意用时间换钱,这是一种“经济行为”。
但当你的钱包已走出穷困,却仍把自己的时间、别人的时间看得太不值钱的话,说明你的脑袋依然停留在“穷人思维”中。
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说,“穷人思维”往往过于注重“沉没成本”。
而我们的人生很短,要做的事却有很多。
台湾导演卢建彰拍摄的短片《你的人生剩不到22K》中有一幕这样的对话
爷爷:平均年龄啊,女性可以活到82岁,男性76岁,那么一个刚毕业的社会人,他的人生还剩几天?
孙女:一年有365天,我现在22岁,活到82岁的话,乘一下......21900......只有两万多诶。
爷爷:加上闰年,每4年就多上1天,再多上个15天,你的人生,还剩不到22000天。剩下的人生,就像银行里面的存款,花一分,少一分。
就像短片中爷爷所说:“现在的人很会算计,却不会计算。”
我们经常为了买样东西花数个小时货比三家,省下的却只有十几块钱;
为了免费得到并不值钱的物品彻夜排队;
为了旅行提前半个月找资料做攻略,未出发前就已经精疲力尽。
穷人之所以穷,其实并不是赚钱能力不行,很多人很会赚钱,但依然过得像个穷人。穷与富其实是一种心态的差异,最终导致的生活状态的差异,时间越久越容易显现。
第二,不会“目标导向”思考
什么是“目标导向”思考?
举个例子:超市里的被子打折,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原价是300、250、200,现价一律150。根据售货员的经验:穷人更倾向于买大的——省钱,有钱人更倾向于需要的尺寸——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穷人思维”造成的第二个更重要影响——让我们过于关注于拥有的资源本身,所以常常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你的目标、你的需求。
有一对夫妻,几年前,妻子说要买一套学区房。
老公把家里的钱给她一算,特么连首付都不够。他的建议是,等钱再攒多点吧。
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被妻子七拼八凑,东挪西借,居然把首付给凑足了。穷人买房大多有这样的感受,当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后来也就办成了,想想也没那么难。
论理财的能力,老公绝对在妻子之上,他有十几年的投资经验,市面上再复杂的金融工具,老公也掌握得一清二楚,而妻子连买个银行理财产品还要问人家保不保本。
但在这件事上,老公却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穷人思维”—— 不去思考学区房是不是一个必须而且合理的目标,而是首先考虑自己的钱够不够。
“穷人思维”的特点是量入为出,“富人思维”特点是目标导向。
穷人思维买房,先考虑自己有多少钱付首付,月收入多少还贷?再倒过来推算,自己该不该买房,买什么房。
富人思维买房,首先问,我要不要买房,想买什么房?然后再算,还差多少,怎么解决。
如果一项任务的目标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不能以“资源不足”为理由,去否定这个目标。这就是有钱人告诉我们的,至关重要的一条做事原则。
第三,只图眼前不看长远利益
穷人的唯利是图和富人的唯利是图是两个概念。穷人看眼前的小钱,富人图长远利益。
看眼前的小钱,会挖空心思,输不起也做不大。
图长远利益,输得起、等得起,通过自我能力的成长匹配利益的风口。
一位广告策划师,这么多年他经过三四次的跳槽,终于爬到了一份年薪30多万的策划经理的位置,然而他依然过的很压抑,因为他每天都要各种方案,忙着投标,比稿等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他的朋友给他的建议是:既然对广告策划那么有兴趣,而且也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不妨做一个关于广告策划的自媒体,把经验分享给大家,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粉丝,还可以出一本书,出完书后在业内的地位就进一步提升了,其实就是做个人品牌。
当时他也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但是三年后他朋友再次见到他,他依然还是重复着三年前的生活。他只有30多岁的年龄,却被工作折腾出了一身病,各种出差和加班让他疲惫不堪,情况并没有发生丝毫改变。
问他为什么不按当初的设定去做,他是这样回答的:写文章是可以,也很喜欢,但是这种事情不能立马变现,尤其像写一本书,要写一两年,也挣不到几个钱;做自媒体也是这样,粉丝得一个一个的增加,至少一两年后才能在广告行业形成影响力,但是做策划不一样,每个月有工资,而且经常接点私活,按单个方案收费,尽管少点,但最起码可以看到自己每天挣了多少钱……
朋友说:那你干脆去做钟点工算了,变现的更快,按小时给你计费。
这就是典型的只看到眼前的产出,不做长期的投入和规划。
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自己的人生阶梯感很强,不相信那些三五年就能做好的事。30岁前,他从不考虑钱的问题,专心做记者,30岁以后才开始利用职业积累换取财富积累。
吴晓波的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老火慢煨式——为人生做好规划,每一步都比别人快一点、深一点,最终赚钱只是水到渠成。
第四,不会开源,只会节流
该吃的舍不得吃,该穿的舍不得穿,该用的舍不得用……最后,很多人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通常,固守勤俭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注重省钱。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心态叫“稀缺心态”,即你越觉得自己缺什么,就会越在意什么。
而事实却往往,你越在意什么,就越缺什么。
知名的“拿铁理论”说的是:每天少喝一杯星巴克拿铁,几十年后,省下来的钱足以买一栋房子。
就算你根本不喝星巴克,你有因此买得起房子吗?
那些大老板的桌上每天都摆一杯星巴克,他们照样坐拥豪宅,甚至是好几栋;你只能望着老板桌上的星巴克,喝着即溶咖啡、咬紧牙关默念“我要省钱”。
为什么节约反而只会让你越来越穷?
因为他们往往只知道守住已有的资源,而不敢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博取更多。这样他们会比较满足当下的生活状态:目前已有的生活资料、劳动收入、支出情况……
所以他们不敢轻易打破当下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也不会有动力去赚取更多的财富。对物质财富强烈的渴望是创造财富的第一前提,亘古不变!所以这些求稳的人,越来越穷。
穷人思维决定着一个人的消费观,也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很多从小被父母灌输了穷人思维的人,长大工作后往往会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拼命地超前消费想弥补童年的遗憾,要么是拼命地省钱攒钱不惜牺牲生活品质,显然都不是什么健康的消费观念。
第五,如何拯救你的“穷人思维”?
电影《1942》里,张国立出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说了一句话:
“我知道咋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那时候咱再回来……”
虽然电影没有讲地主后来有没有东山再起,但是往往事实就是如此。
起点相似的人,思维不同,结果也不同。
因为,真正决定穷富差距的是“思维”。
所以,这世上很多人,都在用钟点工的思维,去换取投资家的结果,所以才会痛苦;还有很多人,始终不愿意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所以他们注定一辈子都忙碌不堪,却又分文不值。
贫穷永远在我们身边,因为每个人都是从它开始的。这种观点会慢慢从一个想法变成血淋淋的现实,当他们说“我付不起”、“我做不到”时,他们就已经被打败了。
慢慢地,他们就变成了他们自己最害怕的那种人——穷人。而穷人能穷好几代,说到底,其实都是固化的思维导致的。如果你曾熟读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智慧经典,那么你就会知道“思维”对一个人改变有多么大,说脱胎换骨都一点不为过。
中国5000年文化积淀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支撑国人精神世界的内核,可以说绝大部分成功者都是有智慧的思想家,比如马云、任正非、李嘉诚……他们有思想高度、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冒险、能自律、有格局、懂人性,而这些思想都是经过古老智慧千年实践和传承得来。
以上来自互联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