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解读《孔子传》(1)

董宇辉解读《孔子传》(1)
前两天跟小孩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小孩对这种传统儒家的一些东西或者对于孔孟这两个字非常的反感,他把这些就视为一个封建礼教。那其实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或者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评价权。书籍的生命是读者给的,曾经历史上那些伟人的思想也是他的传唱者赋予的。如果我们道听途说,然后偏听偏信的话,那本身你就没有评价的资格了,所以我觉得这种书其实挺好的,应该把它比较客观理性的介绍给屏幕前的观众。关于孔子大家首先要有一个最起码的理性的认知,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没有一件事情是尽善尽美的,人不会有十全十美之人。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他也不会有永远有那种十全十美的时刻,他永远有大大小小的遗憾或者或多或少的错误,那这个是正常的。因为你是一个理性的、老练的、成熟的、周全的人,你就会知道这才是常态。所以第一个不要用绝对的圣人完美的标准去审视任何一个人,不管是你自己还是孔子,因为时代在变,人们对于事情的认知和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很多人用现代人的各种角度去评价孔子,那是你蠢不是他蠢。第二个孔子他自己的这个成长的过程或者他人生的一些经历对我们来说到现在有没有作用?有。包括我曾给大家讲就是儒家的很多思想,你就说它全都有用吗?不是。那么我们从小学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他在面临人生的厄运的时候,或者面临如何修炼自己的很多的这种句子,直到现在对我们来说都仍然是警示名句。就像大家所听那句话叫“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确实朱熹可能曲解了孔孟之道,他把那个变成了对人的一种禁锢和束缚,把这个东西扭曲了。但是实际上如果大家去看一下孔子,孟子或者是这个孔子的这些徒弟们整理的这个论语的话,你会发现他的很多思想其实跟现代人有非常相似的共鸣之处的。这一个生活在公元前551年的人,他的很多想法其实是符合人性的,然后符合常识的,以至于他到现在都是符合我们的社会期待的。那是一个人被人们后来称为轴心时代,大概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那600年里头不管是世界的东方还是世界的西方都出现了一些非常名震古今,而且影响深远的这些思想家。我把他们定义为思想家,因为他们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直到现在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比如我举个例子,就是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那直到现在你说一个读书人怎么样评价自己一生呢?无非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的本质是什么?立德的本质是自我修炼,对吧?它是内圣,大家知道的这个王阳明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立德,就是你对自己有修炼自己的要求啊,然后外王是什么?就是要建立功勋,立功,所以要成为一名圣人,你要做这些事情,要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什么?如果你没机会做一件振奋人心伟大的事业,你先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好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自己认同自己、表里如一的人,一个愿意被周围人所称颂和佩服的人,一个在你的后代、在你的孩子和子孙看来,他是一个体面荣耀的人,他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所以首先你是立德,立德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修炼自己。“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第二个就在那个时代的立功是什么?立功就是要做对社会有价值,有影响的事情,你要么是辅佐国君成为一代名臣或者你可以成为一个家族的希望,或者在当时孔子那个时代,大家知道春秋的时代仍然属于君子的时代,他是贵族的时代,那个时代的贵族是要跳上战车杀敌的,就像大家所熟悉的欧洲的一些骑士一样。他们是要求掌握六艺的啊,以六艺教人,所以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你看他这个当官和学习是持续互相发生的,很多人只知道“学而优则仕”,好像就是学的好的就是当官,其实还有“仕而优则学”呢。如果你这个在天下要服务百姓,你的官节越高,你就得持续学习,要不然你可能会浪费掉你的机会,浪费掉你的天赋。不仅没有为善,反而是为恶于天下,对吧?然后最后是立言,他为什么不把立言放到第一个?不要轻易的下结论,你也不要轻易的去抬高自己、拔高自己或者标榜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以其实我觉得我的性格里头就有很多会受到传统儒家或者是孔子的一些思想影响。而且这不只是我,应该是镜头前每一个人,就是我们一般在生活中看到哪些人是令人喜悦的那种都喜欢的人,他身上一定有着这些共同的特点。我们也知道孔子对后世的影响贡献还挺大的,他先后整理了六部先秦的古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这个《乐记》据说是失传的。所以剩五经,大家后来所知道的四书五经其实是五经。大家都熟悉司马迁的史记里写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就是因为他的抱负没有得以实现,所以他后来就整理了文学这个史料,那对于后人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启发。然后我们如果去看孔子一生的话,他可能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终身的理想的,但你不能说他是一个平庸和没有建设的人。他到晚年我觉得他应该是对自己还是感到非常满意的,因为他要推崇的是什么?是仁,他求仁而得仁,所以有何怨?我们有很多的警示名句,直到现在还仍然激励着我们。比如关于如何对待生活中那些已经错失的机会或者是造成的遗憾呢,他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已经发生的事情别啰嗦了,已经错过的东西别纠结了,既往不咎,不要苦苦的活在过去,纠结在已经形成的泥潭里,你除了浪费自己的生命和精力,没有任何作用。然后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终身学习的心态,向圣贤学习,向佼佼者学习,向优秀的人学习,保持谦虚。Steve Jobs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演讲,就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求智若愚,以圣贤为榜样,永远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榜样就是最好的成长力量。所以很多人说孩子追星,可以,他追的是什么星?如果对他是一种正向影响,这是特别好的事情。我从小喜欢杜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很多精神世界让我感觉到极其的丰富,他的情感极其的敏锐,他的思想极其的深刻,然后他的情操又极其的高尚。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人,他不是完美的人,他有着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或者文人身上都有的毛病,对吧?但他是非常好的人,他不是完美的人。关于如何做一个人,他也给我们讲过,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如果你要持续的修炼自己,大大方方,干净利落,光明洒脱。君子坦荡荡,不拘泥、不纠结、不徘徊、不犹豫;小人长戚戚,整天腻腻歪歪,叽叽喳喳,小人。当然,在孔子的这个言论中很多的小人,第一个可能是一种负面词汇,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小人,但是有的那个小人他也可能就是说普通人,普通百姓也有可能也是说小人。因为他所说的这个"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是君子,你商量事情,你做决定的原则就是道德标准。所以这个事情该不该做,符不符合道,就是你符不符合道德,符合舆论,就是你要考虑的。小人就普通老百姓,你跟普通老百姓做决定,不要说这个事情该做,符合社会道义,不,他要喻于利,对他来说也没有帮助。所以他没有推出一种绝对的这个道德主义,这个我都快活不下去了,然后你还要求我遵循那些东西,我还得高尚的像一个贵族,我都活不下去了,不可能,对吧?所以绝对的道德主义其实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剥夺,绝对道德主义就是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来消耗或者是消费、或者是奴役别人的这种说法。孔子他的很多观点到现在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刻,比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所以从他的话里头,我们从小就知道了,一个人的志向是非常重要的,远大的志向将引领你走向未来,走完这一生,就像说海上的航船要有灯塔的指引一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所以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无帅,但匹夫不可以无志。如果一个人活着没有志向的话,那他活得每一天都是浪费和煎熬,因为他不知道去往何方。所以你看这个话对我们现在很有启发。我以前当老师,我当了八年的高中英语老师,你知道高三那些孩子们经常跟你聊的问题是啥,他从来不是问老师这道题怎么做,这个答案怎么选?他永远问的是老师为什么要学英语,而且这类人你只要回答他为什么学英语,他紧接下-步,老师学习有什么用?就是他从来是动机问题,从来不是方法问题,我可以教你方法,但他问的是动机问题。他不是问how他不是问是怎么做,他问的是why为什么要做,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所以这就是我后来在央视那个青春大课节目中,我说人从来都是这个动机问题,很少有方法问题,有志者事竟成,绝对能成,你要想做咋都成了。很多事儿,人不知道为什么做的,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初高中学生,每次父母他们在用一个时代的命题在劝解孩子的时候说“你要不读书,你就吃不饱饭”,孩子不听,孩子也不信,因为现在社会确实饿不死人了。所以上一代人为了解决生存担忧,但这代人真的不面临这个问题了,所以当上一代人还用上一代人的经验去告诉这一代人说你不学习就会吃不饱肚子时候,孩子说不用学也能吃饱。所以他应该追求的是个人价值,对吧?他可能以后成为一个解决电池问题,解决能源问题,解决雾霾问题的一个科学家。他可能是解决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电池问题,让手机、汽车这些续航更长,促进新一轮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本质还是能源革命,就是他可能是一个这样的科学家。或者他有一天解决了疾病,对吧?让很多大型的疾病流传开始的时候,人类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或者是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人能有更强的这个保护能力,他可能有各种方面的志向,但是你需要在他漫长的成长过程一个一个去摸索,最终找到他的兴趣所在,并且把这立为志向。
埃隆.马斯克当年在南非的时候,一个白人小孩在一个被排挤的社区,整天被一群比他年龄大的孩子追着打,那极有可能是变成了心理扭曲变态狂了。整天挨打的人特别容易变态,因为他没有得到关爱就是,对吧?小时候受欺负,现在就想欺负回去,很正常,这是人之常情。他原本可能成一个内心包含黑暗能量的人,但是他最后化悲愤和创造的力量,然后他觉得人类上月球、上火星,尤其在他把公司卖来之后卖给彼得.蒂尔了。他看了《支付战争》,然后他发现那么多的钱没地方干,他就跑到俄罗斯买火箭去,后来读完书发现竟然可以自己造,于是自己可以开始造。就是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在各种事情中找到自己的志向的话,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来源。所以就像给大家讲的,这个叫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还有一个比如说我们在自己做人生活中一些面临抉择或者是悔恨的问题的时候,孔子的话叫做“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你要真的聪明的话,你面临这些东西就不会纠结了,什么时候人不会纠结?他告诉你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个不惑,当然不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天文地理,万物世界,万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可能的,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他所说的不惑,就是当你面前面临 a 和 b 选择的时候,你有一个清晰的价值观去判断,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符合你所受的教育,你的家庭影响你的东西,你自己所读的书形成价值观的事情,对吧?他所说的不惑,其实在人生重大问题面前不犹豫、不徘徊,就是很多时候可能就是义和利的问题,就是舍和得的问题,就是正和负的问题,就是黑和白的问题,对吧?就是智者不惑,然后仁者不忧,仁者无敌,所以当然无忧。就是后来北宋有一个大家张载,他后来死在了宝鸡眉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他有一个说法叫做“民胞物与” ,就是爱世间万物一切,人和动物,甚至花草树木,平等的爱每一个人,就是这个。那我曾经给大家讲过,为什么杜甫特别可爱,就是他就有这个特点,叫民胞物与。你看杜甫,他既会心疼那些安史之乱之后流亡在外的皇子皇孙们,他也会担心在外地漂泊,好像被判了死刑的李白,然后他到了重庆之后还会写信告诉你,说那个地方,那个隔壁一老妇无儿无女,她要不是没得吃,谁愿意打你院子这个枣?你凭什么拦住?它又不是你的枣,你让她打呀?他还会怜悯身边这些特别可爱的人,他甚至在长沙街头遇见了这个李龟年,还会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就是他的善良和他的体贴,他的细腻,他的同情心,同理心,他不是只媚上的,因为媚上的人必然会欺下的,他是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所以你知道一个人真正的评价,什么叫高评价,就是他离开这里之后,人们对他的评价才是真正的评价。你在这儿的时候,大家一般都不好意思当面骂你的,只能背后骂你,对吧?但如果你离开之后,大家对你的评价依然很高,说明你真的是一个可以的人,所以从来不要因为你当时在这当领导,大家夸你,千万别信,你要信你就是傻子,等有一天你不当领导,你看他怎么对你。我举个例子一个老师,当老师的时候,家长夸你,学生夸你,别信,他就是想让你多关注他孩子,你等着孩子毕业 10 年之后还愿意来看你,说明这个老师真的混的可以,对吧?真正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尊重,所以这个仁者不忧,然后勇者不惧。
当然关于做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衡量标准,也是我们所有人可以遵守的一个黄金法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treat others as the way you want to be treated,对吧?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都不愿意,你凭什么这样对待别人?它不仅是修炼自己的一个可以参考的一面镜子,它也是家庭教育里头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你都做不了的事,凭什么要求别人?你自己做不到,还要求别人,这叫什么?这叫做道德绑架,道德绑架就是一种绝对道德主义的体现,我做不到,你来,凭什么呢?凭什么要求别人,就这个样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关于一个文人的追求,孔子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朝闻道,夕可死矣”,所以你内心追求的那份真诚的正义和日月可鉴的一份真心,这个可能更重要。朝闻道,夕可死矣。你管我多大年龄,我顿悟了,那种收获之后的狂喜你们是无法理解的。然后他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刚才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持续向周围人学习,他会公平的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是从你的出生去审视你,不是从你的这个性别去审视你,他是从你这个人自我修炼和为人处事的角度去参考你。“德不孤,必有邻”,我们都熟悉这些,所以我之前这个给大家提过一个这个建议。我说有一次你坐飞机,你可以去选一下山东航空,你们知道山航飞机里头都有个特点吗?就是它窗户里头内悬上面那块,就窗户上面那块一定会写一句论语。他们会有论语好的句子就写在上面,就是把那些为人处事里头我们几乎可以参考的金科玉律,这些都可以参考的。
所以你看看这些才是孔子所主张的东西,但是他跟孟子共同主张的是惜名利,对吧?是用民以时,在农忙时候不要招乎他们,在农闲的时候再去用他们。他从来谈的是约束一个帝王的野心和约束帝王的欲望,这是儒家所做的东西,只是后来在封建王朝发展过程,它被曲解了,它被利用了,但是绝非是孔圣人的本意。所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话说的是对的,虽然朱熹自己本来就在曲解,而且朱熹是曲解最夸张最离谱的一个人,你要看真正孔子表达意思,还是要看自己的本身。你要去看论语,或者你去看一下孔子传,好多人买了这本书的,但我估计你可能没看完,对吧?
我觉得就是他所描述那种人生的状态,甚至成了很多人现在参考的一个标准。因为我们的成长的环境是巨变的,时代抛给了这群年轻人,很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甚至连上代人没有遇到的问题,我们当年在出生的时候,孩子还是挺多的,我们参加高考的时候是 1000 多万,我从我们大学那年 2011 年上大学开始,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对吧?但是马上这个数字会下降,然后等我们走向城市的时候,房价涨,对吧?经济开始有周期了,所以我们面临的东西是前所未有的,可能复杂的一种情况,前人的经验可能不足以支撑我们了。我们时常会感到迷茫,但是这个时候很多人仍然愿意用一些参考坐标性的,一些地标性的词或者是句子来衡量自己的成长是否是合理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了立得住吗?四十不惑,当你四十的时候,是不是面临人生之中的很多诱惑、挑战、威胁、机遇的时候,你能够非常冷静清晰的做出属于你内心道德标准的这个决策。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实很难做到的,一个人 15 岁立志开始学习,但是现代人跟他以前人不一样, 30 岁小有成就。其实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真的要做到三十岁小有成就已经很难了。本科毕业22, 读个研究生 25 ,再考个博,刚工作,对吧?孩子哪?啥时候结婚?就开始催这些了。所以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 三十能立住真的都很不错了,不要太折磨自己,不要太强迫自己。
然后三十岁小有成就,然后他所说的这个四十不惑,其实不是说你掌握了天地运行的规律和万物的本质,不是的,它不是知识,我觉得这份捕获是一种智慧。智慧是什么?我觉得智慧是关于如何过好这一生所有经验的一种总和。就是有智慧的人跟有知识的人完全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知道世界万物所有本质和运行规律,他甚至能算出来这个月亮到地球的怎么样,但他可能是一个傻子,有可能。所以知识和智慧是两回事。所以四十就不惑,就是不会迷惑。然后五十知天命就是你知道自己要做成什么,因为很多人到了四五十岁可能是他职业的巅峰状态,或者即将巅峰状态了,对吧?他在之后可能就逐渐要退出了,要淡出了。六十听别人说话,一句话都能听出别人想要说什么意思,六十耳顺,能听出他的大致,你听出他的大意,你也能非常冷静的面对别人的批评和讽刺,羞辱和质疑。可以你也能很平常心的面对别人的表扬和奉承,不在乎,我活的本身,活出自我气势,随心所欲。他不会有各种各样念头就跃出规矩的,因为那个时候人已经在知识和智慧的层面达到了一个真善真美的这个境界了。
轴心时代
在世界思想史上,有一个非常特殊又神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坐落在地球北纬30度线附近的很多文明,都集中涌现了一批充满灵性和智慧的贤者。他们好像相约而来,带着某种使命入世。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至今为止还影响着全世界。
这一时期便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那么2500年前,文明使者为何会突然降临世间呢?公元前571年,楚国苦县曲仁里村(今河南鹿邑),老子出生。老子留下的《道德经》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在老子大约20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551年,鲁国陬邑,今天的山东曲阜,孔子出生。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汉朝以后占据了华夏思想的主流地位,孔子、老子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位名人》中分别排名第5和第73。
而排在孔子之前的一位正是佛教创始人,古印度思想家,哲学家,佛陀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出生于公元前563年,比老子小8岁,比孔子大12岁。由他所创立的佛教,如今在全球有超过5亿名信徒,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释迦牟尼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此后弘扬佛法45年,于80岁时在印度拘尸那迦示现涅盘。就在释迦牟尼涅槃后十多年,公元前470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出生在了希腊雅典的一个普通雕刻匠家里。
苏格拉底,他相当于西方的孔丘,不仅因为他和孔子一样都开创了思想的新时代,还因为他们都没留下任何亲手写成的著作。苏格拉底的思想也是通过弟子的记述而保留下来的。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目前哲学史家们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
老子的出生地河南,孔子的出生地山东,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尼泊尔,还有苏格拉底出生地希腊雅典,都坐落于北纬30度上下,这些圣贤们也都出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不仅如此,自公元前8 世纪至公元前5 世纪,位于北纬31度的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也出现了“先知运动”。
德国哲学家Karl Jaspers (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他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将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的这段时间,尤其是公元前500年前后,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在轴心时代几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的思想好像一下子开了窍,智力与思维水平突然提高了不止一个层次。社会学家们认为,人类后来的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来源于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
轴心时代,世界各地的文明无不处于人口迁移、王朝更迭的动荡时代。轴心时代的世界各个文明实体,没有一个能享受到长期的和平的。而在战乱之中,有一群人开始仰望星空,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他们不断地反思,既然生命如此艰难,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这群人渴望超越现实,超越自然,探究宇宙的真相,寻求生命的本质。
所以轴心时代涌现的精神导师们,无论西方的还是东方的,都不约而同地说,人必须摒弃狂妄自大、贪欲、暴力和冷酷,强调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轴心时代的圣贤们将人类的精神世界推到了一个空前繁盛的时期。
后来,随着各个文明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统治者为了政权维稳,需要一个武装到牙齿的思想体系,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走向桎梏。上层阶级满足于现状,下层百姓即使对现实有所不满,也无力发声。
轴心时代过后的2000多年里,人们的精神世界从百家争鸣一路退化到万马齐喑。英国著名文化学者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在她的《轴心时代》一书中说,如果轴心时代是产生精神天才的时代,那么我们如今就生活在一个盛产科技天才的时代,但同时我们的精神也在“盛世”中不断沉沦。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困境背后都隐藏着更深刻的精神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