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的生活智慧》:壹、学天篇:01、孔门三乐 | 曾仕强

2023-05-23 11:30 作者:心易之路  | 我要投稿

学天第一

 

孔门三乐

 

子曰:“学天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主旨

孔门子弟的三大乐趣,分别为:不断学习和实践;交几个好友;向君子看齐。

注释

①“天”就是自然。

②“习”是习惯。

③“说”字同“悦”,表示内心欣喜。

④“愠”是稍微有些生气,不高兴的样子。

⑤“君子”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今译

孔子说:“向大自然学习,以自然为老师,并常常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有同道好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我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

引述

孔子这三句话,被认为是“孔门三乐”。表示儒家弟子,应该培养这三种乐趣,来增进自己的修养,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获得安宁,大家和谐相处。

 

长期以来,我们把《论语》第一篇定位为“学而篇”,说它是没有意义的,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因为孔子最主要的就是“正名”,“必也正名乎”。

 

第一篇的意义,就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习。人生离开学习,就无法生存。我们要学习,首先要有目标,要有方向,不可以乱学。一个人学得正确,对自己有益;学得不正确,自然是有害的。所以《论语》第一篇应该正名为“学天篇”。“学天篇”是说,做人,不管职位高低,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向大自然学习。人既然不能离开大自然,就必须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去找到做人做事的方向。

 

“学天时习之”的“习”字,一直被解释为温习、复习。演变成老师课后指定很多重复的作业,反而减低了学习的乐趣。孔子一向重视知行合一,学到的知能,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实践出来,进而养成习惯。所以这个“习”字,应该解释为习惯。如果真的习惯成自然,当然令人喜悦。

同道好友,为什么愿意远道来访呢?最好的理由,便是来到我们这里,多少可以得到某些好处。譬如下几盘象棋、喝几杯好酒、看一些平常看不到的书画,或者听到某些难得一闻的道理。会当主人,把主人当好,客人才愿意来。同道好友常来往,彼此才有机会互助,共同为未来而奋斗。最难能可贵的修养,便是自己很有名气,满肚子学问,有一套独门功夫,而别人却有眼不识泰山,居然看不出来。自己受到这样的冷落和漠视,仍然丝毫不觉得难过,完全不会生气。应该怎么样,就如常地表现。

 

有些人完全相反,学到的东西,只是挂在口头上,说得十分动听,实际上却全无表现。亲友一想到来就头疼,根本不想来往。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便大发雷霆,至少也要表示不满,警告大家不可如此无礼。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孔门三乐,而且自己痛苦,也折磨别人,大家都不得安宁!

自我要求

(一)做人应该愉快地生活,而不是完全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及官能上的刺激。

(二)要获得内心的快乐,最好接受孔子的建议。自我修持,以期早日获得孔门三乐。

(三)内心的悦乐,不能靠别人。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计较别人是否如此,自然乐在生活。

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孔门三乐的情趣,使自己更受欢迎,也更加有价值。读《论语》却得不到生活的乐趣,那就白读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


《论语的生活智慧》:壹、学天篇:01、孔门三乐 | 曾仕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