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己的一些有感而发
这么久了才发现自己从来都是一个人,或许是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漫无目的,不必考虑去哪,或许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右转,又或许是止步伫立,看人来人往,看车水马龙。
其实越长大越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小时候一瓶汽水的满足,如今即便是双倍,也不会有丝毫的波动。生活就是总有人劝你努力,劝你学习,告诉你好工作的重要,告诉你高学历的待遇,按部就班的进行一套社会范式,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然后将那些似乎是突如其来的事情,定义成该记念的日子,或者说是将其定义甚至是美化成自己的人生意义,在世上没有几个人会劝你,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奉劝你的,只是即便你痛苦,也要坚持下去这套生活范式,因为幸福与金钱挂钩,舒适也与金钱有联。处理该死的人际关系,阿谀奉承那些本不情愿的,学不会的拒绝,撒不完的谎,都在劝退着你精彩的人生。
看过李娟《冬牧场》,谈不上对那样生活的向往,倒是有一些别的感悟,自然环境越是恶劣,要处理的人际反而要简单的多,即便是荒无人烟的牧场上,那些无名的墓碑也会有人去祭奠,该怎么说?在繁华的城市活下去很简单,活的很轻松却很难,在无人问津的地方,活下去很难,但是活得轻松很简单,城市生活就是一场惨绝人寰的鞭挞,驯服你的天性,驯服你的桀骜不驯。归拢自己的“信徒”,继续自己的教条,还要高调地唱着自己的“赞歌”。
谈谈自己吧,似乎是习惯了独来独往,又似乎是一种无奈,尝试过改变,最后总是以格格不入收场,所以开始接受,甚至享受,其实很多时候我的想法,想的比我讲的要多得多,常常是这么形容的,我的心思是一片海,又何曾是这打开的一扇小小的窗,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多愁善感,很多时候会被这种情绪困扰着,又很多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享受着这种情绪。一支榴莲对她的《海底》是这样说的,享受悲伤带来的冲击感。我对此有某种的共鸣,不知道是不是少数,但我觉得我就是如此。很讨厌现在的环境,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根本没有实现,无形的“枷锁”限制了太多,太多人告诉我们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或者在很多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感而发引来的只是嘲笑,高中读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对他的处世态度不敢苟同,但其中的有些话是保有思考和认同的,他是这么写的:“我装出一副早熟的样貌,人们就谣传我早熟。我假装懒汉的模样,人们就谣传我是懒汉。我装做不会写小说,人们就谣传我不会写小说。我假装爱撒谎,人们就谣传我是说谎的人。我假装有钱的样貌,人们就谣传我是富翁。我假装冷漠,人们就谣传我是个冷漠的家伙。但是当我真的痛苦呻吟时,人们却指责我无病呻吟。”我相信每一次有感而发都不是无病呻吟,经历的太多,感受的太多,才能讲出那些为数不多。
可是啊,我们依旧要保持热爱,感受除阳光以外热烈的温度,是春季的花开,夏季的蝉鸣,秋季的落叶,冬季的飘雪。是黎明到黄昏,是山川到海洋。所热爱的犹及万物,因为人生海海,总要去见证一场盛大的雪景吧。
要告诉自己,窗外满烟雨,人间不失格。
写了这么多,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后悔。
就当,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冲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