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对焦发明以前,摄影师是如何对焦的?
大多数人在咨询我买什么相机的时候都会问一句:这款相机对焦如何?
是的,如今你买相机,自动对焦快不快、准不准、跑不跑焦已经成为购机的首要因素之一。我之前在写推荐相机的文章时也说过,目前买相机主要看两个规格,一个是传感器水平,另一个就是对焦水平。
如今的相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会强调对焦有多么多么的好,你看下图:


可以看到佳能尼康索尼在介绍自家相机时都会花大篇幅强调对焦系统的优秀,那么问题来了,当年没有自动对焦的年代我们是如何进行对焦的呢?
如果你玩过老款的胶片相机,可能会知道一些手动对焦方式,譬如裂像对焦、黄斑对焦、超焦距、估焦、对焦包围等等。这篇文章我就来讲讲我自己用过的一些手动对焦,还有一些我没用过的就不介绍了,害怕说错。
首先来聊聊徕卡旁轴相机的黄斑对焦,毕竟我用过蛮久的徕卡。

这就是黄斑对焦(徕卡的黄斑做得已经非常棒了,有些老相机的黄斑又黯淡又模糊),注意看中心的那个较亮的长方形小框,你可以看到路由器的天线在长方形小框里是偏移的。

手动转动对焦环,当虚影和实影重合时,就算对焦成功了。


这就是所谓的黄斑对焦。
黄斑对焦的问题在哪里,一个是对焦速度有点慢(手动让小方框里的虚影变实的确需要一点点时间),另一个是黄斑只在取景器中心,你只能中心对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有一些镜头身上会有刻度尺,你看下图这个m和feet就是刻度尺,m和feet旁边还有无穷远(躺着的8是无限远的意思,大家应该都知道吧?)feet左边是25、10、6、5、3.5,m左边是10、5、3、2、1.5,这些数字的意思是距离,当你用手转动这个对焦环的时候,这些数字会告诉你离你多远的位置是清晰的,所以有的时候不需要用黄斑对焦,低头看镜头上的刻度尺就知道对焦在哪里了。

当年可没有现在那么多镜头,摄影师可能一辈子就用那么几个镜头,譬如35、50这样的镜头。当摄影师天天都用那么一两个镜头,时间久了手动操控对焦环的技术已经出神入化了,可以熟练运用盲拍、腰拍,甚至不需要看取景器,拿起相机的瞬间就能把对焦环调好,然后按下快门,这就是所谓的估焦。
如果你用这个镜头手动对焦拍上万张照片,你的手在转对焦环的时候已经知道转多少度就对焦几米处的物体了,这就是所谓估焦。
1、估焦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只需要对空间和距离有个概念就可以了,你只要记住0.7米、1米、2米、3米的对焦环位置就足够,只用这四个距离进行拍摄(假如你想拍的那个人离你大约5米,你就走到离他2米或者3米的位置去拍他,而不是去找对焦环上5米对应的转动幅度)。
2、你可以连续拍摄三张,每拍一次转动一次对焦环,三张的成功率绝对比一张的高。
3、初学的时候可以尝试f2.8甚至f4的光圈,这种小一点的光圈对焦的成功率更高,等到熟练后再去尝试更大光圈。
聊完黄斑对焦和估焦,下面说说另外一种毛玻璃对焦,这次用的是大艺617,然后镜头是施耐德150 5.6。


我对着家里的植物对焦,下面那个罩子看到了吧,就从这里面对焦,必要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带个黑布子遮一下。

这里面有个毛玻璃,你毛玻璃看到的是一个倒着的画面,然后转动对焦环对焦就可以了。


你感觉清楚了,那就是清楚了,你要知道这可是毛玻璃,就算清楚了其实也有点模糊。
其他一些手动对焦方式还有裂像对焦,但我没用过这种对焦,就不介绍了,感兴趣可以网上搜搜。写这篇文章就是给各位玩摄影的朋友科普一下当年的手动对焦技术,虽然如今很多功能都智能化、电子化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古老的机械化的东西,喜欢手动操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