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从诗歌中走出的春天


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在这天,无论民族、无论肤色、无论年龄,凡是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人们,都将此日视为自己的节日。
今日又恰逢春分,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春天悄然而至,你是否对它的脚步有所觉察?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这是唐代诗人杜审言的名句,他用五个字道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只有孤身在外的游子,才会对于季节的更替如此敏感。因为孤独和陌生,他学会从自然界中去寻找慰藉,当他主动去感受季节时,四季也变得新鲜、多情了起来。

张潮在《幽梦影》中曾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意思是冬天适合读经书,因为人们在冬日可以保持神情的专注;到了夏季应读史书,因为昼长夜短,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通读;在秋季,诸子百家之作成为了首选,秋高气爽之际,人们思维敏捷,可以领悟“古仁人之心”;而到了春天,该去品读的便是诗词文章,因为生机盎然之时,人更易有所触动,并对此产生共鸣。
春天适宜去读诗,而诗歌中的春天也有着万般姿态。除了杜审言在诗中提到的,季节更替时,春天让人感受到惊艳和烂漫,春天还成为了一些意象,在诗人的笔下熠熠生辉。
它可以风月无边: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宋 · 秦观
它可以朝气蓬勃:
“春风如系马,未动意先骋。”
——宋 · 苏轼
春天还能替诗人表达祝福。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南北朝 · 陆凯
它还以季节的更迭,来表现万事万物的轮回法则,用于消愁和自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 · 刘禹锡

春天更是道出了未曾直言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唐 · 王维
春光还拥有着爱的意蕴,所以像是常常被探寻的秘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明 · 汤显祖
除此之外,它还给予了独处之人一种幽玄的意境,以及风雨欲来的故事感。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 · 韦应物

春天是每个人的春天。中国的诗歌带来了其旖旎的一面,而在美国诗人狄金森眼中,她又描述了其多情、具有吸引力的一面:
光的手指温柔叩敲小城,“伟大如我,不耐等待速速开门。”
“你来得太早”,小城回答,“我睡意犹在,想我放行,你必起誓绝不搅扰众人。”
轻浮的客人从命。可是一进城门,他笑颜初露,便惊醒了男子与女人。
池塘居民高兴地蹲起,喧喧问候,
小小飞虫也,举杯畅饮光芒。
春天在日本诗人小林一茶眼中,同样充满着童趣:
给燕子
拭去嘴角泥的
牡丹啊
日暮时分
蛙儿眼里
也含着泪
而诗人谷川俊太郎也运用了极其生动的文字,迎接着春的到来:
在多云的三月的天空下,
电车减慢了行速。
一瞬间,
宿命论在我的心里
换成了梅的香露。
在怡人的郊外电车沿线,
除了春之天使一切禁止闯入。
春天是动态的,它像好奇的新生儿,像第一次心猿意马。那新绿的柳枝,如同爱人回眸时的缕缕发丝。
春天还是酒和锋芒,稍带些醉意却意气风发。因此它褪去了冬的沉重,变得万分洒脱。
它是冰河解冻的那声脆响,或是北归的雨燕落在枝头上,树梢悄然弯折。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 宋 · 黄庭坚
春天把一切萧索化作淡然,它给了人们每一次分离后,再次重逢的机会;曾经的坎坷也变成了夜雨,化在从容的春风里。
今日春意盎然,不妨就从此刻起,感受诗歌,感受春天。


https://www.dayuclass.com/